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海上钢琴师》究竟是要传达什么?
《海上钢琴师》是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的“三部曲”之一。讲述了一个被命名为“1900”的弃婴在一艘远洋客轮上的传奇一生。电影是由亚历山卓·巴利科1994年的剧场文本《1900:独白》所改编而成。
《海上钢琴师》的情节如同碧海潮生,高潮一浪接着一浪。在狂风暴雨中一边任钢琴自由滑动一边弹奏,小孩子无师自通的演奏震惊满船的人,这些只不过是大师的铺垫罢了。自称“爵士乐祖师”的杰利上船与1900比赛钢琴,激动人心的程度简直可以和最激烈的枪战相媲美。
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诗意旅程电影,那无处不在的钢琴声将观众带入1900的心灵深处。影片采用最极端的浪漫主义风格,引起两极反应:有人视之为杰作,而西方很多人把它看成“最好看的烂片”。影片的缺憾在于人物刻画,主角太过神秘,让人无法洞察他的内心世界,因而就很难真正同情他。如果能把心态调离愤青阶段,该片则有打动人心的浪漫魔力。
《海上钢琴师》的精神内核无疑是纯真与自由:天赋秉异的1900就是这样的象征,他放荡不羁、不为世俗所动,只因演奏是他毕生所爱,他不必下船只要一直沉浸在音乐中就得到了最纯碎的快乐。就像节目所说:这部影片就是献给那些始终向往单纯、远离喧嚣的人。纯真是他们固有的属性,不会因为时间而改变。
“1900显然是一位命运悲剧与性格悲剧交织的受苦者,但却也是一位高贵的典型。与那些宁可忍受惊涛骇浪也愿去美洲“淘金”的移民不同,他丝毫没有到陆地世界去寻找“金矿”
的冲动。要不是因为那场“该死的战争”,1900的人生倒也是纯美的。然而,1900最终步入了绝境,在效果上获得“毁灭”的表现,这一点与古希腊的悲剧
秉承一致。但是,与反抗命运的悲剧不同,1900接受了自我毁灭的结局,从而也就没有以严肃的态度来对待人生,反而从中产生了荒诞感、孤独感、恐俱感和绝望感,缺乏了与命运抗争的尊严和信心。他所表现出的种种悲剧意识显然是消极的,固然也是存在主义文学悲剧意识作品的典范。1900的故事虽然是象征的,却
是真实的,不仅是艺术的真实,也是现实生活的真实。他的种种消极悲观情绪正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消极情绪的极端表现。”
作者用一个虚构人物和虚构故事来探讨孤独的意义,这种手法在那个年代非常常见,同时作为一个广播人和音乐评论人,他多少应该也受了他出生那段时期美国“垮掉的一代”的作品影响,所以将1900的一切描写得那么美好又虚构,让人们明白逃避是美的,但只能在虚构了,不能在现实中。
详细资料来源于:http://baike.baidu.com/link?url=Ycb7nuKyfpbLcOWXyk2knR7DzsmAX-UIUcevxT0dHU6bl-jRvO83VQKVJ4R2gvdU0-gh2gLo3gzmcm-pd6qMWxNak7imIq5k3OXVgeVmuV7
望采纳。
我评价一部电影就是这样,好就好 不好就是不好,你要说为什么好,不知道,我只知道自己感觉和感性觉得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