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年怪兽的作文600字要童话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最近森林里热闹滚滚的,家家户户打扫环境,粉刷房子,准备着好吃的东西。
原来,春天要回来了!每年,春天跑到萨哈拉去度假,等冬季快要结束的时候,才坐飞机赶回来。今年很特别喔!因为,春天和它们有个约会。
谁都知道,一年最后的那天晚上,冬天会把他养的一只叫“年兽”的宠物放出来吓人。
冬天已经够穷凶极恶的了,常常让人瑟瑟发抖。他的宠物,不用说,一定加倍可怕。
所以这天夜晚,每个人都会回家,和家人团聚在一起,互相保护。等春天把年兽赶走,才出来放鞭炮,贴春联,欢迎春天回来。
尽管大家都晓得年兽很吓人,却没有人见过年兽的真面目。森林里的居民们缠着春天问,春天最清楚呀!她每年都要跟年兽碰一次面。春天说:“明年我早点回来,再说吧!”
和春天约会的时间到了。森林居民们看到桔花枝头抽出的一截新芽,就明白春天已经降临了。
“有怪兽,是年兽,有怪兽,是年兽……”呀!是春天。她一面唱一面从林荫深处走出来。唱完手一挥,吱!一只老鼠头也跟着钻出来。“我是年兽老鼠,鼠年如意。”
小老鼠看了,吱吱叫起来。“才怪,我们是上过灯台,偷着喝过油,可我们真不是年兽耶!”
春天来个旋转,变了牛伯伯的脸。“年兽牛哞哞,牛年行大运。”
牛伯伯边嚼青草边说:“得了吧!我的祖先虽然有个牛魔王,可我也不是年兽!”
春天脸又一抹,哇!虎大王耶!“年兽老虎,虎年多福气。”
虎大王喷着胡须说道:“你们知道的,自从我碰到武松之后,善良多了,怎么会是年兽呢?”
接着出来的是兔子。“年兽兔子,兔年发大财。”
“乖乖,如果我是年兽,我们就不必天天帮嫦娥捣药了!”兔宝宝耷拉着耳朵说。
春天咻咻咻不停变脸,后面跟着出来的有龙、蛇、马、羊、猴子、鸡、狗、猪。
但是它们都不承认自己是那个可怕的年兽。
尤其是旺旺狗,“狗年兴旺,说得好!我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怎么可能是年兽?”
春天笑嘻嘻地变回本来的模样。“一点都没错!你们就是年兽。”春天指着他们十二个说:“每年,你们一个个上场,当那一整年的代言人。你们没常听人说,今年是猪年、马年、鸡年……吗?”
“这么说,那个可怕的年兽,究竟是谁?”
“那是人们说来吓人的。因为有一些人,很喜欢在外面游荡,不回家。他们的亲人非常想念他们,就希望出现这么一只狰狞的怪兽,在一年的最后一天,把那些爱流浪的人,赶回家团圆。”
“噢!我懂了!每年最后的晚上,你赶的不是年兽,而是不回家的人。”猴子睁大眼睛嚷着。
“真聪明,赶快回家去吧!”春天手一挥,仿佛催大家回家团圆。
原来,春天要回来了!每年,春天跑到萨哈拉去度假,等冬季快要结束的时候,才坐飞机赶回来。今年很特别喔!因为,春天和它们有个约会。
谁都知道,一年最后的那天晚上,冬天会把他养的一只叫“年兽”的宠物放出来吓人。
冬天已经够穷凶极恶的了,常常让人瑟瑟发抖。他的宠物,不用说,一定加倍可怕。
所以这天夜晚,每个人都会回家,和家人团聚在一起,互相保护。等春天把年兽赶走,才出来放鞭炮,贴春联,欢迎春天回来。
尽管大家都晓得年兽很吓人,却没有人见过年兽的真面目。森林里的居民们缠着春天问,春天最清楚呀!她每年都要跟年兽碰一次面。春天说:“明年我早点回来,再说吧!”
和春天约会的时间到了。森林居民们看到桔花枝头抽出的一截新芽,就明白春天已经降临了。
“有怪兽,是年兽,有怪兽,是年兽……”呀!是春天。她一面唱一面从林荫深处走出来。唱完手一挥,吱!一只老鼠头也跟着钻出来。“我是年兽老鼠,鼠年如意。”
小老鼠看了,吱吱叫起来。“才怪,我们是上过灯台,偷着喝过油,可我们真不是年兽耶!”
春天来个旋转,变了牛伯伯的脸。“年兽牛哞哞,牛年行大运。”
牛伯伯边嚼青草边说:“得了吧!我的祖先虽然有个牛魔王,可我也不是年兽!”
