为什么孔子的思想对后人起着重要影响

 我来答
我是龙的传人76b8a2199
高粉答主

2016-01-21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6.4万
采纳率:95%
帮助的人:4984万
展开全部
  孔子的思想传承了周朝时期的文化,一直以来他的思想始终影响和教育世人。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指路明灯。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羊儿要吃肉咩咩
2016-01-14 · TA获得超过19.7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9万
采纳率:70%
帮助的人:3513万
展开全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自然的联合
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687091/answer/49577989
来源:知乎

  孔子一生勤于学习,勇于探索,敢想、敢说、敢做,建树卓著,为人类做出了“十大贡献”:
  第一、文化上的贡献
  我国公元前841年前没有文字史料,是孔子编修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把上古文化和文明传承下来的。在孔子时代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中,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线。孔子是中华上古文化的传承人以及5000年中华文化的奠基人。
  第二、观念上的贡献
  在历史上夏代尊“天命”,商代信“鬼神”,到了西周周公开始“制礼作乐”,“明德慎罚”,转向注重“礼乐文明”。孔子不言所谓有意志有灵验的“天命”和“鬼神”,这是中华文化和文明的一大飞跃。
  第三、文学上的贡献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据《史记》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经过孔子整理删定形成了流传至今的《诗经》版本,又叫《诗三百》,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新篇章,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孔子是中国文学史上开创新篇章的第一人。
  第四、哲学上的贡献
  《易》原本是一部筮(shì)占之书。孔子使《易》这部筮占之书成为大道之源,成为中国哲学之源。孔子作的《易传》由《易》的“筮占”功能转变到《易》的“德义”层面上来,其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观念已成为人类“求变向上”的思想基础和中国哲学的宝贵财富。孔子是改造《易》使《易》转向哲学,引发易学革命。
  第五、史学上的贡献
  孔子编撰的《春秋》是记载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鲁国历史的第一部史书。这部《春秋》仅仅一万余字却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可谓言简意丰。《春秋》为我国两千多年史学的发展创立和奠定了基础,应该说中国史学之父是孔子而不是司马迁。孔子开修史之先河,是为我国史学奠基的第一人。
  第六、教育上的贡献
  在历史上,孔子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人学校,在设坛办学、教书育人方面遐迩闻名。
  孔子办学是政治家办学。他所选编设置的六种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是为培养多方面人才服务的。孔子注重“文、行、忠、信”的教育,把弟子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进行教学,取得了新的成就。
  更为可贵的是,孔子办学主张“有教无类”,实行全民教育。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孔子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
  第七、德育上的贡献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道败德失的春秋末期。他不但告诉人们学做人、学文化、学技艺等方面的知识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的方法,而且提出了以“中华十大传统美德”(简称“中华十德”)——“仁、义、礼、智、信、忠、孝、勤、公、省”为内容的伦理道德观念。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道德先师。
  第八、体育上的贡献
  孔子一向重视体育锻炼。“射”和“御”是孔子开设的六门课程中的两门必修课。“射”是射箭,“御”是驾车。作为先生的孔子很重视射箭,他本人的技艺也很高。为了强健身体,孔子不但重视体育,而且注重营养卫生。同体育锻炼相统一,孔子注重养生之道,为后世逐渐形成的养生学铺设了道路。
  第九、美育上的贡献
  所谓美育,就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操和审美兴趣的教育。孔子是把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一起纳入教育内容的第一位先师。从“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中我们看到,孔子的诗教、乐教除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从政本领之外,还有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修养和审美情趣之意。
  第十、政治上的贡献
  尽管孔子的政治生涯比较短暂,但是政绩卓著。孔子倡导道德政治。孔子始终把人际的友善、家庭的和美、邻里的和睦、社会的和谐、人民的福祉、国家的太平摆在重要位置。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政治主张。
  孔子所说的德治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法治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孔子在教化世人、稳定社会、安邦治国方面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时空跨越两千多年,回过头去再看孔子,就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孔子高瞻远瞩,他提出的“仁政德治”主张,他提出的“小康”和“大同”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政治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孔子思想在17至18世纪的法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它对中世纪神学统治下的法国,乃至整个欧洲,都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在18世纪的法国,中国受到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普遍重视,人们争相了解和谈论中国、研究中国。 百科全书派领袖霍尔巴赫反对法国和欧洲野蛮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崇孔子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认为“在中国,理性对于君主的权力,发生了不可思议的效果,建立于真理之永久基础上的圣人孔子的道德,却能使中国的征服者,亦为其所征服”。征服者虽可毁坏田园村庄,“可是圣人孔子的道德,却能抵抗此狂风暴雨,保留至今,使野蛮征服者对此亦须保持尊敬,而以之为政府施政的目标”。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孔子思想十分推崇,他慨叹:“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这真是大不幸。”在《哲学辞典》中,他列举了孔子的七句格言,然后写道:“东方找到一位智者……他在公元前六百余年便教导人们如何幸福地生活。” 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庇尔在他起草的1793年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引用孔子的格言,成为佳话。他写道:“自由是属于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损害他人权利之事的权利:其原则为自然,其规则为正义,其保障为法律;其道德界线则在下述格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表示“对于这位东方圣人极为景仰”,并经常称引孔子名言:“朝闻道,夕死可矣。” 诗人庞德曾经译过孔子的《论语》。他晚年居留罗马,记者采访他,看见“房中最醒目的是两只手提箱和三本书:《诗章》、《论语》和罗宾逊版的《乔叟》”。庞德对记者说:“只有音乐的形式才能包容所有的材料,我心目中的孔子的宇宙,便是韵律与张力交互为用的宇宙。”谈到语言和政府的关系,庞德说:“坏语言势必造成坏政府,而好语言未必造成好政府。孔子说得好:‘名不正则言不顺。’”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顺天麟
2016-01-13 · TA获得超过542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819
采纳率:66%
帮助的人:564万
展开全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自然的联合
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687091/answer/49577989
来源:知乎

