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讲富不过三代,为什么会这样
展开全部
古人说"富不过三代",完整的是"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富不过三代尽管是普遍现象,但现实生活中也有富过三代的例子。能否富过三代不只是家庭、家族及企业的繁荣问题,实质上与国家、民族、社会密切相关。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家已经超过了300万,调查显示,由于找不到合格的接班人,95%以上的中国民营企业家无法摆脱“富不过三代”宿命。有研究表明,目前国内富人家族的孩子中,只有约10%的子女继承了父母的优良品质,成为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人。对不少富有家族及企业来说,不是富过三代的问题,而是能否富过两代的问题。
“富不过三代”并非中国特色,全球家族企业普遍面临“穷孙子”问题。在美国,家族企业在第二代能够存在的只有30%,到第三代还存在的只有12%,到第四代及四代以后依然存在的只剩3%了。葡萄牙有“富裕农民——贵族儿子——穷孙子”的说法;西班牙也有“酒店老板,儿子富人,孙子讨饭”的说法;德国则用三个词“创造,继承,毁灭”来代表三代人的命运。
★不少富有家族缺乏勤俭精神
曾经有人列举了第一代和第二、三代富人的九大差别,其中之一是“第一代艰苦奋斗,第二、三代喜欢穷奢极欲,挥霍无度”。这种状况的出现,在于第一代的创业者虽然大都备尝艰辛,但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没有理性地认识到过去的艰苦对自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正是过去艰苦磨炼的吃苦精神,对自己的艰难创业起到了积极的支撑作用,才使自己拥有财富。反而,他们不希望子女再吃苦受累,对子女娇生惯养,以为多给子女钱财,子女就会好好享受。但是事物往往走向反面,不知创业艰难的富裕人家的子女常常挥霍浪费,最终导致家庭败落.
★对子女教育的失误
中国人喜欢给予子女最好的学习、生活条件,送他们出国学习、游玩,并不注重他们实际能力的培养。不少富人的子女在国外的花费高得惊人。资料显示,在海外的普通留学生一年生活费10万元人民币左右,但“阔少”留学生都超过100万元,有些在美国留学的“阔少”一年花费甚至超过200万元人民币。他们的生活让美国邻居看了傻眼。不少富商教育下一代的意识淡薄,使财富继承者大多缺少打理财富的能力。有人这样描述富二、三代人:钱是大把大把地花,酒是大碗大碗地喝,唯独缺乏创业斗志,总是自命不凡但实际能力平平,一旦掌管家业,很快将祖业亏空。 “富不过三代”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企业治理不规范、财产移交不科学、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和不利环境等原因。
毕竟有些家族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富过三代甚至一直延续下去,那么,其中最核心的经验是什么呢?
★重视做人教育 做人是做事的基础,无论家庭、家族、民族、国家,无论其兴旺抑或持续兴旺,其根本在于人。所以,凡有远见卓识者,皆重视做人的教育。华人首富李嘉诚在谈到子女教育时说,99%是教他们做人的道理,要让他们知道苦难的生活。即使子女长大了,也是三分之二教他们如何做人,三分之一教他们如何做生意。 做人是一门大学问,但最根本的是做人要有志气。志气、志向是人生进步和成功的发动机和助推器。做人要重视道德品质教育。道德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人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良好的形象,赢得他人的肯定和支持。良好的道德品质最重要的是对他人、对社会的仁爱之心。曾国藩在其遗嘱中写道:“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 ★重视勤劳节俭教育 亚当·斯密说:“一个出生在富有家庭的人,即使具有节俭天性,也是很难做到的。”曾国藩的家族何以数代不仅没有衰落,而且代代都有才俊?就在于他倡导了勤俭的良好家风。他曾说:“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俭字工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他强调节俭,说“历览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其衰也,则反是”。“由俭入奢易于下水,由奢反俭难于登天”。 ★重视艰苦奋斗精神培养 西哲有言:“伟大源自苦难。”没有吃过苦的人,好比是温室的花朵,一旦面临外界的凄风苦雨,就会萎靡不振。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不英雄。苏联教育家马尔库沙说:“昂贵的玩具、阔气的穿戴——这是通向严重后果的最初阶梯。”有人调查过某地的50名失足青年,其家庭多是“奢门”。过去讲“侯门多荡子”,现在可是“奢门出败子”。 ★注重能力培养 俗话说:“娇子不如杀子”,对子女的过分娇养只会使他们丧失自立的能力,形成依赖心理,最终害了他们。培养后代的理财能力,是为了使孩子懂得金钱来之不易,珍惜已有的财富。犹太人堪称世界上最富有的民族,父母当孩子还在牙牙学语时,就教他们辨认硬币和纸钞,告诉孩子“钱是怎么赚来的”等观念,以此进行理财教育。 ★积极参与慈善事业 一个人的财富是自己生命时光的凝结,能主动捐出自己财富,是在善良心态的感召下的举动。这种善良情感的萌生和巩固,对后代的成长和成功是极有益处的。财富拥有者参与慈善活动虽然减少了日后的遗产,但对子孙后代只有好处,不会有害处。 先贤林则徐说得好,“子孙若如我,要钱干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李嘉诚、曾宪梓等人在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捐献巨资就是很好的典范。上一代人的这种可贵的慈善之举,不仅为社会作出了贡献,而且对其后代产生了激励作用。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家已经超过了300万,调查显示,由于找不到合格的接班人,95%以上的中国民营企业家无法摆脱“富不过三代”宿命。有研究表明,目前国内富人家族的孩子中,只有约10%的子女继承了父母的优良品质,成为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人。对不少富有家族及企业来说,不是富过三代的问题,而是能否富过两代的问题。
