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一部关于近代历史人物传记的书籍,撰写心得体会,字数2000字左右,
要求人物的主要活动必须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主要活动时间:1840-1949)以中国人物和正面人物为主格式要求:题目,论文摘要,关键词,论文正文,参考文献...
要求人物的主要活动必须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主要活动时间:1840-1949) 以中国人物和正面人物为主
格式要求:题目,论文摘要,关键词,论文正文,参考文献 展开
格式要求:题目,论文摘要,关键词,论文正文,参考文献 展开
展开全部
看时间的话有好多人可以写,比如孙中山,容闳,黄兴,溥仪,周恩来,毛泽东等等,那我就给LZ两篇我写过的吧。
第一个:孙中山先生。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在20世纪初叶的中国大地上,民主资本主义正顶着遍地荆顽强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正冲破各种羁绊登上政治舞台,一个英气勃勃的新型的知识分子群正迅速形成。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然需要,也必会创造出站在革命前列,指导历史行程的大人物------孙中山。就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的伟大的革命先驱者
孙中山,名文,1866年生于广东省山县翠亨村。他早年就读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但祖国的衰败,让他痛心疾首,继而弃医,投身于革命。1894年,孙中山北上到达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革命政治主张,但遭到冷遇。通过这件事,孙中山明白了“和平方法,无可复施”。从此,孙中山走上了为复兴祖国而努力的革命的道路。就在这一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约集华侨志士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1895年,广州武装起义因计划泄露而流产,但同时因为这件事,资产阶级已同清政府彻底决裂,以武装起义迈出民主革命的第一枪。
他,最早提出了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统治的主张;他,一生都在为中国革命奔走;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心中惦念的依然是未尽的事业。他就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曾自称为洪秀全第二,并认为洪氏为“反清英雄第一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孙接受西式教育,不受传统忠君观念束缚,才敢于如此自称;中华民国历史教科书亦采用此说。 至于“孙大炮”这个当时政治对手揶揄孙文的外号,在辛亥革命前已有,大炮是粤语“不切实际之人”的意思,暗讽孙文言辞夸大不实。 另外,孙文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时,常当众倡言反清,闻者多胆怯走避,惟陈少白、尢列、杨鹤龄附和之,乃得四大寇之诨名。 清代政府、公家文件中,皆在其名字“文”上作文章,加上三点水部首,贬称其为孙汶。“汶汶”一词,出自《史记·屈原列传》:“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注解此文的人,或说“汶汶,犹昏暗不明也”,或说“蒙垢尘也”,或说“玷污也”。
就民权和人权的观念而言,孙中山最早接受的是民权观念的影响。在其民权主义理论形成过程中,起先人权是被包含在民权之中的。他在针对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制度进行批判时所讨论的大量问题既是民权问题,也是人权问题,由于民权和人权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且在含义上有交叉和相同的方面,所以孙中山乃至近现代许多思想家在探讨民权问题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不同程度上论及人权问题。孙中山对人权问题的探讨既有自觉的一面,也有不自觉的一面,孙中山对西方民主、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观念作过大量的介绍和宣传,此种介绍和宣传最终是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民权主义纲领服务的。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在充分借鉴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和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精神的基础 上,结合中国长期遭受封建专制统治的特点,对中国的政治发展目标及模式进行了有益 的探索,从而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实现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首先,孙中山对民主共和政治的提倡,是由于他对清王朝封建专制制度反动性和腐朽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封建专制制度对中国进行的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同时,也是造成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源。因此,要挽救中国深重的民族危机和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就必须以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代替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正如他所说的:“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所以必须进行政治革命,而“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其次,孙中山认为,在中国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国家进步的基本要求。孙中山指出,现在世界发展的主流已经到了民权时代,民主共和政治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无法抗拒。应该说,孙中山的上述认识,反映了他对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
