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出先秦时期和秦汉时期货币体系的不同点,并说明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2016-07-01
展开全部
、先秦:商业产生①原因: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②概况:商朝:“商人”出现,商业由官府控制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例如范蠡2、秦汉:商业初步发展①原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主要原因),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②概况:“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说明商业在压抑中得到发展。外贸开始。
展开全部
不同:先秦时期没有统一币制,各诸侯国有自己的货币;秦汉统一度量衡(统一币制)。
原因:先秦时期商业产生,但此时货币并未产生,贝壳、牛羊、金银作为计量物件进行商品交换,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货币开始出现,各诸侯国均出现了货币,战国七雄均有本国货币。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促进了币制统一,商业发展。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盐铁官营,汉武帝继续推行币制统一,实现了大一统,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商业在压抑中得到发展,外贸开始。
原因:先秦时期商业产生,但此时货币并未产生,贝壳、牛羊、金银作为计量物件进行商品交换,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货币开始出现,各诸侯国均出现了货币,战国七雄均有本国货币。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促进了币制统一,商业发展。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盐铁官营,汉武帝继续推行币制统一,实现了大一统,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商业在压抑中得到发展,外贸开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先秦时期货币五花八门,个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货币,其中铜钱,刀币,珠宝首饰等是先秦时期货币的代表,且购买力也不一样。
原因:由于先秦时期诸侯割据,权利分散
而秦汉时期实现的大一统,不管是从经济发展角度还是政治上的一统都需要实现货币的统一,有了统一的货币,就能在经济上到达统一,有利于巩固政权,所以在秦汉时期货币有国家统一制造、且规定了货币的购买力。
原因:为了防止经济动荡,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先秦时期不同诸侯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货币体系,秦汉时期统一了货币,全国使用的是同一套伙伴。
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国家的大一统和中央集权
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国家的大一统和中央集权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货币文化包括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具体表现在货币的材料、形状、文字、价值等方面,从而反映货币的全貌与本质。货币文化是货币分类的全面标准。按此标准考察,先秦时期各国货币存在黄河流域的和长江流域的两种体系。楚国的货币是长江流域货币文化的代表。
