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季诺级战列舰的战争过程

 我来答
渡盼呗7234
2016-05-30 · 超过71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7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54万
展开全部

在战争初期,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因为几次时运不济的交战,逐渐被日本联合舰队所压倒,并最后被围困在旅顺港内。陆地上战斗则同样对俄国人不利,俄国驻留在远东的部队不敌日军的节节进逼,逐渐撤退并最后退守辽东半岛的最南端——旅顺,同俄国的陆上联系被切断。远东俄军处于苦守待援的窘境。为了挽回俄罗斯帝国的尊严,尼古拉二世决定孤注一掷。他下令调集波罗地海的全部主力舰艇,并以此为基础组建了“第二太平洋舰队”。类似“博罗季诺级”这类新锐巨舰自然被寄予重望,并担负了构成舰队核心战斗力的重任。
由于建造工期拖延的缘故,第二太平洋舰队组建的时候,“博罗季诺级”的五号舰“光荣”号尚未完工,而“鹰”号也是刚完成了大部分的舾装作业,尚未进行正式的海试。完全具备战斗力够投入作战的只有“亚利山大三世”号和“苏沃洛夫公爵”号,但是抱着输红眼的赌徒心态,尼古拉二世还是下令将它们编入舰队。由于“鹰”号甚至没有能完成所有设备的安装,因此舰队中还有专门的装配船随行。
这次旅途很不顺利。第二太平洋舰队在北海惹下著名的“多格尔沙洲“事件,将英国的渔船当作了日本的驱逐舰一通猛轰,甚至还将己方的巡洋舰误认为敌舰加以射击。但是真正开始暴露出舰艇设计上问题的,是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这些变故使军舰的各种交织在一起的设计问题逐渐暴露了出来。
在北非洲的丹吉尔,第二太平洋舰队于添加煤炭的时候遭遇到飓风。虽然舰队没有为此遭受损失,但是根据水兵们时候的描述,4艘“博罗季诺级”战舰的露天甲板都被海浪所覆盖,唯一没有被浪头淹没的只有艏楼部分的甲板。虽然当时的风速大约只有50节、浪高为9米,在风急浪高的大西洋这种情况并不罕见。作为一种理论上能够适应远海作战的战列舰来说,这样的表现非常糟糕。由此可见“博罗季诺级”战列舰适航性能并不好。如果需要说明这个问题的由来,我们可以回过头去看“太子”号战列舰,因为“太子”号和法国人的“索芬”、以及俄国的“博罗季诺级”在总体上设计上是雷同的。
“太子”号的干舷很高,但是适航性能却不好,也就是说--甲板上浪严重。据说,个别时候舷侧遭遇到三角波拍打的情况下,海浪甚至能冲刷到上层建筑物顶部! 法国设计师在汲取了“太子”号的教训之后设计出了他们的“索芬”号,首先是要降低船体的重心,于是“太子”号的长艏楼船型得到改进,省去了半层甲板的重量,虽然干舷的损失对适航能力还是造成了影响,但是这比较起“太子”号上得不偿失的内倾斜侧舷设计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俄国同法国并不一样,法国海军的主力是在基本风平浪静的地中海,同意大利、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一较长短,但是俄罗斯面对的是广阔的远洋!“博罗季诺级”在照搬了法国人牺牲干舷为代价的稳定重心设计后,在设计上还受到了旅顺港干船坞的尺寸和容量的干扰,结果,俄国人制.造的“博罗季诺级”虽然在艏楼部分同“索芬”号是一样的干舷高度,但是他的艏楼后甲板高度比之法国人的“索芬”还要低!也是因为受到船坞尺寸的限制,博罗季诺号无法造到像索芬那样的长度和宽度,而只能适度提高吃水来补足因为尺寸的缩小所造成的吨位损失。俄国人还不得不把舰船的重量降下来以适应旅顺船坞。进一步降低后甲板高度就是为了减重,俄国人不仅降低了后甲板的高度,他们也削减了主装甲带的厚度。
