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动物的分类
白腹锦鸡、白鹳、白冠长尾雉、白鹤、白颈长尾雉、白鹮、白琵鹭、白头鹤、白鹇、白枕鹤、苍鹰、藏马鸡、草鴞、草原雕、长耳鴞、长尾阔嘴鸟、长尾鴞、赤颈鹤、大鸨、大绯胸鹦鹉、大天鹅、丹顶鹤、雕鴞、蜂鹰、高山兀鹫、冠斑犀鸟、褐鲣鸟、褐林鴞、褐马鸡、黑长尾雉、黑鹳、黑颈长尾雉、黑颈鹤、黑脸琵鹭、黑琴鸡、黑鹇、红腹角雉、红腹锦鸡、红角鴞、红脚鲣鸟、红隼、红胸黑雁、花头鹦鹉、花尾榛鸡、黄腹角雉、灰腹角雉、灰鹤、灰头鹦鹉、金雕、卷羽鹈鹕、孔雀雉、蓝翅八色鸫、蓝耳翠鸟、蓝马鸡、蓝鹇、栗鸢、领角鴞、绿皇鸠、绿孔雀、绿尾虹雉、勺鸡、蛇雕、双角犀鸟、松雀鹰、蓑羽鹤、秃鹫、乌雕、小雕、小天鹅、小苇鷀。
珍贵鸟类举例:
丹顶鹤
丹顶鹤——别名仙鹤,属于鹤科,学名为Grus japonensis。大型涉禽。丹顶鹤具备鹤类的特征,即三长——嘴长、颈长、腿长;成鸟除颈部和飞羽后端为黑色外,全身洁白,头顶皮肤裸露,呈鲜红色。丹顶鹤为杂食性动物。春季以草籽及作物种子为食,夏季食物较杂,动物性食物较多,主要动物性食物有小型鱼类、甲壳类、螺类、昆虫及其幼虫等,也食蛙类和小型鼠类,植物型食物有芦苇的嫩芽和野草种子等。 丹顶鹤属于单配制鸟,若无特殊情况可维持一生。每年的繁殖期从3月开始,持续6个月,到9月结束。它们在浅水处或有水湿地上营巢,巢材多是芦苇等禾本科植物。丹顶鹤每年产一窝卵,产卵一般2~4枚。孵卵由雌雄鸟轮流进行,孵化期31~32天。雏鸟属早成雏。繁殖期求偶伴随舞蹈、鸣叫,营巢于具一定水深的卤芦苇丛、草丛中,每产1~2卵,孵化期30~33天,早成鸟,2岁性成熟,寿命可达50~60年。4月中、下旬开始营巢产卵,筑巢于周围环水的浅滩上的枯草丛中,每窝产卵2枚,雌雄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0~33天。待幼鸟学会飞行,入秋后,丹顶鹤从东北繁殖地迁飞南方越冬。我国在丹顶鹤等鹤类的繁殖区和越冬区建立了扎龙、向海、盐城等一批自然保护区。在江苏省盐城自然保护区,越冬的丹顶鹤最多一年达600多只,成为世界上现知数量最多的越冬栖息地。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东方白鹳
东方白鹳——别名老鹳,属于鹳科,学名为Ixobrychus minutus。 大型涉禽。全长约120厘米。体羽白色。眼周红色,前颈下部有饰物。肩羽、翅覆羽、飞羽黑色,具光泽。嘴长而粗壮,黑色。腿、脚红色。在沼泽、湿地、塘边涉水觅食。主要吃鱼。蛙、昆虫等。性宁静而机警,飞行或步行时举止缓慢,休息时常单足站立。3月份开始繁殖,筑巢于高大乔木或建筑物上,每窝产卵3~5枚,白色。,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约30天。我国东方白鹳约有2500~3000只。在东北中、北部繁殖;越冬于长江下游及以南地区。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黑鹳
黑鹳——别名乌鹳,属于鹳科,学名为Ciconia nigra。 大型涉禽。全长约110厘米。嘴长而粗壮。上体、翅、尾、胸部羽毛黑色,泛有紫绿色光泽。眼周裸皮红色。胸以下的下体白色。嘴和脚红色。栖息于河流沿岸、沼泽山区溪流附近。涉水取食鱼、蛙、蛇和甲壳动物。4月份开始繁殖,在岩崖缝隙中或大树上筑巢,每窝产卵3~6枚,乳白色,有少量浅橙黄色隐斑块。孵卵期31~34天。65~70日龄的幼鸟有飞翔能力。在东北、河北、新疆及甘肃北部繁殖;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越冬。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朱鹮