在有关先秦的论著中,往往将货币分为刀、布(镈)、圜、贝四系。如果仅仅按铜(青铜。下同)币的形状而言,这种分类是有依据的。但铜币只是货币体系中的一种,形状又只是铜币的特征之一。这就决定了此种分类的标准不全面,结果不合理。货币分类的全面标准应是货币文化,因为它包括货币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反映货币的全貌与本质。如果按货币文化区分,将视线从铜币扩大到货币的整体,从外形深入到本质的层次,就会发现这个时期有两个货币体系:黄河流域(北方)的和长江流域(南方)的。楚国的货币是长江流域货币文化的代表(注:在长江流域活动的有吴、越、楚等国,至今未见可以肯定是楚之外的吴、越等国的货币。)。本文从币材、币形、币文、币值四个方面简析楚国与同时代黄河流域诸国货币文化的异同及其相互影响。
一、币材:贵金属型与贱金属型
币材是货币文化的物质载体,属于货币文化的物质层面。就币材而言,楚国与黄河流域诸国相同之处,在于都用布帛与金属。楚国的特点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用银铸币,“金三品”齐全
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楚有“三钱之府”。“三钱”,即金、银、铜三种金属货币。出土文物证明楚国确有金币、银币和铜币。据先秦、秦汉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黄河流域各国用金为币,铸有铜币。不同的在于,楚国用银为币已可肯定;黄河流域诸国是否用银,有待新的出土文物证实(注:见拙撰《楚国的货币》,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98-210页。)。迄今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用银为币材,可能唯楚一国。这使楚国金币、银币和铜币齐全,即“金三品”俱全(注:《书·禹贡》:荆、扬二州“劂贡惟金三品”。《史记·平准书》:“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以往对金三品有两种解释。一是释“金”为“五金”之金,泛指金属,“黄”金为黄金,“白”金为银,“赤”金为铜。一是释“金”为铜,“黄”金为黄铜,“白”金为白铜,“赤”金为红铜。从出土物看,楚国的金属货币种类有金币、银币、铜币。据此,第一种解释可能符合历史实际。)。 在币材的严格意义上,“金三品”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因为若就这些金属货币的材料元素来分析,铜币的材料为铜、铅、锡。加上制造金币的黄金,制造银币的白银,则是铜、锡、铅、金、银五种金属。说楚国金属货币的币材是“金五品”俱全,则更为准确。 (二)黄金在币材中占重要地位
从文献上看,秦、周、韩、魏、赵、燕、齐、宋、越、吴、楚诸国都有使用黄金为币的记载。下述事实说明,相对而言,黄金在币材中的地位,以楚国最为突出。
1.从出土的货币实物看,黄河流域各国的均为铜币,可以确认是这些国家的金币至今竟无一见(注:除楚国外,其他各国是否铸造过金币,至今尚难肯定。浙江绍兴战国初期墓葬中出土过金饼,其国属未见论证。对河南扶沟等几处出土的无印文的金币和银币,部分学者认为是韩国或郑国铸造的。另一部分学者却断定为楚币。从币文、出土地点等多个方面确凿证明铸有金币和银币的,唯有楚国。参见拙撰《楚国的货币》第135、201页。);楚国则不然。已发现楚国金币的地方,遍及当时楚境。在黄河流域的秦、齐等国境内出土的、可以确定铸造国别的金币,也是楚国的。 2.从金币的职能看,黄河流域各国的黄金,当作为货币使用时,或用于朝贡、礼聘、赏赐、馈赠,作为支付手段;或用于作价值尺度;或用于作储藏手段;用作商品交换中流通手段的仅见于《管子·轻重篇》,而此篇的著作年代,或谓春秋战国之际,或谓战国,或谓秦末汉初,或谓西汉前期,也有认为是西汉后期的,尚无定论。楚国的情况大不相同。黄金具有货币的全部职能,且大量用于商品交易。包山楚简文书类194简中,涉及用金的29简,占总简数的15%;仅用于翟穜(籴种)的有11简,占总简数的5.7%,占用金简数的37.9%。 (三)锡的作用突出