孔子一生勤于学习,勇于探索,敢想、敢说、敢做,建树卓著,为人类做出了“十大贡献”:
  第一、文化上的贡献
  我国公元前841年前没有文字史料,是孔子编修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把上古文化和文明传承下来的。在孔子时代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中,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线。孔子是中华上古文化的传承人以及5000年中华文化的奠基人。
  第二、观念上的贡献
  在历史上夏代尊“天命”,商代信“鬼神”,到了西周周公开始“制礼作乐”,“明德慎罚”,转向注重“礼乐文明”。孔子不言所谓有意志有灵验的“天命”和“鬼神”,这是中华文化和文明的一大飞跃。
  第三、文学上的贡献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据《史记》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经过孔子整理删定形成了流传至今的《诗经》版本,又叫《诗三百》,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新篇章,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孔子是中国文学史上开创新篇章的第一人。
  第四、哲学上的贡献
  《易》原本是一部筮(shì)占之书。孔子使《易》这部筮占之书成为大道之源,成为中国哲学之源。孔子作的《易传》由《易》的“筮占”功能转变到《易》的“德义”层面上来,其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观念已成为人类“求变向上”的思想基础和中国哲学的宝贵财富。孔子是改造《易》使《易》转向哲学,引发易学革命。
  第五、史学上的贡献
  孔子编撰的《春秋》是记载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鲁国历史的第一部史书。这部《春秋》仅仅一万余字却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可谓言简意丰。《春秋》为我国两千多年史学的发展创立和奠定了基础,应该说中国史学之父是孔子而不是司马迁。孔子开修史之先河,是为我国史学奠基的第一人。
  第六、教育上的贡献
  在历史上,孔子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人学校,在设坛办学、教书育人方面遐迩闻名。
  孔子办学是政治家办学。他所选编设置的六种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是为培养多方面人才服务的。孔子注重“文、行、忠、信”的教育,把弟子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进行教学,取得了新的成就。
  更为可贵的是,孔子办学主张“有教无类”,实行全民教育。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孔子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
  第七、德育上的贡献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道败德失的春秋末期。他不但告诉人们学做人、学文化、学技艺等方面的知识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的方法,而且提出了以“中华十大传统美德”(简称“中华十德”)——“仁、义、礼、智、信、忠、孝、勤、公、省”为内容的伦理道德观念。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道德先师。
  第八、体育上的贡献
  孔子一向重视体育锻炼。“射”和“御”是孔子开设的六门课程中的两门必修课。“射”是射箭,“御”是驾车。作为先生的孔子很重视射箭,他本人的技艺也很高。为了强健身体,孔子不但重视体育,而且注重营养卫生。同体育锻炼相统一,孔子注重养生之道,为后世逐渐形成的养生学铺设了道路。
  第九、美育上的贡献
  所谓美育,就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操和审美兴趣的教育。孔子是把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一起纳入教育内容的第一位先师。从“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中我们看到,孔子的诗教、乐教除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从政本领之外,还有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修养和审美情趣之意。
  第十、政治上的贡献
  尽管孔子的政治生涯比较短暂,但是政绩卓著。孔子倡导道德政治。孔子始终把人际的友善、家庭的和美、邻里的和睦、社会的和谐、人民的福祉、国家的太平摆在重要位置。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政治主张。
  孔子所说的德治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法治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孔子在教化世人、稳定社会、安邦治国方面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时空跨越两千多年,回过头去再看孔子,就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孔子高瞻远瞩,他提出的“仁政德治”主张,他提出的“小康”和“大同”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政治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孔子思想在17至18世纪的法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它对中世纪神学统治下的法国,乃至整个欧洲,都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在18世纪的法国,中国受到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普遍重视,人们争相了解和谈论中国、研究中国。 百科全书派领袖霍尔巴赫反对法国和欧洲野蛮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崇孔子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认为“在中国,理性对于君主的权力,发生了不可思议的效果,建立于真理之永久基础上的圣人孔子的道德,却能使中国的征服者,亦为其所征服”。征服者虽可毁坏田园村庄,“可是圣人孔子的道德,却能抵抗此狂风暴雨,保留至今,使野蛮征服者对此亦须保持尊敬,而以之为政府施政的目标”。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孔子思想十分推崇,他慨叹:“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这真是大不幸。”在《哲学辞典》中,他列举了孔子的七句格言,然后写道:“东方找到一位智者……他在公元前六百余年便教导人们如何幸福地生活。” 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庇尔在他起草的1793年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引用孔子的格言,成为佳话。他写道:“自由是属于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损害他人权利之事的权利:其原则为自然,其规则为正义,其保障为法律;其道德界线则在下述格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表示“对于这位东方圣人极为景仰”,并经常称引孔子名言:“朝闻道,夕死可矣。” 诗人庞德曾经译过孔子的《论语》。他晚年居留罗马,记者采访他,看见“房中最醒目的是两只手提箱和三本书:《诗章》、《论语》和罗宾逊版的《乔叟》”。庞德对记者说:“只有音乐的形式才能包容所有的材料,我心目中的孔子的宇宙,便是韵律与张力交互为用的宇宙。”谈到语言和政府的关系,庞德说:“坏语言势必造成坏政府,而好语言未必造成好政府。孔子说得好:‘名不正则言不顺。’”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