朱鹮——别名朱鹭,属于鹮科,学名为Nipponia nippon。 全长79厘米左右,体重约1.8千克。雌雄羽色相近,体羽白色,羽基微染粉红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初级飞羽基部粉红色较浓。嘴细长而未端下弯,长约18厘米,黑褐色具红端。腿长约9厘米,朱红色。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在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鸟,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4~5月份开始筑巢,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2~4枚,淡青色具褐色细斑。由双亲孵化及育雏,雏鸟约在30天后破壳,经哺育约40天后离巢。产于陕西省洋县秦岭南麓。朱鹮是稀世珍禽,过去在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曾有较广泛的分布,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本世纪70年代野外已无踪影。我国鸟类学家经多年考察,于1981年5月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朱鹮种群,也是世界上仅存的种群。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卷羽鹈鹕
卷羽鹈鹕——别名塘鹅、鹈鹕,属于鹈鹕科,学名为Pelecanus onocrotalus。大型涉禽。全长约180厘米。全身灰白色。枕部羽毛延长卷曲。夏季腰和尾下覆羽略沾粉红色。嘴宽大,直长而尖,嘴的下面有一个与嘴等长且能伸缩的皮囊。嘴、眼周裸皮及喉囊黄色,脚肉色。栖息于湖泊、江河、沿海水域,喜群居和游泳,但不会潜水。以鱼为主食。成年鹈鹕一般配对生活,在地面营巢产卵。每窝产卵1~3枚。两性孵卵并喂雏。刚出蛋壳的小鹈鹕体色灰黑,不久就生出一身浅浅的白绒毛。亲鸟以半消化的鱼肉喂雏鸟,等雏鸟长大后,把头伸进亲鸟张开的嘴巴的皮囊里,啄食带回的小鱼。 产于新疆、青海及山东以南沿海等地。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红脚鲣鸟
红脚鲣鸟——别名鲣鸟,属于鲣鸟科,学名为Sula sula。 游禽。全长75厘米左右。通体大部呈白色。雄鸟两翅黑褐色。雌鸟背、腰和尾上覆羽染灰褐色,尾羽先端白。脸侧裸皮黄色。嘴灰蓝,基部转为粉红或仅稍缀以红色。脚红色。营海洋群集生活。翅尖长,善飞行。繁殖期从3月至初秋。营巢于石滩或岛屿上的矮灌木和乔木上,偶亦在地面筑巢。每窝产卵1~2枚,椭圆形,表面粗糙,色青白。育雏期间,亲鸟反刍胃内食物哺喂雏鸟。产于西沙群岛。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鲣鸟
鲣鸟,属于鲣鸟科,学名为Sula leucogaster。游禽。全长约70厘米。上体棕褐色,翅和尾羽的羽轴色更浓,各羽具白或棕白色羽端。前颈和胸部与上体色同,下体余部纯白色。嘴及围眼裸皮黄绿色。脚淡黄。冬候鸟,营海洋群集生活,善游泳,以鱼为食。繁殖习性似红脚鲣鸟。产于西沙群岛。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白鹮
白鹮——属于鹮科,学名为Threskiornis aethiopicus。大型涉禽。全长约70厘米。全身羽毛白色。头与上颈皮肤裸露,呈黑色。背及颈的下部有灰色饰羽(冬季无)。嘴长而下弯,黑色。脚黑色。栖息于河、湖岸边及沼泽湿地。涉水啄食小鱼等水生动物。繁殖期两性共同在近水岸边大树上筑巢,每窝产卵2~4枚,淡蓝色,有少许斑点或无斑点。在东北北部繁殖;广东、福建、越冬。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白琵鹭