7.5英寸的侧装甲带其实并不是出于俄国人本意,虽然由于新材质和技术的运用,装甲强度已经有了飞跃,但是尚未能够达到只要那么如此厚度就能确保无虞的地步。原本的设计,是给“博罗季诺”安装上10英寸的舷侧装甲,但是这个期望还是因为吨位的原因而告吹。在削减了2.5英寸的主装甲带厚度并大大降低其覆盖面积之后(侧装甲带仅高出水线1.83米),“博罗季诺”的设计已经使它可以勉勉强强挤进旅顺那已经显得狭小的船坞了,这番修改为它的未来的命运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由于旅顺要塞的失陷,航行在半途上的第二太平洋舰队需要在马达加斯加等候进一步的指示,舰队司令罗杰斯特文斯基决定乘新命令尚未下达的机会进行训练和演习。在后来的三次综合演练中,舰队整体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但是我们在这里只讲述“博罗季诺级”4舰。
首先,舵机效率不足、船体反映迟钝等实际问题,在队型变换演练中彻底的暴露了出来,因为这些基本上是设计中的失误已经变得无可挽回。随后,在火炮射击训练中“博罗季诺级”4舰又发生了主炮扬弹机故障,这一故障导致了在炮击标靶的命令下达后主炮整整半小时一弹未发。在反水雷舰演练中,75毫米速射炮瞄准具设计不当的问题也冒了出来,虽然这也有人员素质方面的原因……
总之在马达加斯加的这段时间内,“博罗季诺级”4舰本身的许多缺陷都被俄国人所觉察到了。加上对于人员素质和船体状况的担心,从每个普通水兵到舰队司令罗杰斯特文斯基中将,都希望这一任务能随着旅顺港的陷落而终结。但是沙皇尼古拉二世并不打算放弃,他努力拼凑了波罗地海舰队的其它残余,组建了第三太平洋舰队前来同罗杰斯特文斯基的舰队汇合,试图孤注一掷的挽回俄罗斯帝国的最后一点颜面。
那么现在,不论是水兵还是军官,都只能沿着那条通向远东的漫长航路继续航行下去,即使他们明明知道死亡和毁灭就在眼前。
于1905年5月27日爆发对马之战的结局,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经过反复训练和战术布置,炮术精湛指挥恰当的日本联合舰队,以逸待劳的歼灭了俄罗斯第二、第三太平洋舰队。这一次海上决战中,投入作战的全部俄罗斯战列舰不是被送入海底就是成为了战利品。在这里,值得我们深刻检讨一下的是那4艘具备世界一流水准的“博罗季诺级“战列舰的命运。
“博罗季诺“、“亚历山大三世“、“苏沃洛夫公爵“号3艘被击沉、“鹰“号被俘获,而被击沉的3艘又是因为三种截然不同的原因而损失的,至于被俘虏的“鹰“号,则成为了详细检视损失情况和设计缺陷的蓝本。“博罗季诺级“战列舰的命运尽管不幸,但是却也给后来的战舰设计者们,留下了一个宝贵的参考样本。
作为旗舰的“苏沃洛夫公爵“号,是日本联合舰队在战术布置中确定的第一波攻击重点。在东乡平八郎那个赌博式的U形转弯之后,14点07分,日舰队开始齐射。日舰准确的齐射发挥了巨大威力,仅15分钟就让“苏沃洛夫公爵“号完全丧失了战斗力。日舰的一发12英寸炮弹洞穿了后部炮塔,将整个炮塔掀了开来,同时拥有重装甲的司令塔也遭到直接命中,俄国舰队的指挥系统瘫痪了。在随后的交战中,到处起火、动力丧失的该舰几乎被日本所忽略,所幸的是船体本身损伤并不严重,进水轻微。直到19时左右,在舰上官兵的奋力抢修下恢复了自航能力,但是却也再次引起了日本舰队的注意。于是东乡下令由雷击舰给这艘战舰以最后打击,于是日军的驱逐舰向这艘不幸的战舰扑去。这个时候正是布置在两舷的75毫米速射炮发挥作用的时刻,却怎想因为当时的海况不佳,浪头不断的打向战舰的侧舷,安装位置过低的75毫米炮廓,几乎就处在浪涌之中,根本无法发挥作用。一位幸存的水兵回忆道:“浪一个一个涌来,低位安装的炮廓被海浪淹没,海水不断的从炮廓的缝隙之间涌进来。这种处境之下,别说开炮,就连透过波浪向目标瞄准都是不可能的!”