此外,孙中山亲自主持制订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其它方面的一些有利国计民生的法令。《临时约法》把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精神民主精神,用法肯定下来。它的最重要价值,是由根本大法承认主权在民。明确规定了“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毛泽东同志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它的民主共和思想基本原则是有历史借鉴意义的。
孙中山根据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情,提出了各民族团结的“五族共和”原则。孙中山认为,为了“振兴中华”,坚持民主共和的基本原则,“和国内诸民族”,共处共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他在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多次申明,“五族共和”是立国基本原则之一。其根本在于各族人民的团结,其目的在于达到中华民族的统一。他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日民族之统一。”对外:“持平和主义,与我友邦益增亲睦,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对于“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及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 “五族共和”思想,包含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在建设统一的新国家基础上,各民族平等,团结和统一;(二)民族团结是以人民主权为灵魂的各族人民的民主大团结;(三)在国家、民族独立的原则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自主,与各国各民族友好亲睦,反对媚外辱国和盲目排外。
“五族共和”发展了孙中山革命民族主义,也充实了民主共和国思想的内容。它起了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如孙中山所说,它“不以复仇为事”,且有利于克服反动统治阶级制造的民族隔阂,民族偏狭观念,单纯排他的复仇心理。在资产阶级革命允许的范围内,它把民族问题纳为民主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使反对民族压迫和实现包括满族在内的民族平等,互相联系、结合起来,使破坏旧制度与建立、建设新制度,互相联系、结合起来。正如列宁所说:“每个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都含有反对压迫的一般民主主义内容,而我们无条件支持的正是这种内容”
在中国近百年人权思想史上,孙中山人权思想无疑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上面深深烙下了民权主义的印迹,反映出近现代中国人权思想的曲折历程和艰难险阻,孙中山的人权思想是民权主义的,而不是人权主义的。这一点决定了孙中山人权思想在本质上是集体本位主义的。集体本位主义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界始终占主导地位。与之相应,孙中山的民权主义的人权思想自形成以来便一直以不同方式在不同时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以人权主义为标志为旗帜的人权思想在本质上是个人本位主义的。个人本位主义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界始终处于下风,与之相应,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研究孙中山的人权思想,不能不在总结近百年人权思想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孙中山思想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当代中国固然需要研究和宣传民权主义,但更需要认识倡导人权主义
近代中国人权思想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沿着两条路线进行:一条是个人本主义的思想路线。前者在理论渊源上更多地接受了近代西方个人主义人权理论传统;后者在理论渊源上更多地接受了中国古代民本主义思想传统的影响。孙中山的人权思想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问题上徘徊于两条路线之间。然而,从总体上和结构上看,孙中山的人权思想具有明显的集体本位主义倾向。孙中山的民权主义的人权思想与严复、陈独秀、胡适等人代表的主义、自由主义的思想路线在性质上有很大的区别。
诚然,实事求是地分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孙中山是人不是神,他的理论学说并非十全十美,他的行为实践也非完美无缺。譬如,他对当时旧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状态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特点尚缺乏深入的研究,他对袁世凯、段琪瑞、陈炯明、一类新旧军阀的两面派面目有失洞察,他对革命党内部严重的矛盾分歧团结乏力,他对建立革命军事力量的认识姗姗来迟等等,都是他个人思想行为的局限性。但是,与当时旧中国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的客观现实相比照,他个人的这些局限性皆属局部性的和微不足道的失误,无碍于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向大局和历史轨迹,更无损于他创立革命学说、领导革命运动和开创历史新篇的光辉形象。