在楚国的币材中,锡的作用突出。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锡作为独立的币材。出土的楚国文物中有锡饼、铅饼。其性质,或谓冥币,或称金属块。从《史记·平准书》记载秦统一币制时宣布“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来看,先秦时期锡是币材之一。这些锡饼很可能是货币。
2.锡在铜币中占的比重大。锡在铜币中占的比重,以楚国龟贝(即蚁鼻钱。下同)为最高(其次是齐国的刀币)。铜币的含锡量如达6%以上,铸造时体积收缩小,易形成(α+δ)共析体,可提高钱币的强度,且适于浇铸,使钱币轮廓字迹清晰,品相优美,经久耐用(注:楚国龟贝含锡量高,含铜量也高(达70%左右),这使它的金相组织均匀,机械质地较好。龟贝钱的体形特征是轻小,它所以能采取如此之轻的实体,如此之小的形式,能取象于货贝(cypraea monete),主要是由于币材中铜、锡比重大。在先秦铜币中,楚国高锡龟贝的质量居第一位。)。
楚国的币材在种类上多一种白银,在结构上金和锡的地位突出。这两个方面使楚国的币材具有两个特点:第一,种类多一点,因而更加丰富,色彩更加斑斓,更加耀眼。第二,价值含量高一些。金与银是贵金属,价值含量高固不待言。在贱金属币材锡、铜、铜中,铜的价值高于铅,锡的价值又高于铜。因此,楚国币材价值结构高于黄河流域各国。
楚国币材的这些特点,是由它的自然资源、金属采炼业技术水平与地理环境、贸易状况决定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楚地有金、银、铜、锡、铅矿藏,且采炼技术甚高,故以出产这些金属著称。《书·禹贡》:荆、扬二州“劂贡惟金三品”;“九江纳锡、大龟”。李斯上秦王书叙述秦国所用国外之材中有“江南金锡”(注:《史记》卷87《李斯传》。)。币材反映一国的自然蕴藏和社会生产力水平。
二、币形:取象自然物与取象生产物
每一种货币必有其特定的形式。币形是货币文化的外在表现。它涉及货币文化内含的三个层面,形象地体现出一国货币文化的特征。 楚国金属货币形式的特点是: (一)形状多
1.铸造多种金属货币。黄河流域各国使用黄金为币,但至今未见它们铸造的金币。由此推测,它们很可能是使用生金块或楚国铸的金币(秦、齐境内出土楚国金币,以及上引李斯说秦国使用“江南金锡”,说明了这种可能性)。黄河流域各国只铸造铜币,楚国既铸造铜币,也铸造金币和银币。
2.每一种金属货币铸造形式多样。楚国的金币、银币、铜币都有几种形状。金币的形状有版形与饼形两大类。银币有铲形、饼形、版形三大类。铜币有贝形、镈形、长方形、方形、圆形五大类。这些大类中又有若干式样。
从现有的实物看,货币的种类与形状之多,以楚为最。
货币种类和形状的多样性,是商品交换关系发育程度低情况下的产物,它带来使用上的某些不便。随着商品交换与货币交往的增多,必然会产生普遍使用的、占主要地位的货币。战国时期,在楚国的金币、银币与铜币中,使用最多的是金币和铜币。在金币中,大多数是龟版形。在铜币中,贝形的占绝大多数。版形金币与贝形铜币是楚国金属货币中的两种主要货币,它们是楚国货币形状的代表。 (二)取象于外来交换品中的自然物
楚国主要金币的形式取象于龟,主要铜币的形式取象于贝。这不仅有出土的实物及它们演变的轨迹为据,还可以从其名称上得到佐证。
楚之铜币,最初形态与货贝壳一样,空心,有齿。后演变为实心,无齿。腹部似贝腹,背部似贝背,亦似龟背。“龟贝”之名可能由此而来。从秦在统一六国后关于建立统一货币制度的命令中,可以知道战国末年各国铜货币的通称是:“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注:《史记》卷30《平准书》。)。其中,“钱”指流行秦、周、韩、赵、魏、燕、齐等地的圜形铜币。“刀”指流行于齐、燕、赵、中山等地的刀形铜币。“布”指流行于周、郑、卫、韩、赵、魏、燕、楚等地的镈(钱、铲)形铜币。“龟贝”指流行于楚国的铜币。古代文献与出土文物都证明,战国末年中国境内的铜币就是这四种。
楚之金币,初期的并始终占多数的是龟版(龟的腹甲)形的。龟版简称版(注:韩愈:《月蚀诗效川子作》:“乌龟怯奸怕寒,缩颈以壳自遮,终令夸娥抉女出,卜师烧锥灼,满板如星罗。”此处之板即龟腹甲。),版亦作板。故其名称为黄金,简称金;又称金版,简称版(板)。
