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生经历过哪些旅行,概括回答
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
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二十六岁。春往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秋,病卧扬州。冬,离扬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至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途经陈州时与李邕相识。结识孟浩然。
开元十五年(727年),是年诏令“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秋,全国六十三州水灾,十七州霜旱。李白二十七岁。居于安陆寿山,与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逐家于安陆。是年王昌龄进士及第。
开元十六年(728年),土蕃屡次入侵。李白二十八岁。早春,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与孟浩然相会于斯。
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五日,唐玄宗为自己四十岁生日举行盛大的庆贺活动,并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诏令天下诸州宴乐,休假三日。以宇文融管理全国财赋,强制税法,广为聚敛,供朝廷奢侈之用。李白二十九岁。在安陆。
扩展资料:
李杜相识
天宝三载(744年,注:天宝三至十五载、至德年号期间称“载”而不称“年”)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了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也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
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李白到济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请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箓,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箓的盖还,为他造了真箓。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天宝四载(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济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李杜两人分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白
2016-12-24 · 知道合伙人生活技巧行家
在中国
文学
版图上,大概没有哪一个人能够像他那样,既是写诗的行家,也是佩剑的侠客;既是行走神州的游侠,又是放荡的浪子。他活在大唐盛世,可他的诗流传千古。至今,谁也无法计算出他一生具体写了多少首诗,更无法统计走过多少里路。他的出生地是一个谜,江中揽月终结生命又是一个谜。他就是既清晰具体、又难以琢磨的诗仙李白(701~762)!在历史上能冠以“仙”的人实在太少了,可李白偏偏是一个幸运的家伙,他的身世和他那排山倒海般的诗歌,在文化的长河中,翻卷出一个又一个巨大的波浪。
我读完刚刚出版的《诗仙游踪》,在思想深层次中对李白与祖国的山水名胜,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全书三册,共分为巴蜀三峡、江汉潇湘、齐鲁幽燕、江西淮南、吴越江淮、关中河东河南六个篇章。本书以李白一生的游历理想为经,以诗人诗歌涉及的风景名胜、重要古迹、历史典故为纬,既沿着诗仙李白的游踪介绍了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也多角度地显现了李白传奇一生的基本历程。《诗仙游踪》一书的作者李秋弟,曾多年从事科学普及工作,他用10余年的时间,本着对李白的好奇之心,努力撰写了这部融文学艺术、科普知识、旅游地理为一体的作品。此外,书中呈现的李白一生游踪示意图以及大量插图,增加了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实事求是地讲,我国出版李白传记的图书无数,但是从来没有哪一本书,能运用田野考察的社会学方法,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从李白的游踪为切入点,巧妙地将诗人与名胜古迹结合在一起。从这个角度来看,《诗仙游踪》是一部“接地气”的作品,本书之出版为读者进一步认识李白提供了另外的一种路径。
李白生活的时代,处于中国的盛唐,那是历史上经济社会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他出生在家境殷实的人家,生活富足,这为他后来的旅行与作诗,提供了足够的资本。今天的学者们经过考证,认定他出生在西域,也就是今天中亚的碎叶城,幼年时随父亲取道天山,辗转来到今天的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在天府之国度过了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有人说李白的身上有胡人的血脉,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是在汉民族的文化语境中成长起来的,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通诗书”、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不仅精通文墨,还练习剑术,最后成为文武皆通的全才。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交通异常闭塞落后的古代中国,读书人若要扩大知识眼界,增长见识,天天守着四书五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背上行囊,四处游历,寻山觅水,在真实可见的山川自然中,在厚重的历史古迹中实地考察学习,才能真正将知识融会贯通,获得真知。李白深知这个道理,他一生的大部分光阴,都是在路上度过的,无数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都是在行走的路上吟诵出来的。他首先是一个优秀的旅行家,其次才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李白年轻时就离开家乡,游历过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经过湍急的三峡,来到荆楚大地的安陆,结婚定居十年,然后又继续行走,大唐的江山,处处都留下了他跋涉的身影。他并非儒家传统知识分子,他无拘无束,天马行空,喜悦时开怀大笑,阴郁时又开怀畅饮。可是,就是这么一个洒脱、向往自由的李白,内心却一直心向朝廷,期望得到皇家的重用,终其一生,他没有做过大官,和后世的王安石、欧阳修等文学家相比,这又成为他人生的遗憾。
李白的豪迈性格和壮美诗篇深受历代文人的喜爱。流传于各地民间的诸多关于他的各种传说,遍及全国各地的太白遗迹,就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他有一种超越常人的气质,这种气质集中体现在他的山水诗中。他的山水诗意境极为壮阔,晚唐诗人皮日休评价李白的诗歌是“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
《诗仙游踪》一书,非常清晰地勾勒出李白一生行走的路线。我生活在武汉,一种本能的情感,格外关注李白与黄鹤楼的关系。黄鹤楼在唐代已经是一大名胜,题咏黄鹤楼最具盛名的诗篇,是与李白同时代的诗人崔颢写的那首七律诗《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传说李白登上黄鹤楼看了这首诗后由衷敬佩,灰头土脸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转身就走。李白不愧是诗仙,他不甘在天下名楼前失语,后来写了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出笼后,李白应该已经找回了自己在黄鹤楼前的“话语权”。
在阅读《诗仙游踪》一书中,我对当前的旅游有太多的感叹。因为现在的旅游,和李白那个时代的旅游有本质的不同。李白的旅游是自由自在的,完全是个人化的,肯定不存在商业利益之说。而今天,旅游作为很多地方的经济增长点被当成产业进行开发,这当然没有错,问题是过于商业化的旅游,有时候会打搅游客的雅兴。我曾经跟随旅行社在外旅行,岂料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车上度过的,即便到了景区,导游的讲解也是马马虎虎,旅行者坐车原本很累了,听解说也是无精打采,四处胡乱拍照。这样的旅行尚且不说什么诗意,即便是愉悦感也荡然无存。更不可思议的是,旅行途中,导游会推荐你到商店买这买那,要是不买,导游的脸立马晴转多云。李白如果活着,知道今天的旅游成为赤裸裸的商业交易,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李白是经验老道的旅行家,他似乎在告诉今天的我们:旅行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轻松悠闲中释放人性的本色,在领略山川风景的美感中,在感悟文化古迹的心境中,更加清醒地认识自我存在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