“富不过三代”并非中国特色,全球家族企业普遍面临“穷孙子”问题。在美国,家族企业在第二代能够存在的只有30%,到第三代还存在的只有12%,到第四代及四代以后依然存在的只剩3%了。葡萄牙有“富裕农民——贵族儿子——穷孙子”的说法;西班牙也有“酒店老板,儿子富人,孙子讨饭”的说法;德国则用三个词“创造,继承,毁灭”来代表三代人的命运。
★不少富有家族缺乏勤俭精神
曾经有人列举了第一代和第二、三代富人的九大差别,其中之一是“第一代艰苦奋斗,第二、三代喜欢穷奢极欲,挥霍无度”。这种状况的出现,在于第一代的创业者虽然大都备尝艰辛,但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没有理性地认识到过去的艰苦对自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正是过去艰苦磨炼的吃苦精神,对自己的艰难创业起到了积极的支撑作用,才使自己拥有财富。反而,他们不希望子女再吃苦受累,对子女娇生惯养,以为多给子女钱财,子女就会好好享受。但是事物往往走向反面,不知创业艰难的富裕人家的子女常常挥霍浪费,最终导致家庭败落.
★对子女教育的失误
中国人喜欢给予子女最好的学习、生活条件,送他们出国学习、游玩,并不注重他们实际能力的培养。不少富人的子女在国外的花费高得惊人。资料显示,在海外的普通留学生一年生活费10万元人民币左右,但“阔少”留学生都超过100万元,有些在美国留学的“阔少”一年花费甚至超过200万元人民币。他们的生活让美国邻居看了傻眼。不少富商教育下一代的意识淡薄,使财富继承者大多缺少打理财富的能力。有人这样描述富二、三代人:钱是大把大把地花,酒是大碗大碗地喝,唯独缺乏创业斗志,总是自命不凡但实际能力平平,一旦掌管家业,很快将祖业亏空。 “富不过三代”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企业治理不规范、财产移交不科学、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和不利环境等原因。
毕竟有些家族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富过三代甚至一直延续下去,那么,其中最核心的经验是什么呢?
★重视做人教育 做人是做事的基础,无论家庭、家族、民族、国家,无论其兴旺抑或持续兴旺,其根本在于人。所以,凡有远见卓识者,皆重视做人的教育。华人首富李嘉诚在谈到子女教育时说,99%是教他们做人的道理,要让他们知道苦难的生活。即使子女长大了,也是三分之二教他们如何做人,三分之一教他们如何做生意。 做人是一门大学问,但最根本的是做人要有志气。志气、志向是人生进步和成功的发动机和助推器。做人要重视道德品质教育。道德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人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良好的形象,赢得他人的肯定和支持。良好的道德品质最重要的是对他人、对社会的仁爱之心。曾国藩在其遗嘱中写道:“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 ★重视勤劳节俭教育 亚当·斯密说:“一个出生在富有家庭的人,即使具有节俭天性,也是很难做到的。”曾国藩的家族何以数代不仅没有衰落,而且代代都有才俊?就在于他倡导了勤俭的良好家风。他曾说:“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俭字工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他强调节俭,说“历览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其衰也,则反是”。“由俭入奢易于下水,由奢反俭难于登天”。 ★重视艰苦奋斗精神培养 西哲有言:“伟大源自苦难。”没有吃过苦的人,好比是温室的花朵,一旦面临外界的凄风苦雨,就会萎靡不振。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不英雄。苏联教育家马尔库沙说:“昂贵的玩具、阔气的穿戴——这是通向严重后果的最初阶梯。”有人调查过某地的50名失足青年,其家庭多是“奢门”。过去讲“侯门多荡子”,现在可是“奢门出败子”。 ★注重能力培养 俗话说:“娇子不如杀子”,对子女的过分娇养只会使他们丧失自立的能力,形成依赖心理,最终害了他们。培养后代的理财能力,是为了使孩子懂得金钱来之不易,珍惜已有的财富。犹太人堪称世界上最富有的民族,父母当孩子还在牙牙学语时,就教他们辨认硬币和纸钞,告诉孩子“钱是怎么赚来的”等观念,以此进行理财教育。 ★积极参与慈善事业 一个人的财富是自己生命时光的凝结,能主动捐出自己财富,是在善良心态的感召下的举动。这种善良情感的萌生和巩固,对后代的成长和成功是极有益处的。财富拥有者参与慈善活动虽然减少了日后的遗产,但对子孙后代只有好处,不会有害处。 先贤林则徐说得好,“子孙若如我,要钱干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李嘉诚、曾宪梓等人在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捐献巨资就是很好的典范。上一代人的这种可贵的慈善之举,不仅为社会作出了贡献,而且对其后代产生了激励作用。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