所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彻底实现革命目标,是时代的局限和国情的制约,决非孙中山个人的思想行动所能左右;同理,中国近代史上这场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经验、准备了条件。故而,中国之所以能够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孙中山不仅是革命的先行者,而且是创造历史的第一功臣,这也是历史的不争事。
关键字:新民主主义革命,三民主义,封建主义。
参考文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二个:溥仪
末代皇帝——溥仪
溥仪, 清朝末代皇帝,辛亥革命后,宣布和平退位。国民政府与清室协商,保留了许多对皇室的优惠条件,承诺支付溥仪400万银元的年薪,并同意溥仪保存皇室。1917年,溥仪在张勋、康有为等人的拥护下,再次登上皇位,史称“丁巳复辟”,在孙中山、段祺瑞等人的反对和声讨下,“丁巳复辟”仅12天就失败了。
九一八事变后,在日本支持下建立大满洲帝国,登上大满洲帝国之皇帝,年号康德。
日本败战后,溥仪和日军一起企图逃亡东京,在机场被苏军捕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在1959年9月17日刘少奇主席签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特赦令被第一批特赦,正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
宣统帝,名爱新觉罗·溥仪,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十四日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是道光皇帝的曾孙,光绪皇帝胞弟载沣的长子。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慈禧太后和光绪同时生了重病。在光绪皇帝临死前一天,慈禧太后也行将不起,由于光绪皇帝无后,慈禧太后在中南海召见军机大臣,商量立储人选。军机大臣认为内忧外患之际,当立年长之人。慈禧太后听后勃然大怒,最后议定,立三岁的溥仪为帝,并让溥仪的亲生父亲载沣监国。
接着,光绪、慈禧在两天中相继死去。半个月后,溥仪在太和殿正式登基,由光绪皇后隆裕和载沣摄政。第二年改年号为宣统,就这样溥仪初次登上了大清王朝皇帝的宝座,即位时年仅3岁。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次年2月12日,隆裕太后被迫代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宣告了清王朝的灭亡和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封建帝制的结束。
溥仪虽然退位,但根据优待条件“皇帝”尊号仍存不废;仍在紫禁城过小朝廷生活。
他在大学士陆润庠和侍郎陈宝琛辅导下学习汉文,在都统伊克坦教导下学习满文,在庄士敦指导下学习英文。除了读书外就是恶作剧了。他在《我的前半生》中说:“我在童年,有许多古怪的嗜好,除了玩骆驼、喂蚂蚁、养蚯蚓、看狗打架之外,更大的乐趣是恶作剧。”譬如他曾想用藏有铁砂的油糕给太监吃,用铅弹向太监窗户打。是贫苦出身的乳母王焦氏教了他一些做人的道理。
溥仪退位仍在宫中的时候仍用宣统纪年,有内务府、宗人府、慎刑司,有内监,故臣赠谥,不改衣冠。触犯王法者由慎刑司处治。袁世凯对小朝廷仍然效忠,于民国二年元旦派人给溥仪拜年,隆裕太后于2月22日去世,袁世凯通电吊唁,全国下半旗致哀。
鉴于溥仪放肆,参政院于1914年11月提出“维持国体建议案”,要求政府对小朝廷予以管制。袁世凯不得不派人向溥仪提出7条“善后办法”:1、尊重中华民国,废止与国法令抵触行为;2、用民国纪年;3、赏赐只能用于家庭和家族,官民只能赐物,不能赐谥;4、皇室机关不能对人民发告示,给处分;5、皇室人员用民国服装;6、由民国司法厅办理宫内犯罪案件,执事、太监违规由专任内廷警卫的护军长官处理;7、裁内务府慎刑司。
小朝廷内部机构臃肿,用费浩繁,太监为非作歹,盗窃成风。溥仪不得不加以整顿,遣散内监,裁撤机构,削减官员。即使这样,有限的经费还是难以维持小朝廷,溥仪乃大肆出卖宫中古物,如金器、名画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日军将领土肥原贤二等人的帮助下,从天津逃离,来到满洲。
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持溥仪在满洲建立“满洲国”。1932年9月与日本签订了《日满议定书》,日本政府正式承认满洲国,而满洲国承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利益,但溥仪始终与日本关东军周旋,一心一意为了满洲争取最大的利益,值得尊重。[5]
溥仪自1932年3月1日至1934年2月28日任满洲国执政,建年号为“大同”。 满洲国执政爱新觉罗溥仪至1945年,满洲国已经悄然超越日本,成为亚洲第一大经济体,其生产总值在全球仅次于美、苏、英。
1934年改国号为“满洲帝国”,改称皇帝,改年号为“康德”。3月1日登基,“康德”是康熙和德宗光绪的缩称,意在纪念,并寄托了祗承清朝基业之愿。溥仪还兼任满洲国陆海空军大元帅、满洲国协和会名誉总裁。
1935年4月和1940年5月溥仪两次访日。在新京满洲皇宫内,溥仪性格乖戾,对人时而凶狠,时而温柔。他喜欢玩具、高尔夫球、网球、台球、弓箭,好骑马和自行车,喜欢集邮,能驾驶汽车。但溥仪实际上却一直“宵衣旰食”,勤勉地处理公事 大满洲帝国皇帝溥仪,使满洲国成为当时亚洲乃至世界经济成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到1945年,满洲工业规模超过日本本土,亚洲第一。[7]溥仪作为世界级政治家两上时代周刊,是“远东四大元首”之一。[8]溥仪受到满洲国百姓的敬仰,甚至在满洲国垮台后,仍有人在家中悬挂溥仪的照片。[9]
溥仪の野望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溥仪被迫颁布“退位诏书”。企图潜逃日本,与日本关东军的将兵们于奉天机场的候厅室被苏联红军抓获。在苏联被监禁5年。在软禁5年期间曾有一次去日本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为日本统治者在中国的罪行做证明。 《我的前半生》记录了这他人生的重大经历。满洲时期的溥仪(22张)
二战后,溥仪被定性为战犯。在苏联赤塔和伯力的收容所被监禁了五年。1946年8 溥仪的囚服月曾返回东京,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作证。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受到了约十年的“革命教育”与“思想改造”。