春天脸又一抹,哇!虎大王耶!“年兽老虎,虎年多福气。”
虎大王喷着胡须说道:“你们知道的,自从我碰到武松之后,善良多了,怎么会是年兽呢?”
接着出来的是兔子。“年兽兔子,兔年发大财。”
“乖乖,如果我是年兽,我们就不必天天帮嫦娥捣药了!”兔宝宝耷拉着耳朵说。
春天咻咻咻不停变脸,后面跟着出来的有龙、蛇、马、羊、猴子、鸡、狗、猪。
但是它们都不承认自己是那个可怕的年兽。
尤其是旺旺狗,“狗年兴旺,说得好!我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怎么可能是年兽?”
春天笑嘻嘻地变回本来的模样。“一点都没错!你们就是年兽。”春天指着他们十二个说:“每年,你们一个个上场,当那一整年的代言人。你们没常听人说,今年是猪年、马年、鸡年……吗?”
“这么说,那个可怕的年兽,究竟是谁?”
“那是人们说来吓人的。因为有一些人,很喜欢在外面游荡,不回家。他们的亲人非常想念他们,就希望出现这么一只狰狞的怪兽,在一年的最后一天,把那些爱流浪的人,赶回家团圆。”
“噢!我懂了!每年最后的晚上,你赶的不是年兽,而是不回家的人。”猴子睁大眼睛嚷着。
“真聪明,赶快回家去吧!”春天手一挥,仿佛催大家回家团圆。
展开全部
“年”,原不是节日,而是一种动物。传说在远古时候,这种动物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它们聚集在一起,一出动,多则上千只,少则几百只。每到严冬,就出来觅食,走到哪里,哪里的人和各种动物就要遭殃。据说,一群年一次可吃掉上百只虎豹熊罴和几十个人。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人们一旦发现年群来犯,就迅速点燃早已准备好的火把,手持武器呐喊助威,直到把年群全部都赶走。第二天,住在各洞穴里的人们早早起来,互相问好。如果大家都平安无事,就互相拱手作揖,表示祝贺。小孩子还要跪下给大人磕头,感谢大人他们小一辈。以后,便逐渐形成了大年初一作揖磕头互相拜。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人们一旦发现年群来犯,就迅速点燃早已准备好的火把,手持武器呐喊助威,直到把年群全部都赶走。第二天,住在各洞穴里的人们早早起来,互相问好。如果大家都平安无事,就互相拱手作揖,表示祝贺。小孩子还要跪下给大人磕头,感谢大人他们小一辈。以后,便逐渐形成了大年初一作揖磕头互相拜。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中国新年的来历
中国新年的日期,在各朝代并不相同。夏朝定在一月初一,商朝定在十二月初一,周朝定在十一月初一,秦朝定在十月初一。到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接受司马迁等人的建议使用《太初历》,恢复了夏历即农历,以正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后来历朝历代虽对历法有过修改,但基本上仍然以《太初历》为蓝本,以夏历的孟春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日,即新年的第一天。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清朝统治被推翻,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政府。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讨论历法问题。会上达成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的共识,决定使用公历,把公历1月1日定做“新年”,把农历正月初一称做“春节”,但并未正式命名和推广。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历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并规定春节放假三天,让人们热烈地庆祝农历新年。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新年礼俗经历了萌芽、定型、裂变、转型的发展过程。 先秦时期,新年习俗处于萌芽阶段。此时的庆祝活动主要是在一年农事完毕之际,为报答神的恩赐而举行的“腊祭”。《诗经?七月》中记载了西周时期旧岁新年交替时的节庆风俗。诗中所谓“朋酒斯享,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觥,万寿无疆”,是说人们将美酒和羔羊奉献给诸神,以酬谢一年来神的保佑和赐福。这时的欢庆活动因各诸侯国采用的历法不一样而没有统一的日子,大致在冬天农闲之际,它是后来新年习俗的雏形。 新年习俗定型于汉代。经过战国和秦朝末年的社会大动荡后,西汉初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比较稳定,人们的生活情趣高涨,一系列节日习俗形成了。《太初历》推行后,历法长期稳定,正月初一作为新年的日期也因此得到确立。这样一来,原来各地区分别在冬末春初不同日子举行的酬神、祭祀和庆祝活动便逐渐统一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汉朝到南北朝,正月初一过新年的习俗愈演愈烈,燃爆竹,换桃符,饮屠苏酒,守岁卜岁,游乐赏灯等活动都已出现,新年成为我国第一大节日。 新年习俗在唐代发生裂变。唐朝是思想文化昌明的时代,同时也是内外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新年习俗渐渐从祈祷、迷信、攘除的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转变成娱乐型、礼仪型节日。元旦的爆竹不再是驱鬼辟邪的手段,而成了欢乐、喜庆的方式;庆祝新年的重点由祭神转向了娱人,转向了人们自己的娱乐游艺,享受生活。所以,可以说,也只有在唐代以后,新年才真正成为普天同庆,亿民欢度的“佳节良辰”。 新年习俗到明清时期转型。这种转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礼仪性、应酬性加强。人们在新年相互拜谒,达官贵人互送名帖,或者登门叩拜;平民百姓也讲究“礼尚往来”,馈赠礼品,互相拜年。二是游艺性进一步加强。