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民俗传统艺术是什么?
傣戏。
傣戏在保山是一种较为古老而又优美的民族珍稀剧种,它于清光绪年间从德宏盈江传入,主要流传于保山市的潞江坝、上江坝傣族聚居村寨。至今,其历史已达百年。过去,潞江土司署第20任宣抚使钱庆祥在司署内建有“内戏台”和“外戏台”,既看滇剧亦看傣戏。
土司钱庆祥爱看傣戏,也会演傣戏。因此,司署里曾于民国初年组建业余性质但活动甚为频繁的司署戏班,专演傣戏且置有戏箱。
常演的剧目是刀安仁改编的《阿銮相勐》《朗画贴》《混披盏米》以及《三请梨花》《女斩子》、《大破天门阵》、《三下南唐》、《陶和生》等。由于历史的原因,此戏现在芒宽已基本失传。
扩展资料
傣族文化
傣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因分布而分别被称为傣语、泰语、老挝语等,属汉藏语系侗台语族(壮侗语族)台语支。
全球约有6600万左右的人口使用傣语。在类型上同汉语一样是单音节为主的有声调语言。由于分化年代久远、跨境分布等原因,傣语内部虽然仍有相当数量的同源词,但语音、词汇、语法等等方面差异较大,如白傣语有22个辅音位,泰语则只有21辅音位,已经难以互相通话。
傣族所使用的文字为傣文,是一种拼音文字,其字符为傣语字符。
傣文拥有多种方言文字,其中中国境内的傣族使用有四种,即傣泐文(西双版纳傣文)、金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绷文,中国境外则有泰文、老挝文等。经过20世纪50年代的改进,中国境内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 。
一般认为,傣文源于古印度文字系统,其形成与佛教东传及傣族信仰小乘佛教有直接关系,但具体源于何种文字系统存在争议,主要由源于巴利文和格兰地字母两种观点,更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八世纪传入古印度的婆罗米文。
傣文、泰文、老挝文都将辅音字母分组主要表示调类。但三种文字差别也很明显,如傣文按古声母清浊分为两组;泰文、老挝文的古清字母还区分了送气和不送气,加上浊音,一共分成了三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傣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傣族
傣族青年男女常以歌为媒,用树叶或葫芦笙伴奏吟唱,内容包括生产、劳动、婚恋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曲调大多悠扬细长,惟德宏一带宽厚洪亮。西双版纳有专门的歌唱艺人“赞哈”。舞蹈主要是模仿动物行为并加以美化,有孔雀舞、鱼舞、鹤舞、象脚鼓舞、鹿舞等。在西双版纳和德宏地区还有一种比较年轻的艺术形式--傣剧。在傣族的节日里常伴有众多的歌舞娱乐活动。西双版纳傣族在新年里赕完佛后,男女老幼便相互泼水取乐祝福,在象脚鼓和芒锣的节奏中跳戛秧舞、象脚鼓舞,气氛欢快热烈,同时还有放高升、赛龙舟、丢包、对歌、荡秋千等娱乐比赛活动。金平、新平一带傣族则常在节日里相邀同龄好友各自出资凑物会餐,饮酒作乐,纵情歌舞,俗称“打平伙”。
赞哈
“赞哈”在傣语中就是民间歌手的意思,赞哈演唱是傣族民间喜闻乐见的传统文艺形式,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赞哈对傣族民间文学的继承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演唱优美生动,塑造人物细腻委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们有即兴创作的才能,深受广大群众的爱戴和欢迎。
傣戏
傣戏大约有二百年的历史。较早的剧目有《十二马》、《公孙犁田》、《昌少对唱》等。到本世纪初,盈江土司成立了第一个傣戏剧团,在上演原剧目的基础上,吸收、改编了不少京剧、滇剧剧目,同时吸收了它们服饰、道具、乐器等方面的成分,丰富了傣戏。傣戏一般人物不多,主要是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内容,表演形式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内容短小精悍,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深受广大傣族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工艺
傣族的传统工艺种类繁多,主要有造纸、制伞、制陶、纺织、编织、冶铸(制银为主)、裁缝、雕塑等。
傣族有制陶的古老传统,所用也多为陶器,制作者传统上是女性,陶器种类有炊具和宗教用品等。沧源陶器以圆底为主,景洪以平底器为主。
傣族妇女喜用金银打制生活必需品和饰物,主要有银腰带、项链、戒指、耳环、手镯、发簪、银泡等。过去贵族所用的银制餐具或赕给佛寺的碗、壶等,器物内外皆雕有精美花纹,其中以槟榔盒外表的镂空钻花技艺最为精彩,是一种银器工艺的上品。
云南傣族妇女的傣锦工艺历史悠久,它以棉纱为经,五色绒线为纬织成,花本在纹板中排列设计。傣锦图案包括了动物、植物、人物、建筑物等方面的象生形图案,以及三角形、菱形、方格形、曲波形、凸字形、网状形等几何形图案,可用于装饰统裙,制作披肩、被面、床单、筒帕等。傣锦制品色彩艳丽多变,民族风格浓郁,历史上是向中央王朝进献的贡品之一。
傣族居住地周围竹林茂密,生活和生产用具缺少不了竹编制品,包括竹凳、篾桌、饭盒、捧盒、篾柜、背箩、腰箩、竹箩、提篮、茶盘、鱼笼、鱼箩等。编竹图案有篮纹、斜纹、回方形纹、回纹、口字形纹、扭结纹等,利用竹篾内外两种不同的自然色调搭配编织而成,使器物呈现出天然质朴的美感。有的在器物外部涂以桐油灰,刷上朱色,再涂上金粉,然后堆附和压印出波浪状纹、卷草纹或孔雀羽纹,或用玻璃片、彩色玻璃珠等在器表镶出图案,这种技艺被称为编髹漆工艺,常见于赕给佛寺所用的圆桌、茶盘、提篮、捧盒等。
造纸和制伞在傣族传统手工业里所占比重较大。造纸原料取自楮树皮,生产过程有十一道工序,捣制成浆后在抄纸器上做成纸膜,所做的手工布纹帘纸俗称棉纸。棉纸主要是供佛寺僧侣书写眷抄经文。楮树皮浆也是制作伞面的原料,或是直接将制好的伞骨浸入煮沸的浓稠纸浆中,糊在伞骨表面的纸浆冷却后即成纸伞,或是将特制的加厚棉纸用黑里透红的野茄子汁粘在伞骨上,伞面上也涂抹一层使纸面绷紧平坦并防水。傣族纸伞外形扁平,古香古色。
他们通常喜欢以鹤或孔雀做为舞蹈主要表现的主题
傣族居住地周围竹林茂密,生活和生产用具缺少不了竹编制品,包括竹凳、、背箩、腰箩、竹箩、提篮、茶盘、鱼笼、鱼箩等。编竹图案有篮纹、斜纹、回方形纹、回纹、口字形纹、扭结纹等,利用竹篾内外两种不同的自然色调搭配编织而成,使器物呈现出天然质朴的美感。有的在器物外部涂以桐油灰,刷上朱色,再涂上金粉,然后堆附和压印出波浪状纹、卷草纹或孔雀羽纹,或用玻璃片、彩色玻璃珠等在器表镶出图案,这种技艺被称为编髹漆工艺,常见于赕给佛寺所用的圆桌、茶盘、提篮、捧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