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的特赦令说:“该犯关押已经满十年。在关押期间,经过劳动改造和思想教育,已经有确实改恶从善的表现,符合特赦令第一条的规定,予以释放。”从此,溥仪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关键字:末代 皇帝 满伪
参考文献:《我的前半生》。
第一个:孙中山先生。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在20世纪初叶的中国大地上,民主资本主义正顶着遍地荆顽强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正冲破各种羁绊登上政治舞台,一个英气勃勃的新型的知识分子群正迅速形成。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然需要,也必会创造出站在革命前列,指导历史行程的大人物------孙中山。就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的伟大的革命先驱者
孙中山,名文,1866年生于广东省山县翠亨村。他早年就读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但祖国的衰败,让他痛心疾首,继而弃医,投身于革命。1894年,孙中山北上到达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革命政治主张,但遭到冷遇。通过这件事,孙中山明白了“和平方法,无可复施”。从此,孙中山走上了为复兴祖国而努力的革命的道路。就在这一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约集华侨志士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1895年,广州武装起义因计划泄露而流产,但同时因为这件事,资产阶级已同清政府彻底决裂,以武装起义迈出民主革命的第一枪。
他,最早提出了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统治的主张;他,一生都在为中国革命奔走;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心中惦念的依然是未尽的事业。他就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曾自称为洪秀全第二,并认为洪氏为“反清英雄第一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孙接受西式教育,不受传统忠君观念束缚,才敢于如此自称;中华民国历史教科书亦采用此说。 至于“孙大炮”这个当时政治对手揶揄孙文的外号,在辛亥革命前已有,大炮是粤语“不切实际之人”的意思,暗讽孙文言辞夸大不实。 另外,孙文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时,常当众倡言反清,闻者多胆怯走避,惟陈少白、尢列、杨鹤龄附和之,乃得四大寇之诨名。 清代政府、公家文件中,皆在其名字“文”上作文章,加上三点水部首,贬称其为孙汶。“汶汶”一词,出自《史记·屈原列传》:“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注解此文的人,或说“汶汶,犹昏暗不明也”,或说“蒙垢尘也”,或说“玷污也”。
就民权和人权的观念而言,孙中山最早接受的是民权观念的影响。在其民权主义理论形成过程中,起先人权是被包含在民权之中的。他在针对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制度进行批判时所讨论的大量问题既是民权问题,也是人权问题,由于民权和人权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且在含义上有交叉和相同的方面,所以孙中山乃至近现代许多思想家在探讨民权问题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不同程度上论及人权问题。孙中山对人权问题的探讨既有自觉的一面,也有不自觉的一面,孙中山对西方民主、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观念作过大量的介绍和宣传,此种介绍和宣传最终是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民权主义纲领服务的。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在充分借鉴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和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精神的基础 上,结合中国长期遭受封建专制统治的特点,对中国的政治发展目标及模式进行了有益 的探索,从而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实现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首先,孙中山对民主共和政治的提倡,是由于他对清王朝封建专制制度反动性和腐朽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封建专制制度对中国进行的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同时,也是造成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源。因此,要挽救中国深重的民族危机和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就必须以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代替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正如他所说的:“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所以必须进行政治革命,而“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其次,孙中山认为,在中国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国家进步的基本要求。孙中山指出,现在世界发展的主流已经到了民权时代,民主共和政治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无法抗拒。应该说,孙中山的上述认识,反映了他对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
