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一词最早出现在哪里
“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
地理是一门关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与他所处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其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人类生活的各种环境,也就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等圈层,由此就产生了地理的各个分支,例如气候现象、水文现象以及水环境、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地貌、生物的分布以及生态现象,土壤的分布以及类型等等很多现象。
扩展资料
地理的重要性:
地理学对国民经济有很大的贡献:首先可以根据地学所研究的成果去发掘各种资源,从而为人类提供生活、工农业生产的资源;
并且,由于地学研究的发展,海洋变化的预测、天气变化和环境质量的预报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做到的,并且,地震预报也在研究之中,从而减轻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灾害,这是第二个应用;第三个应用就是地理信息系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理
最早出现“地理”一词的是公元前4世纪成文的《易经·系辞》,里面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文句。意思是:抬头观看天体星象,低头观察自然环境。东汉思想家王充对天文、地理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他的解释是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
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如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中国古代词义概念上的地理与今天的地理概念完全不同,中国古代的地理概念包含了大量的风水学内容,风水学内容的书籍常常使用地理的名字。
以现代观念中的“地理”概念来看,古代较早描述相关内容的书籍包括了《尚书·禹贡》和《山海经》等,且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和有关地球数据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且这样的书籍中并不会使用“地理”这一词汇。
扩展资料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秦岭、和横断山等山脉。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
在此以北以东的内蒙古、新疆地区、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线以东至海岸线多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级阶梯。海岸线以东以南的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海底资源。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从中国陆地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浅海大陆架,这是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较缓,海洋资源丰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理
西方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的学者埃拉托色尼首次合成了geographica(geo+graphica)这个术语,意思是“地理”或“大地的记述”,随后以“地理”为名写出了西方第一本《地理学》。
东方最早出现在公元前4世纪成文的《易经·系辞》中,文句“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中第一次出现“地理”一词。王充是东汉思想家,他对天文、地理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对书中文句他给出的解释是:“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
扩展资料
中国地理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领土辽阔广大,总面积约1260万平方千米,包括约960万平方千米领土和约300万平方千米领海。领土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第四位为美国。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山地、高原面积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
省级行政单位总共34个,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民族众多。资源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少。中国可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部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理(地球科学)
中国古代词义概念上的“地理”与今天的“地理”概念完全不同,中国古代的“地理”概念包含了大量的风水学内容。
2023-02-05 · 百度认证:郑州宗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周易》中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意思是语言遵循天地的变化之道,才能合乎天地自然之理。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这才能了解自然变化的奥妙。从上文可知,古时风水与天文地理的密切关系。古代的地理书籍还有《尚书》和《山海经》等。
- 官方电话
- 在线客服
-
官方服务
- 官方网站
- 学之道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