白琵鹭——别名篦鹭、琵琶嘴鹭,属于鹮科,学名为Platalea leucorodia。 大型涉禽。全长85厘米左右。全身羽毛白色。眼先、眼周、颏、上喉裸皮黄色。嘴长直、扁阔似琵琶,故而得名。胸及头部冠羽黄色(冬羽纯白)。颈、腿均长,腿下部裸露呈黑色。栖息于沼泽地、河滩、苇塘等处。涉水啄食小型动物,有时也食水生植物。筑巢于近水高树上或芦苇丛中,每窝产卵3~4枚,白色无斑或钝端有稀疏斑点。雌雄轮流孵卵约25天,雏鸟留巢期约40天。在东北、华北、西北一带繁殖;长江下游和华南一带越冬。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黑脸琵鹭
黑脸琵鹭——别名黑面琵鹭,属于鹮科,学名为Platalea minor。 大型涉禽。全长约80厘米,体羽白色。后枕部有长羽簇构成的羽冠;额至面部皮肤裸露,黑色。嘴黑色,长约20厘米,先端扁平呈匙状。腿长约12厘米,腿与脚趾均黑。雌雄羽色相似,冬羽与夏羽有别:冬羽纯白,羽冠较短;夏羽羽冠及胸羽染黄色。栖息于湖泊、沼泽及沿海滩涂等处。涉水觅食小鱼、虾、蟹及螺类等动物。产于东北至华南沿海、长江流域、海南岛、台湾、香港。黑脸琵鹭现存约400只,主要分布于我国、俄罗斯、朝鲜及日本。在我国东北可能有繁殖地,但迄今尚无确证。我国发现的大部为迁徙及越冬种群,台湾台南县曾文溪口海岸滩涂是世界最大的越冬种群栖息地,多时可达200只;海南东寨港自然保护区、广东福田自然保护区及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也曾记录有数十只的越冬小群。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鲵
大鲵——别名娃娃鱼,人鱼,孩儿鱼,狗鱼,鳕鱼,脚鱼,啼鱼,腊狗,属于隐鳃鲵科,学名Andrias davidianus。两栖脊索动物,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种,在两栖动物中要数它体形最大,全长可达1米及以上,体重最重的可超 百斤,而外形有点类似蜥蜴,只是相比之下更肥壮扁平。科学家研究:大鲵小时候用的是鳃呼吸,长大后用肺呼吸。大鲵栖息于山区的溪流之中,在水质清澈、含沙量不大,水流湍急,并且要有回流水的洞穴中生活。大鲵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短扁,指、趾前四后五,具微蹼。尾圆形,尾上下有鳍状物。大鲵的体色可随不同的环境而变化,但一般多呈灰褐色。体表光滑无鳞,但有各种斑纹,布满粘液。身体腹面颜色浅淡。中国大鲵除新疆、西藏、内蒙、吉林、台湾未见报道外,其余省区都有分布,主要产于长江、黄 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涧溪流中。
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
虎纹蛙虎纹蛙——别名田鸡,水鸡,青鸡,虾蟆,属于叉舌蛙科,学名Dicroglossidae。它的个头长得魁梧壮实,鸣声似犬,有“亚洲之蛙”之称。雌性比雄性大,体长可超过12厘米,体重250~500克。皮肤极为粗糙,头部及体侧有深色不规则的斑纹。背部呈黄绿色略带棕色,有十几行纵向排列的肤棱,肤棱间散布小疣粒。腹面白色,也有不规则的斑纹,咽部和胸部还有灰棕色斑。前后肢有横斑。由于这些斑纹看上去略似虎皮,因此得名。趾端尖圆,趾间具全蹼。前肢粗壮,指垫发达,呈灰色。雄蛙具外声囊一对。已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细痣疣螈
