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辩题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发展利大于弊/弊大于利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发展利大于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否算有选择机构偷换辩题顺便说明原因...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发展利大于弊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否算有选择机构 偷换辩题
顺便说明原因
展开
 我来答
蓝调韶华
2013-02-06 · TA获得超过243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01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221万
展开全部
  •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发展利大于弊     

          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指民族文化。而正在进入一个民族内部,并与其社会发生作用,被其逐步接受的别族文化,即被称为外来文化。世界任何民族都没有所谓的纯粹的民族文化,或多或少的都有外来文化的融入,这是不争的事实,从微观角度上讲,根本就没有什么纯粹的东西,文化的融合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一种文化缺少另种文化的参照,没有融合,没有不断的新鲜血液的注入便是一具没有生命力的腐尸。如果真正的健全文化缺少标志(外来文化作参照),缺少优劣的比对,那么这个别民族文化只有独自强健,又悄悄消亡。文化的沦落,原因之一便是失去了和另种文化相参照的反省功能。

        一种民族文化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层次的时侯,极容易保守和自高自大,如果再不去和别种文化去交流,难免会迷昧和固执的排他。文化需要钻研,因此又容易钻牛角尖。文化需要传播,而不能一味的闭关自守,而这种种迷昧则会造成自我毁损的灾难。比如属于精神文化范畴之其一的宗教,在它创始之初,大多能做到眼清目明,分辩是非。但是时间长了,高度发展而又没有外来某种精神文化参入的时侯,就会发生变异:骗造神化、排斥异端、约束行为、解释教义等方面走向极端,甚至会发生宗教战争,酿成人间惨剧。        其中的有些民族宗教在其保守、闭关、不接受外来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还生出另种恶习,无视正常的生命价值、生活质量和社会进步,碌碌无为而活,不思进取把现实人生过得一塌糊涂。一些庞大的极度贫困群体人更是对于贫困漠然。这显然与长期的排他性宗教文化误导有关了。这些宗教文化已经一再的造成自己民族的文化衰弱,并且抑制和毁损其他文明。而这些宗教曾经开掘和维持了人类的高贵内质,协调了人与宇宙的和谐关系,并创造了灿烂的艺术天地,只是现在已需要接受外来文化的参照对比来焕发活力,走入新生。

         文化越伟大,就越有保守的弊端。保守留下了秩序,丢掉了创造。两河的巴比伦文明和埃及的法老文明延续很长时间却不大有变化,便是例证。一种缺少变化的、不接受外来文化的文化,是不可能正常发展的。当这种文化没有了君主专制式的支持,不再具有创造力,那么它就必然会整个地让位于低层文明,就像印度在戒日王之后便出现了佛教渐渐让位于印度教的势头。一个没有发展,不能和世界文化融合的民族文化(不管其民族文化本身曾经多么优秀)是注定会被历史淘汰和遗忘。它的衰落是必然。        希腊奥林匹克文化把健康的概念强烈地纳入文明,并被全人类接受。在哲学家、伦理学、逻辑学、数学系、美学、医学,法学等等领域,它的精髓文化仍是在被我们参考和引用。例如今天全世界还在以奥林匹克和马拉松的名义进行体育竞赛,希腊的人体雕塑至今仍是人类形体美无可修正及的标本。因此,奥林匹克是全人类的各种民族的一种永恒的世界坐标,极大了促进了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发展、和平共处,这样的能被全人类接受的外来文化能够充分的融入各民族文化的核心,对于各民族文化而言其利明显的大于弊。

         对于民族文化,中国的观点是非常宽的,文化中国的精神资源绝对不只是儒家传统,还有道教、佛教等其他传统。中国的民间宗教传统里头,有儒家的成分,但也有很多不是儒家的成分,而是佛家的。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大大超出了儒家中国文化的演变发展,大致有儒、墨、道主要的三家。到了唐代,讲中国文化,已不是儒、墨、道三家,而是儒、释、道三家了。“释”就是印度来的佛学,代表整个印度文化的精华,它从东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宋朝以后,印度本身已没有真正的佛学,佛学思想在印度没落了(原因便是其民族文化没有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对外来文化的一味保守下失去创造力)。现在要研究真正的佛学,只有到中国来。中国特色的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社会需要它,它已经完全的融入了中国文化,变成了中国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说是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发展利大于弊的重要依据。