此外,孙中山亲自主持制订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其它方面的一些有利国计民生的法令。《临时约法》把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精神民主精神,用法肯定下来。它的最重要价值,是由根本大法承认主权在民。明确规定了“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毛泽东同志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它的民主共和思想基本原则是有历史借鉴意义的。
孙中山根据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情,提出了各民族团结的“五族共和”原则。孙中山认为,为了“振兴中华”,坚持民主共和的基本原则,“和国内诸民族”,共处共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他在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多次申明,“五族共和”是立国基本原则之一。其根本在于各族人民的团结,其目的在于达到中华民族的统一。他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日民族之统一。”对外:“持平和主义,与我友邦益增亲睦,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对于“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及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 “五族共和”思想,包含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在建设统一的新国家基础上,各民族平等,团结和统一;(二)民族团结是以人民主权为灵魂的各族人民的民主大团结;(三)在国家、民族独立的原则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自主,与各国各民族友好亲睦,反对媚外辱国和盲目排外。
“五族共和”发展了孙中山革命民族主义,也充实了民主共和国思想的内容。它起了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如孙中山所说,它“不以复仇为事”,且有利于克服反动统治阶级制造的民族隔阂,民族偏狭观念,单纯排他的复仇心理。在资产阶级革命允许的范围内,它把民族问题纳为民主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使反对民族压迫和实现包括满族在内的民族平等,互相联系、结合起来,使破坏旧制度与建立、建设新制度,互相联系、结合起来。正如列宁所说:“每个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都含有反对压迫的一般民主主义内容,而我们无条件支持的正是这种内容”
在中国近百年人权思想史上,孙中山人权思想无疑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上面深深烙下了民权主义的印迹,反映出近现代中国人权思想的曲折历程和艰难险阻,孙中山的人权思想是民权主义的,而不是人权主义的。这一点决定了孙中山人权思想在本质上是集体本位主义的。集体本位主义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界始终占主导地位。与之相应,孙中山的民权主义的人权思想自形成以来便一直以不同方式在不同时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以人权主义为标志为旗帜的人权思想在本质上是个人本位主义的。个人本位主义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界始终处于下风,与之相应,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研究孙中山的人权思想,不能不在总结近百年人权思想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孙中山思想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当代中国固然需要研究和宣传民权主义,但更需要认识倡导人权主义
近代中国人权思想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沿着两条路线进行:一条是个人本主义的思想路线。前者在理论渊源上更多地接受了近代西方个人主义人权理论传统;后者在理论渊源上更多地接受了中国古代民本主义思想传统的影响。孙中山的人权思想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问题上徘徊于两条路线之间。然而,从总体上和结构上看,孙中山的人权思想具有明显的集体本位主义倾向。孙中山的民权主义的人权思想与严复、陈独秀、胡适等人代表的主义、自由主义的思想路线在性质上有很大的区别。
诚然,实事求是地分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孙中山是人不是神,他的理论学说并非十全十美,他的行为实践也非完美无缺。譬如,他对当时旧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状态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特点尚缺乏深入的研究,他对袁世凯、段琪瑞、陈炯明、一类新旧军阀的两面派面目有失洞察,他对革命党内部严重的矛盾分歧团结乏力,他对建立革命军事力量的认识姗姗来迟等等,都是他个人思想行为的局限性。但是,与当时旧中国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的客观现实相比照,他个人的这些局限性皆属局部性的和微不足道的失误,无碍于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向大局和历史轨迹,更无损于他创立革命学说、领导革命运动和开创历史新篇的光辉形象。
所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彻底实现革命目标,是时代的局限和国情的制约,决非孙中山个人的思想行动所能左右;同理,中国近代史上这场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经验、准备了条件。故而,中国之所以能够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孙中山不仅是革命的先行者,而且是创造历史的第一功臣,这也是历史的不争事。