细痣疣螈——别名山腊狗、疣螈、黑痣疣螈,属于蝾螈科,学名Tylototriton asperrimus。雄螈全长118毫米~138毫米,雌螈149~202毫米。头宽略大于头长,两侧脊棱显著并向内弯曲,吻端平切近方形,无唇褶,犁骨齿列呈“∧”形,颈褶明显。皮肤具瘰疣,体两侧各有1排圆形瘰粒13~16枚,腹面有细密横缢纹。前肢前伸指末端达鼻孔,指4,趾5。尾短于头体长,鳍褶低弱。背面黑褐色或棕褐色,指、趾端和肛部及尾下缘为橘红色。生活在海拔1400米左右着生有茂密阔叶和竹叶林的山区。成螈常栖息在山间凹地静水塘或阴湿环境中。4~5月成螈集群在林间水塘或岸边活动,卵群产生水塘岸边坡地落叶层下,30~50粒一堆,卵径3~4毫米,动物极浅棕色,植物极乳白色。繁殖期后营陆栖生活,白天常隐蔽在植物根部、土洞或石穴中,夜间出外觅食昆虫、蛞蝓、蚯蚓以及其他小动物。分布于广西(金秀、龙胜、那坡、玉林、忻城)、广东(宣信)、贵州(绥阳、荔波、遵义、大方)、湖南(桑植、浏阳)、安徽(岳西大别山)等地。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壁虎:大壁虎——别名蛤蚧,仙蟾,多格,哈蟹,蛤蚧蛇,属于壁虎科,学名Gekko gecko。壁虎科中最大的一种,全长30厘米左右,头体长与尾相近。头宽大,略呈三角形。吻圆,躯干背腹扁平,通身被覆细小粒鳞,其间杂以较大疣鳞,缀成纵行;腹面鳞片较大,略层六角形。四肢长短适中,指趾扁平,其下方具单行皮肤褶皱皮瓣,能吸附墙壁,雄性后肢的股部腹面有一列鳞,具有圆形股孔,叫做股窝,数目为14~22个,雌性没有或者不明显。我国分布于广东、广西、香港、福建及云南。台湾省有记录。据在广西8个地区调查,除桂林地区外,其余7个地区所辖48个县(市)内的228个乡(镇)或村都有分布。国外分布于西起孟加拉,向东到印度支那各国,南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玳瑁
玳瑁——别名十三鳞、瑁、文甲、瑇玳,属于海龟科,学名Eretmochelysimbricata。一般长约0.6米,大者可达1.6米。头顶有两对前额鳞,上颌钩曲。背面的角质板覆瓦状排列,表面光滑,具褐色和淡黄色相间的花 纹。四肢呈鳍足状。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外。性强暴,以鱼、软体动物、海藻为食。产于黄海、南海、东海及热带、亚热带沿海。卵可食;角质板可制眼镜框或装饰品;甲片可入药。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鳄蜥
鳄蜥——别名落水狗、潜水狗、大睡蛇、水蛤蚧、五爪金龙属于鳄蜥科,学名Shinisauruscrocodilurus。鳄蜥是爬行动物中比较古老的一类,体长15~30厘米,尾长23厘米左右,体重50~100克,身体可以分为头部、颈部、躯干部、四肢、尾5个部分。头部较高,头部和体形与蜥蜴相似,颈部以下的部分,特别是侧扁的尾巴,既有棱嵴状的鳞片,又有许多黑色的宽横纹,则又很像扬子鳄,所以被称为鳄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巨蜥
巨蜥——别名五爪金龙,四脚蛇,鳞虫,属于巨蜥科,学名Commonwatermonitor。
山瑞
山瑞——别名山瑞鳖、团鱼、瑞鱼 属于龟鳖目鳖科,学名Palea steindachneri。背甲长7~16厘米,宽6~14厘米。一般形态与鳖极为相似,主要区别于颈基部两侧及背甲前缘有粗大疣粒。背盘呈椭圆形,背、腹甲骨板不发达,表面覆以柔软的革质皮肤,周边有较厚的裙边。头部前端突出,形成吻突,前端有鼻孔,眼小而瞳孔圆。颈长。肢扁平,均具五指、趾,内侧3趾具爪,指、趾间蹼发达。仅头、颈可缩入壳内。主要在越南。中国仅分布于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省。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四爪陆龟
四爪陆龟——别名旱龟陆龟、塔西帕卡塔斯帕哈草原龟,属于陆龟科,学名Chinemys reevesii。是世界上仅有的3种陆龟之一,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栖息于丘陵和荒漠地区,除冬眠外,还要夏眠。我国四爪陆龟唯一生存的地方在新疆霍城县境内。
扬子鳄