在有关先秦的论著中,往往将货币分为刀、布(镈)、圜、贝四系。如果仅仅按铜(青铜。下同)币的形状而言,这种分类是有依据的。但铜币只是货币体系中的一种,形状又只是铜币的特征之一。这就决定了此种分类的标准不全面,结果不合理。货币分类的全面标准应是货币文化,因为它包括货币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反映货币的全貌与本质。如果按货币文化区分,将视线从铜币扩大到货币的整体,从外形深入到本质的层次,就会发现这个时期有两个货币体系:黄河流域(北方)的和长江流域(南方)的。楚国的货币是长江流域货币文化的代表(注:在长江流域活动的有吴、越、楚等国,至今未见可以肯定是楚之外的吴、越等国的货币。)。本文从币材、币形、币文、币值四个方面简析楚国与同时代黄河流域诸国货币文化的异同及其相互影响。
一、币材:贵金属型与贱金属型
币材是货币文化的物质载体,属于货币文化的物质层面。就币材而言,楚国与黄河流域诸国相同之处,在于都用布帛与金属。楚国的特点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用银铸币,“金三品”齐全
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楚有“三钱之府”。“三钱”,即金、银、铜三种金属货币。出土文物证明楚国确有金币、银币和铜币。据先秦、秦汉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黄河流域各国用金为币,铸有铜币。不同的在于,楚国用银为币已可肯定;黄河流域诸国是否用银,有待新的出土文物证实(注:见拙撰《楚国的货币》,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98-210页。)。迄今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用银为币材,可能唯楚一国。这使楚国金币、银币和铜币齐全,即“金三品”俱全(注:《书·禹贡》:荆、扬二州“劂贡惟金三品”。《史记·平准书》:“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以往对金三品有两种解释。一是释“金”为“五金”之金,泛指金属,“黄”金为黄金,“白”金为银,“赤”金为铜。一是释“金”为铜,“黄”金为黄铜,“白”金为白铜,“赤”金为红铜。从出土物看,楚国的金属货币种类有金币、银币、铜币。据此,第一种解释可能符合历史实际。)。 在币材的严格意义上,“金三品”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因为若就这些金属货币的材料元素来分析,铜币的材料为铜、铅、锡。加上制造金币的黄金,制造银币的白银,则是铜、锡、铅、金、银五种金属。说楚国金属货币的币材是“金五品”俱全,则更为准确。 (二)黄金在币材中占重要地位
从文献上看,秦、周、韩、魏、赵、燕、齐、宋、越、吴、楚诸国都有使用黄金为币的记载。下述事实说明,相对而言,黄金在币材中的地位,以楚国最为突出。
1.从出土的货币实物看,黄河流域各国的均为铜币,可以确认是这些国家的金币至今竟无一见(注:除楚国外,其他各国是否铸造过金币,至今尚难肯定。浙江绍兴战国初期墓葬中出土过金饼,其国属未见论证。对河南扶沟等几处出土的无印文的金币和银币,部分学者认为是韩国或郑国铸造的。另一部分学者却断定为楚币。从币文、出土地点等多个方面确凿证明铸有金币和银币的,唯有楚国。参见拙撰《楚国的货币》第135、201页。);楚国则不然。已发现楚国金币的地方,遍及当时楚境。在黄河流域的秦、齐等国境内出土的、可以确定铸造国别的金币,也是楚国的。 2.从金币的职能看,黄河流域各国的黄金,当作为货币使用时,或用于朝贡、礼聘、赏赐、馈赠,作为支付手段;或用于作价值尺度;或用于作储藏手段;用作商品交换中流通手段的仅见于《管子·轻重篇》,而此篇的著作年代,或谓春秋战国之际,或谓战国,或谓秦末汉初,或谓西汉前期,也有认为是西汉后期的,尚无定论。楚国的情况大不相同。黄金具有货币的全部职能,且大量用于商品交易。包山楚简文书类194简中,涉及用金的29简,占总简数的15%;仅用于翟穜(籴种)的有11简,占总简数的5.7%,占用金简数的37.9%。 (三)锡的作用突出