新年期间,玩狮子,舞龙,演戏,说书,高跷,旱船等各种娱乐活动五彩缤纷,绚丽夺目。北京人逛厂甸,广州人游花市,苏州人听寒山寺钟声,上海人游城隍庙……各地游艺活动自具特色,各种娱乐活动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这时的新年习俗将中国传统文化完美地融合起来,成为集中展示我国几千年风俗文化的民俗博览会。 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新年风俗盛行赤县神州,渗透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之中,也铸造了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过大年,每到阴历年底赶回家与亲人团聚,祭祖宗,吃饺子,拜年,赏灯,这些已成为炎黄子孙共同的习惯。 中华过年习俗还辐射到周边其他国家,如日本、越南、朝鲜、韩国等国家,他们与我们以相似的方式庆祝新年 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 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中国新年的日期,在各朝代并不相同。夏朝定在一月初一,商朝定在十二月初一,周朝定在十一月初一,秦朝定在十月初一。到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接受司马迁等人的建议使用《太初历》,恢复了夏历即农历,以正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后来历朝历代虽对历法有过修改,但基本上仍然以《太初历》为蓝本,以夏历的孟春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日,即新年的第一天。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清朝统治被推翻,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政府。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讨论历法问题。会上达成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的共识,决定使用公历,把公历1月1日定做“新年”,把农历正月初一称做“春节”,但并未正式命名和推广。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历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并规定春节放假三天,让人们热烈地庆祝农历新年。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新年礼俗经历了萌芽、定型、裂变、转型的发展过程。 先秦时期,新年习俗处于萌芽阶段。此时的庆祝活动主要是在一年农事完毕之际,为报答神的恩赐而举行的“腊祭”。《诗经?七月》中记载了西周时期旧岁新年交替时的节庆风俗。诗中所谓“朋酒斯享,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觥,万寿无疆”,是说人们将美酒和羔羊奉献给诸神,以酬谢一年来神的保佑和赐福。这时的欢庆活动因各诸侯国采用的历法不一样而没有统一的日子,大致在冬天农闲之际,它是后来新年习俗的雏形。 新年习俗定型于汉代。经过战国和秦朝末年的社会大动荡后,西汉初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比较稳定,人们的生活情趣高涨,一系列节日习俗形成了。《太初历》推行后,历法长期稳定,正月初一作为新年的日期也因此得到确立。这样一来,原来各地区分别在冬末春初不同日子举行的酬神、祭祀和庆祝活动便逐渐统一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汉朝到南北朝,正月初一过新年的习俗愈演愈烈,燃爆竹,换桃符,饮屠苏酒,守岁卜岁,游乐赏灯等活动都已出现,新年成为我国第一大节日。 新年习俗在唐代发生裂变。唐朝是思想文化昌明的时代,同时也是内外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新年习俗渐渐从祈祷、迷信、攘除的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转变成娱乐型、礼仪型节日。元旦的爆竹不再是驱鬼辟邪的手段,而成了欢乐、喜庆的方式;庆祝新年的重点由祭神转向了娱人,转向了人们自己的娱乐游艺,享受生活。所以,可以说,也只有在唐代以后,新年才真正成为普天同庆,亿民欢度的“佳节良辰”。 新年习俗到明清时期转型。这种转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礼仪性、应酬性加强。人们在新年相互拜谒,达官贵人互送名帖,或者登门叩拜;平民百姓也讲究“礼尚往来”,馈赠礼品,互相拜年。二是游艺性进一步加强。新年期间,玩狮子,舞龙,演戏,说书,高跷,旱船等各种娱乐活动五彩缤纷,绚丽夺目。北京人逛厂甸,广州人游花市,苏州人听寒山寺钟声,上海人游城隍庙……各地游艺活动自具特色,各种娱乐活动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这时的新年习俗将中国传统文化完美地融合起来,成为集中展示我国几千年风俗文化的民俗博览会。 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新年风俗盛行赤县神州,渗透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之中,也铸造了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过大年,每到阴历年底赶回家与亲人团聚,祭祖宗,吃饺子,拜年,赏灯,这些已成为炎黄子孙共同的习惯。 中华过年习俗还辐射到周边其他国家,如日本、越南、朝鲜、韩国等国家,他们与我们以相似的方式庆祝新年 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 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