扬子鳄——别名中华鼍、土龙、猪婆龙,属于鼍科,学名Alligator sinensis。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是世界上体型最细小的鳄鱼品种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生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所以,人们称扬子鳄为“活化石”。因此,扬子鳄对于人们研究古代爬行动物的兴衰和研究古地质学和生物的进化,都有重要意义。我国已经把扬子鳄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严禁捕杀。为了使这种珍贵动物的种族能够延续下去,我国还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扬子鳄的自然保护区和人工养殖场。
鼋
鼋 ——别名蓝团鱼、银鱼,绿团鱼、蓝团鱼、癞头鼋、鳖斑,属于鳖科,学名Pelochelys cantorii。命名:Gray。爬行动物,外形像龟,生活在水中,短尾,背甲暗绿色,近圆形,长有许多小疙瘩。淡水龟鳖类中体形最大的一种,体长为80~120厘米,体重约50~100千克左右,最大的超过100千克。我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白唇鹿
白唇鹿——别名岩鹿、白鼻鹿、黄鹿、“哈马”(藏语) 属于鹿科,学名Cervus albirostris。大型鹿类,体型大小与水鹿、马鹿相似。唇的周围和下颌为白色,为中国特产动物。白唇鹿是一种典型的高寒地区的山地动物,已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加以保护,药用价值传遍天下,不仅它的肉可食,皮能制革,而且它的鹿茸、鹿胎、鹿筋、鹿鞭、鹿尾、鹿心和鹿血都是名贵的药材。
白暨豚
白暨豚——别名白鳍,白旗,猪豚,白暨豚,属于白鳍豚科,学名Lipotesvexillifer。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身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无毛,具长吻,白鳍豚已存在有2500万年,喜欢群居,视听器官严重退化,声纳系统特别灵敏,能在水中探测和识别物体。白鳍豚是恒温动物,用肺呼吸,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现已濒临灭绝。
白颊长臂猿
白颊长臂猿——别名长臂猿,料猴,南里,属于长臂猿科,学名Hylobates leucogenys。 白颊长臂猿为中、老、越三国交界地区的特有种,属一级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 主要栖息于热带雨林。本种的所有总数估什不足350只,已成为一个高度濒危的物种。
斑海豹
斑海豹——别名海豹,海狗,腽肭兽,属于海豹科,学名Phoca largha。 斑海豹生活在寒温带海洋中,除产仔、休息和换毛季节需到冰上、沙滩或岩礁上之外,其余时间都在海中游泳、取食或嬉戏。冷水性喜冰型珍稀鳍脚类。斑海豹食物以鱼类为主,也食甲壳类及头足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独角犀牛
独角犀牛是陆地上仅次于大象的第二大动物,在国际市场上,一头独角黑犀牛的价值3亿元人民币。它的身价之所以高,主要是因为其角、齿、骨和血在医学上均有较高的价值,被东方医学者视为珍品。犀牛角有清热解毒、凉血的作用,效果十分明显,一只售价就达数10万元。据说,用犀角制成的高脚杯,还能鉴别酒中是否有毒。尼泊尔政府一向把这种稀有的珍贵动物视为国宝,严禁捕猎,并把犀牛角等列为国家禁止出口的药材,违者将受到极刑的处罚。