在楚国的币材中,锡的作用突出。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锡作为独立的币材。出土的楚国文物中有锡饼、铅饼。其性质,或谓冥币,或称金属块。从《史记·平准书》记载秦统一币制时宣布“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来看,先秦时期锡是币材之一。这些锡饼很可能是货币。
2.锡在铜币中占的比重大。锡在铜币中占的比重,以楚国龟贝(即蚁鼻钱。下同)为最高(其次是齐国的刀币)。铜币的含锡量如达6%以上,铸造时体积收缩小,易形成(α+δ)共析体,可提高钱币的强度,且适于浇铸,使钱币轮廓字迹清晰,品相优美,经久耐用(注:楚国龟贝含锡量高,含铜量也高(达70%左右),这使它的金相组织均匀,机械质地较好。龟贝钱的体形特征是轻小,它所以能采取如此之轻的实体,如此之小的形式,能取象于货贝(cypraea monete),主要是由于币材中铜、锡比重大。在先秦铜币中,楚国高锡龟贝的质量居第一位。)。
楚国的币材在种类上多一种白银,在结构上金和锡的地位突出。这两个方面使楚国的币材具有两个特点:第一,种类多一点,因而更加丰富,色彩更加斑斓,更加耀眼。第二,价值含量高一些。金与银是贵金属,价值含量高固不待言。在贱金属币材锡、铜、铜中,铜的价值高于铅,锡的价值又高于铜。因此,楚国币材价值结构高于黄河流域各国。
楚国币材的这些特点,是由它的自然资源、金属采炼业技术水平与地理环境、贸易状况决定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楚地有金、银、铜、锡、铅矿藏,且采炼技术甚高,故以出产这些金属著称。《书·禹贡》:荆、扬二州“劂贡惟金三品”;“九江纳锡、大龟”。李斯上秦王书叙述秦国所用国外之材中有“江南金锡”(注:《史记》卷87《李斯传》。)。币材反映一国的自然蕴藏和社会生产力水平。
二、币形:取象自然物与取象生产物
每一种货币必有其特定的形式。币形是货币文化的外在表现。它涉及货币文化内含的三个层面,形象地体现出一国货币文化的特征。 楚国金属货币形式的特点是: (一)形状多
1.铸造多种金属货币。黄河流域各国使用黄金为币,但至今未见它们铸造的金币。由此推测,它们很可能是使用生金块或楚国铸的金币(秦、齐境内出土楚国金币,以及上引李斯说秦国使用“江南金锡”,说明了这种可能性)。黄河流域各国只铸造铜币,楚国既铸造铜币,也铸造金币和银币。
2.每一种金属货币铸造形式多样。楚国的金币、银币、铜币都有几种形状。金币的形状有版形与饼形两大类。银币有铲形、饼形、版形三大类。铜币有贝形、镈形、长方形、方形、圆形五大类。这些大类中又有若干式样。
从现有的实物看,货币的种类与形状之多,以楚为最。
货币种类和形状的多样性,是商品交换关系发育程度低情况下的产物,它带来使用上的某些不便。随着商品交换与货币交往的增多,必然会产生普遍使用的、占主要地位的货币。战国时期,在楚国的金币、银币与铜币中,使用最多的是金币和铜币。在金币中,大多数是龟版形。在铜币中,贝形的占绝大多数。版形金币与贝形铜币是楚国金属货币中的两种主要货币,它们是楚国货币形状的代表。 (二)取象于外来交换品中的自然物
楚国主要金币的形式取象于龟,主要铜币的形式取象于贝。这不仅有出土的实物及它们演变的轨迹为据,还可以从其名称上得到佐证。
楚之铜币,最初形态与货贝壳一样,空心,有齿。后演变为实心,无齿。腹部似贝腹,背部似贝背,亦似龟背。“龟贝”之名可能由此而来。从秦在统一六国后关于建立统一货币制度的命令中,可以知道战国末年各国铜货币的通称是:“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注:《史记》卷30《平准书》。)。其中,“钱”指流行秦、周、韩、赵、魏、燕、齐等地的圜形铜币。“刀”指流行于齐、燕、赵、中山等地的刀形铜币。“布”指流行于周、郑、卫、韩、赵、魏、燕、楚等地的镈(钱、铲)形铜币。“龟贝”指流行于楚国的铜币。古代文献与出土文物都证明,战国末年中国境内的铜币就是这四种。
楚之金币,初期的并始终占多数的是龟版(龟的腹甲)形的。龟版简称版(注:韩愈:《月蚀诗效川子作》:“乌龟怯奸怕寒,缩颈以壳自遮,终令夸娥抉女出,卜师烧锥灼,满板如星罗。”此处之板即龟腹甲。),版亦作板。故其名称为黄金,简称金;又称金版,简称版(板)。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