于是,日本驱逐舰在几乎毫无干扰的情况下,轻易地将鱼雷射向“苏沃洛夫公爵“号的两舷。而动力尚未完全恢复,舵效应又很糟糕的该舰自然无法回避,先后被5枚鱼雷命中。纵使有着一流的鱼雷防护措施也无力回天,19点20分沉没。全舰仅20人生还。就在旗舰沉没之前的几分钟,“亚历山大三世“号已经先一步翻覆在海浪之中,它的沉没原因很简单--大量进水后倾覆。
日舰在重创旗舰“苏沃洛夫公爵“号之后,将火力转移到了紧随其后的“亚历山大三世“和“博罗季诺“号之上,又尤以前者被命中的次数为最多。日舰对于俄舰水线处的准确射击,在“亚历山大三世“号的水线装甲上造成了许多的穿透。水线装甲带因为重量问题被迫由10寸削减为7.5英寸的危害,由此显现了出来。
大量的击穿造成了严重进水,而进水又造成了船体吃水的增加。很快,仅仅高出水线1.83米的侧装甲带因为船身的下沉转变成了“水线下装甲“!由于不断的进水,海水很快就淹没到75毫米速射炮炮廓,不密封的炮廓又更加剧了进水,装甲带上没有防护的船体又不断被日舰射来的炮弹轻易贯穿,造成更严重的水密性能的破坏。如此的恶性循环之下,战舰焉有不沉之理?比旗舰更悲惨的是,“亚历山大三世“号仅4人生还。牺牲并不能挽回惨败,就在“亚历山大三世“号和旗舰“苏塞洛夫公爵“号相继沉没之时,“博罗季诺“号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不过这艘战舰将用一种壮观得多的方式来宣告自己的毁灭。
19时20分,也就是旗舰沉没的同时,日本舰队将炮火转向了“博罗季诺“号,这艘战列舰已经在先前的炮击中燃起了熊熊大火。但是日军炮火的洗礼没有持续多久,集火射击后的第4分钟,日舰“富士“号射来的一枚12英寸炮弹命中了这艘战列舰的要害--副炮弹药库。由于船艏方向第一对副炮塔被安装在艏楼之上,所以在设计时弹药库没有像其他的炮塔那样被布置在水线之下,于是日舰的一发12英寸炮弹洞穿7.5英寸的侧装甲之后、威力巨大的“下濑炸药“轻易就引爆了这个死穴。巨大的爆炸波及到其他的弹药库、彻底撕列了船体,这艘战列舰一瞬间就在剧烈爆炸的碎片里消失无踪。很不幸的是,全舰只有一名幸存者。
“鹰“号比较幸运,虽在先前的战斗中被击伤,1/3的锅炉熄火主炮也完全失效之下却没有为日舰所重点关照,因为日本联合舰队的主力舰只有4艘,无法将毁灭性的12英寸炮弹射向所有的俄国战舰。但是当熬过可怕的“鱼雷之夜“后,以旧式铁甲舰“尼古拉一世“号领军的俄罗斯第二、第三太平洋舰队残余,将伴随着朝阳一起再次面对与昨天一样可怕的火力轰击。自知抵抗下去有死无生的舰队代司令涅鲍佳托夫少将最终选择了投降。
对马之战拉下了帷幕,被俘虏后的“鹰“号则成为了日本海军的宝贵战利品,也成为日本海军检讨战列舰设计得失的宝贵样本。它后来被日本联合舰队命名为“石见“号编入现役,直到1922年《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的》的签定后,成为舰队炮击演习的标靶被轰沉。
通过这一系列实战,“博罗季诺级“战列舰貌似强大外表下的诸多缺陷被展现在了世人面前,也为将来的战列舰设计,指清了道路。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