大熊猫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在台湾也可称作大猫熊,一般称作“熊猫”或“猫熊”,属于食肉目的一种哺乳动物,体色为黑白两色,它惧寒畏暑,性孤独,雌雄分居,能游泳,善爬树住树洞石隙喜食竹类,亦食果实和动物尸骨,性温顺,自卫能力弱,常受天敌伤害,它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中西部四川盆地周边的山区。全世界野生大熊猫现存大约1590只左右,由于生育率低,加上对生活环境的要求相当高,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中评为濒危物种,为“中国国宝”。大熊猫生活在中国西南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温带森林中,竹子是这里主要的林下植物。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北部白犀牛
白犀牛分北部和南部两个亚种,南部白犀牛主要生活在南部非洲的保护区内,而北部白犀牛现在只能在刚果(金)的加兰巴国家公园中看到。北部白犀牛与非洲南部的白犀牛在基因上存在较大差异,他们曾在乌干达大量繁殖,但是由于当地政府的疏于保护而渐渐消失。在瓜兰巴国家公园中,它们的数目曾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达到35只,在2003年4月为30只,其后有6只被杀,4只新出生,上个月,又有2只被猎杀,同时还有近千头大象被杀。刚果瓜兰巴(Garamba)国家公园拥有世界仅存的不足25只的北部白犀牛,北部白犀牛将可能在地球上彻底消失。
麋鹿
(学名:Elaphurus davidianus)哺乳纲,偶蹄目,鹿科。俗称四不像,因其尾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颈似驼非驼,角似鹿非鹿。原是我国特产的珍兽,起源于早更新世晚期,距今200多万年。其化石从我国东北辽宁省到长江以南,几乎整个中国的东部地区均有分布。由于人类的大量捕杀和气候的变化,使野生麋鹿种群在19世纪后半期绝灭。到清朝时仅在皇家猎苑北京郊区的南海子饲养着唯一的一群。1865年,法国传教士大卫在猎苑隔墙发现了麋鹿,贿赂守苑人,取得麋鹿皮及头骨,第二年麋鹿以大卫氏作为种的命名。其后,南海子麋鹿流入欧洲多家动物园。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加上水灾,使南海子的麋鹿全部毁灭。50年代从英国接回几头种兽,1985年再从英国乌邦寺接回20头,在它们祖先的故居北京南海子还家落户,重建种群。目前,我国另一个麋鹿饲养中心为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
扬子鳄
又称鼍<tuó>爬行纲,我国特产珍稀动物,栖息于池沼底部,以鱼、蛙、小鸟为食。7月繁殖,产卵,以日光和杂草腐熟孵化。雌鳄护巢性强。
大鲵
娃娃鱼,两栖纲,世界最大的两栖类,我国特有,栖息于山地溪流,昼伏夜出,捕食鱼虾昆虫,体外受精,广布我国,以华中和华南多;叫声类婴儿。
金丝猴
体长约70厘米,尾长约与体长相等或长些。鼻孔大,上仰。唇厚,无颊囊。背部的毛长发 亮,颜色为青色,头顶、颈、肩、上臂、背和尾的毛为灰黑色,头侧、颈侧、躯干腹面和四肢内侧的毛为褐黄色,毛质十分柔软。因其鼻孔极度退化,即俗称“没鼻梁子”,因而使鼻孔仰面朝天,所以又有“仰鼻猴”的别称。有黔金丝猴与滇金丝猴两种。
黔金丝猴分布于我国贵州省境内武陵山脉之梵净山。现在的具体分布地点主要在江口县的月亮坝、柏枝坪;松桃县的泡木坝、田家坝、白云寺、牛凤包;印江县的亚盘岭、淘金河上游和护国寺。
滇金丝猴分布于澜沧江与金沙江之间云岭山脉主峰两侧的高山深谷地带,面积约20,000k㎡,向北延伸达西藏境内的宁静山脉,包括云南德钦县、维西县、丽江、剑川县、兰坪、云龙县等县,以及西藏芒康县境内。现存1700只。
白鳍豚