关键字:新民主主义革命,三民主义,封建主义。
参考文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二个:溥仪
末代皇帝——溥仪
溥仪, 清朝末代皇帝,辛亥革命后,宣布和平退位。国民政府与清室协商,保留了许多对皇室的优惠条件,承诺支付溥仪400万银元的年薪,并同意溥仪保存皇室。1917年,溥仪在张勋、康有为等人的拥护下,再次登上皇位,史称“丁巳复辟”,在孙中山、段祺瑞等人的反对和声讨下,“丁巳复辟”仅12天就失败了。
九一八事变后,在日本支持下建立大满洲帝国,登上大满洲帝国之皇帝,年号康德。
日本败战后,溥仪和日军一起企图逃亡东京,在机场被苏军捕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在1959年9月17日刘少奇主席签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特赦令被第一批特赦,正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
宣统帝,名爱新觉罗·溥仪,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十四日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是道光皇帝的曾孙,光绪皇帝胞弟载沣的长子。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慈禧太后和光绪同时生了重病。在光绪皇帝临死前一天,慈禧太后也行将不起,由于光绪皇帝无后,慈禧太后在中南海召见军机大臣,商量立储人选。军机大臣认为内忧外患之际,当立年长之人。慈禧太后听后勃然大怒,最后议定,立三岁的溥仪为帝,并让溥仪的亲生父亲载沣监国。
接着,光绪、慈禧在两天中相继死去。半个月后,溥仪在太和殿正式登基,由光绪皇后隆裕和载沣摄政。第二年改年号为宣统,就这样溥仪初次登上了大清王朝皇帝的宝座,即位时年仅3岁。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次年2月12日,隆裕太后被迫代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宣告了清王朝的灭亡和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封建帝制的结束。
溥仪虽然退位,但根据优待条件“皇帝”尊号仍存不废;仍在紫禁城过小朝廷生活。
他在大学士陆润庠和侍郎陈宝琛辅导下学习汉文,在都统伊克坦教导下学习满文,在庄士敦指导下学习英文。除了读书外就是恶作剧了。他在《我的前半生》中说:“我在童年,有许多古怪的嗜好,除了玩骆驼、喂蚂蚁、养蚯蚓、看狗打架之外,更大的乐趣是恶作剧。”譬如他曾想用藏有铁砂的油糕给太监吃,用铅弹向太监窗户打。是贫苦出身的乳母王焦氏教了他一些做人的道理。
溥仪退位仍在宫中的时候仍用宣统纪年,有内务府、宗人府、慎刑司,有内监,故臣赠谥,不改衣冠。触犯王法者由慎刑司处治。袁世凯对小朝廷仍然效忠,于民国二年元旦派人给溥仪拜年,隆裕太后于2月22日去世,袁世凯通电吊唁,全国下半旗致哀。
鉴于溥仪放肆,参政院于1914年11月提出“维持国体建议案”,要求政府对小朝廷予以管制。袁世凯不得不派人向溥仪提出7条“善后办法”:1、尊重中华民国,废止与国法令抵触行为;2、用民国纪年;3、赏赐只能用于家庭和家族,官民只能赐物,不能赐谥;4、皇室机关不能对人民发告示,给处分;5、皇室人员用民国服装;6、由民国司法厅办理宫内犯罪案件,执事、太监违规由专任内廷警卫的护军长官处理;7、裁内务府慎刑司。
小朝廷内部机构臃肿,用费浩繁,太监为非作歹,盗窃成风。溥仪不得不加以整顿,遣散内监,裁撤机构,削减官员。即使这样,有限的经费还是难以维持小朝廷,溥仪乃大肆出卖宫中古物,如金器、名画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日军将领土肥原贤二等人的帮助下,从天津逃离,来到满洲。
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持溥仪在满洲建立“满洲国”。1932年9月与日本签订了《日满议定书》,日本政府正式承认满洲国,而满洲国承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利益,但溥仪始终与日本关东军周旋,一心一意为了满洲争取最大的利益,值得尊重。[5]
溥仪自1932年3月1日至1934年2月28日任满洲国执政,建年号为“大同”。 满洲国执政爱新觉罗溥仪至1945年,满洲国已经悄然超越日本,成为亚洲第一大经济体,其生产总值在全球仅次于美、苏、英。
1934年改国号为“满洲帝国”,改称皇帝,改年号为“康德”。3月1日登基,“康德”是康熙和德宗光绪的缩称,意在纪念,并寄托了祗承清朝基业之愿。溥仪还兼任满洲国陆海空军大元帅、满洲国协和会名誉总裁。
1935年4月和1940年5月溥仪两次访日。在新京满洲皇宫内,溥仪性格乖戾,对人时而凶狠,时而温柔。他喜欢玩具、高尔夫球、网球、台球、弓箭,好骑马和自行车,喜欢集邮,能驾驶汽车。但溥仪实际上却一直“宵衣旰食”,勤勉地处理公事 大满洲帝国皇帝溥仪,使满洲国成为当时亚洲乃至世界经济成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到1945年,满洲工业规模超过日本本土,亚洲第一。[7]溥仪作为世界级政治家两上时代周刊,是“远东四大元首”之一。[8]溥仪受到满洲国百姓的敬仰,甚至在满洲国垮台后,仍有人在家中悬挂溥仪的照片。[9]
溥仪の野望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溥仪被迫颁布“退位诏书”。企图潜逃日本,与日本关东军的将兵们于奉天机场的候厅室被苏联红军抓获。在苏联被监禁5年。在软禁5年期间曾有一次去日本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为日本统治者在中国的罪行做证明。 《我的前半生》记录了这他人生的重大经历。满洲时期的溥仪(22张)
二战后,溥仪被定性为战犯。在苏联赤塔和伯力的收容所被监禁了五年。1946年8 溥仪的囚服月曾返回东京,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作证。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受到了约十年的“革命教育”与“思想改造”。
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的特赦令说:“该犯关押已经满十年。在关押期间,经过劳动改造和思想教育,已经有确实改恶从善的表现,符合特赦令第一条的规定,予以释放。”从此,溥仪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关键字:末代 皇帝 满伪
参考文献:《我的前半生》。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