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派,改良派和革命派的阶级基本属性是什么
“洋务派、改良派和革命派”其“时期”通常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末民初。“阶级属性”:前者是封建地主阶级性质,后两者“阶级属性”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
一、“洋务派”的阶级属性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一部分,它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
1)时代、代表人物:洋务派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壮大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当时洋务派的主要代表在中央是以奕昕、文祥为代表的满族官员,在地方是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汉族官员。洋务派“派中有派” ,各自为政、互不隶属。
2)目的、特征、作用: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拯救清王朝,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但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 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二、“改良派”是指“资产阶级改良派”,诞生于维新变法时期。
它的阶级基本属性是资产阶级性质的。
1)时代、代表人物:二十世纪初,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式日益成熟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坚持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各自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题的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改良派也称“资产阶级保皇派”,主张“非暴力”的改良主义、维新运动。
2)目的、特征、作用:改良派的康梁也并非要推翻清政府,目的是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但提倡君主立宪制,改良派的维新运动学习到了制度层面,主张君主立宪,属于保皇思想。它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资产阶级第一次提出政治要求,主张君主立宪制,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
三、 “革命派”,这里一般指“资产阶级革命派”,它的阶级基本属性也是资产阶级性质的。
1)时代、代表人物:它诞生二十世纪初,并于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 代表人物有:孙中山、章太炎、黄兴、邹容、蔡元培等。
2)目的、特征、作用:辛亥革命也学习到了制度层面变革,但他们与改良派不同,主张用暴力推翻封建王朝,建立共和国。辛亥革命并不是完整的民主革命,它也没有完全推翻封建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才完全推翻了封建制度,也没有建立共和制的国家,但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再也不能复辟封建制度。
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
历史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本主义的改良道路行不通,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失败原因: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和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结果是: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统治和封建帝制,但果实最终被袁世凯所篡夺。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主观上没有发动与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客观上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力量过于强大,从而导致革命派失败。
革改区别:“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阶级基本属性相同,而采取的“手段”不同。主要表现在: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使用“暴力”手段,而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非暴力”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