(拉丁名为Lipotesvexillifer,英文名为YangtzeRiverDolphin)是我国特产的珍贵稀有水生哺乳动物,主要产在长江中。身体背面浅灰色,腹面白色。体形呈流线型,长约2~2.5米。头部有狭长的吻突,上下颌生有圆锥形的牙齿。前肢呈鳍状,后肢退化,尾鳍呈水平方向。用肺呼吸,头部背面有一个呼吸孔,每隔10~20秒钟,它就浮出水面呼吸空气一次。视觉不发达,利用回声定位捕食鱼类。白鳍豚是世界上稀有的淡水鲸类,也是现在生存的鲸类中最原始的一类,在科学上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白鳍豚已列为我国的国家珍贵保护动物,也属于国际野生动物的重点保护对象,应该严格禁止捕杀。在2006年11至12月维持六周的野外调查失败后,这物种被认为很可能已经灭绝,就算是还有任何个体仍然生存,其数量也很难维持并延续物种族群。2007年8月29日,安徽铜陵市有白鳍豚目击报告。
藏羚羊
羚羊亚科藏羚属动物,是中国重要珍稀物种之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形与黄羊相似,体长为117~146厘米,尾长15~20厘米,肩高75~91厘米,体重45~60千克。主要栖息于海拔4600~6000米的荒漠草甸高原、高原草原等环境中。性情胆怯,早晨和黄昏结小群活动、觅食。藏羚羊善于奔跑,最高时速可达80公里,寿命最长8年左右。 雌藏羚羊生育后代时都要千里迢迢的到可可西里生育。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西藏的高原上,另有零星个体分布在印度地区。
亚洲象
全身深灰色或棕色,体表散生有毛发。成年雄性亚洲象肩高约2.4~3.1米,重约2.7~5吨,雌象体形稍小。象的耳朵很大,有丰富的血管以便散热,尾巴不长,顶端有毛刷。同非洲象相比,亚洲象体形较小,耳朵较小,前额较平。栖于亚洲南部热带雨林、季雨林及林间的沟谷、山坡、稀树草原、竹林及宽阔地带。已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白唇鹿
体形大,长可达2米,肩高约1.3米。被毛粗硬。耳长而尖。吻端两侧和下唇纯白色,所以叫做白唇鹿。臀部有明显的淡黄色块斑。尾很短。雄的有扁平的角,分4或5叉。身体暗褐色,带有淡色的小斑点,夏毛近于黄褐色。一般栖息在高山的树林和灌木带,群居,常作远距离迁移。主要吃草类,也吃树芽等。产于我国的青藏高原、四川西部等地,是我国特产的珍贵动物,已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羚牛
又叫“扭角羚”。体长2米左右,肢粗,肩部高于臀部,尾粗。雌雄均具角,角粗,扭向外侧,并向后弯转,除角尖外均有横纹。全身棕黄或深棕色,上唇和下唇边缘白色,前肢下半部的前面黑色,后面棕白色,后肢下半部均为黑色。一般栖息在海拔3000~4000米的高地,夏季向高山迁移,冬季向下迁移。性情粗暴,夜出寻食,以青草、树枝、竹笋等为食物。羚牛只产于我国四川、西藏、云南、甘肃、陕西等地,数量很少,也是我国特产的珍贵稀有动物,已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儒艮
为海生(偶尔会进入淡水流域)哺乳动物,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与印度洋海岸,特别是有丰富海草生长的地区。是海洋中唯一的草食性哺乳动物。有“美人鱼”的称呼。是珍稀海洋哺乳动物,也是我国43种濒临灭绝的脊椎动物之一,对于研究生物进化、动物分类等极具参考价值。已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普氏原羚
体型似黄羊,但体形比黄羊略小,体长大约为110厘米左右,肩高约50厘米,雄羚长有一对具有环棱的黑色硬角,角尖相向内弯,角长约30厘米,角的下半段粗壮,近角尖处显著内弯而稍向上,末端形成相对钩曲。嘴唇黑色,颌下白色。成年体重雄性个体重约27公斤,雌性个体重约23公斤。尾巴较短,不足11厘米。国内分布于内蒙古、宁夏、青海、甘肃、新疆、西藏昌都和那曲地区东部。栖息地海拔高度为3400m左右。常活动于草甸地区。青海湖湖滨地区,是湖滨沙化草原地带的代表种。已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