         中化民族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和平共处的国家,也是一个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能和平共处的典范。她有五十六个民族:满、汉、回、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傣族。。。。。。对于其任何一个民族而言其另种民族的文化都是外来文化,可是在这样一种互相交流、互相探询、互相促进的文化共融形式下,各民族都能和平共处,而汉族更以一种高恣态,对所有的外来民族文化兼容并蓄,真正坦然做到接纳外来文化的冲击与洗礼,而汉族文化本身因为种种外来文化的介入而愈发生机勃勃,深入人心、对于其外来民族文化的宽容接纳更团结了其他的民族,使民族间的相处长久稳定,此利明显的大于弊。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更是可以作为一个比对的对象来探讨两种文化间的碰撞和其碰撞间的利与弊。我们的民族文化主张中庸的儒学思想,主张和谐,与世无争,遇到问题的时侯多采取回避,甚至古有位至甚高的达官贵人,如有不如意之事常归隐山林,这对他本身的文化修养及学识而言是种极大的浪费,对急需人才建设的国家而言就意味着人才的流失。而西方的文化则是扩张和争斗,凡事分割、求证、注重逻辑思维。如能够把西方这种以形式逻辑为基础的文化融入中华民族文化当中,积极推动科技发展,求创新及思想解放,必是能大大提高我们发展的进步。而这正是我们现阶段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华文化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及急需解决的。遇到问题不能用模糊和谐一笔带过,而需要外来文化中这种城市意识、探求意识来增加凝聚力,聚拢人才。

                有文化的碰撞也自然有文化的融合,有传承也会有背叛,有矛盾也就有发展,这是事物的两个面在起作用。一种民族文化如果习惯性的僵化,不与外来文化接触和融合,在某阶段自以为乐的停留过久,那么难免会埋葬憧憬,自我阻断。历史总是要求文化强蛮、突进、超越、融合来达到自我生存,而不符合这种要求的多半便会被牵掣,陷入困境,继而无所适从,就此消亡。当孔子、老子、释迦牟尼在东方思考时,爱琴海边则徘徊着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苏格拉底、希罗多德和柏拉图,如此灿烂的精神星座,以及他们所透析的精神文化、民族文化互相辉映,照亮了整个人类,是后世的人们永远的精神文化财富。这样多种多样璀灿的互为影响的并互视为外来的外来文化现在已经融入了整个人类的精神世界,被所有民族视为共同的民族文化,并使各民族文化异彩分呈、具有永恒和达观的生命力,以及开阔的文化视角。那么我们说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 利大于弊! 

 

  •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算偷换辩题,因为辩题为“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发展的利弊”,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发展的正确方法,是一个很好的论点。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我林了林了林了
2013-06-01
知道答主
回答量: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775
展开全部
主席、评委、各位晚上好:
我方观点为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发展利大于弊,由于文化不能用数据衡量,所以我们以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大小作为利与弊的比较标准。我方认为,外来文化是指正在进入一个民族内部,逐步被接受的别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指经过时间沉淀,自身逐步发展成带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这两种文化在交融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新型文化,它因还未被民族所接受又具有两种文化的特征而无法详细归类,在这里我们暂且称它为中间文化。发展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事物的前进和上升的过程,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我们都知道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交融促进不可分割,现在我将由三个方面来阐述我方观点:
1、从政治上来说。君主专制制度是一个极度专制,没有民主的制度,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明清时期,刚引进的民主思想由于未被民族所接受而视为“异端”,但经过历史的筛选,这个曾属于中间文化的思想终为我们所接受,使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最后被推翻。后来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实际,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我国开辟新的政治局面披荆斩棘,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
2、从经济上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借助改革开放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引进并改善了大量的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尽管有些技术给环境带来了污染,但是更多的是促进了科学经济的迅速发展,让我们更有能力解决更多的所谓的问题,所以我们不能着眼于眼前而忽略了它将会或者已经给我们带来的效益。正如我方并不否认外来文化会带来些许弊端,但我们却不能因为这些弊端而否认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发展所带来的有利影响。
3、从文化上说。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这些都属于古老的教育系统赋予我们的固定思维。但是,经过长时期的交流碰撞,我们选择了学习外国先进理论与我国的教育理论相融合,形成了现在丰富多彩的各种学科,而并不只是摇头晃脑的读着人之初性本善,这就是历史的选择,它不为人的意志所改变。接受外来文化,接受科学文化思想,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共同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最后,我方认为虽然外来文化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影响,但是我们的本质不会变,我们永远都是中国人!
这是我的一辩稿,希望对大家有用哈!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