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怎么称呼我们?
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谦称是表示谦虚的自称,中国自古就有重礼节的优良传统,谦辞可表示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必不可少谦虚与尊敬。
古代称呼你:女(汝)、尔、若、而、乃。
古代称呼我: 有以代词称的,如“余、予、吾、我”等等。还有以代词“之”、“其”来反称自己的。还有帝王专称“朕”、“孤”“寡人”等字。在先秦,一般人自称也可用“朕”。
古代称呼他:上古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而是用指示代词‘彼’、‘之’、‘其’来兼职。
试举在诗词中的称呼:
1、汝
《孔雀东南飞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两汉:佚名
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释义:
阿母听到了这番话,泪水随着语声往下落:“你是大户人家的子弟,一直做官在官府台阁。千万不要为了一个妇人去寻死,贵贱不同你将她遗弃怎能算情薄?东邻有个好女子,苗条美丽全城称第一。做母亲的为你去求婚,答复就在这早晚之间。”
2、吾
《吾富有钱时》唐代:王梵志
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袍袄。
吾出经求去,送吾即上道。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
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邂逅暂时贫,看吾即貌哨。
人有七贫时,七富还相报。图财不顾人,且看来时道。
释义:
当我境况富裕,有很多钱的时候,妻子儿女都待我非常好。如果我脱下衣裳,他们就会争着帮我把它们叠好。我如果出门去经营求财,他们就会殷勤地送我,直到大路上。我带着钱进入家门,他们见到我马上满脸堆笑。像白鸽一样盘旋在我的周围,像鹦鹉一样一呼百诺。
有时我偶然暂时贫穷,他们看到我就不给我好脸色看。人有多次贫困的时候,也还有多次富裕的时候以相报偿。如果只图钱财而不顾念亲人,那就等着看来时的报应吧。
3、彼
《何彼襛矣》先秦:佚名
何彼襛矣,唐棣之华?曷不肃雍?王姬之车。
何彼襛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侯之子。
其钓维何?维丝伊缗。齐侯之子,平王之孙。
释义:
怎么那样秾丽绚烂?如同唐棣花般美妍。为何喧闹不堪欠庄重?王姬出嫁车驾真壮观。怎么那样地秾丽绚烂?如同桃花李花般娇艳。平王之孙容貌够姣好,齐侯之子风度也翩翩。什么东西钓鱼最方便?撮合丝绳麻绳成钓线。齐侯之子风度也翩翩,平王之孙容貌够娇艳。
4、尔
《竹石》清代: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坚劲 一作:韧)
释义: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5、余、予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代: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愁余 一作:愁予)
释义: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苦难之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还是向东流去。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悲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尊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自称
对妻子也许可以说“汝与吾”。
汉高祖还是汉王的时候,招幸薄姬,薄姬曰:“昨暮夜妾梦苍龙据吾腹。”高帝曰:“此贵征也,吾为汝遂成之。” 《史记外戚世家》
大梁人尉缭说秦王时自称“臣”,称秦王为“大王”,与人评价秦王时自称“我”。
秦初并天下,秦王自称“寡人”,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人自称“臣等”,为秦始皇议尊号,限自称“朕”。
术士侯生、卢生逃跑后,始皇大怒时自称“吾”,“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然后焚书坑儒。《史记秦始皇本纪》
陈胜和其他被雇佣的人著名的那段对话里“苟富贵,无相忘”就省略了自称。旁人笑话他:“若为庸耕,何富贵也?”(若:你。)
在大泽乡,陈胜吴广将起事时,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 称对方为“足下”。
陈胜吴广杀两县尉后,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称对方为“公等”。 《史记陈涉世家》
李斯跟荀子学帝王术,学成辞行时说:“斯闻得时无怠……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以自己的名字自称。
赵高劝胡亥杀扶苏即位时说:“不然。方令天下之权,存亡在子与高及丞相耳,愿子图之。” 称对方(胡亥)“子”。
秦二世即位后,对话时,赵高自称臣,称胡亥为“陛下”
公子高上书,“不忠者无名以立于世,臣请从死,愿葬郦山之足。唯上幸哀怜之。” 上:皇上。《史记李斯列传》
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 称对方“君”,“卿” 《史记蒙恬列传》
张耳乃引陈馀之桑下而数之曰:“始吾与公言何如?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 张耳称陈馀为“公”
《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我是想写个关于秦朝的穿越小说,所以现在在做各种准备。请问如果秦代称贵族和有学问的人为公子,那么贵族小姐应该称什么?那时候贵族小姐可以有名字的吗?姓跟氏男女怎么区分?
我猜也是,不然谁会在乎怎么称呼对方。先说我不是历史专业,也没有专研过古文,单纯对你的提问有兴趣,翻翻书,自己也长点儿知识,我说的未必就对,咱们就当聊天,探讨下?
应该可以有名字,比如吕后叫吕雉,妹妹叫吕媭,她们爹吕公的名字都不可考了,这两位还被记着。
贵族小姐应该称什么?《春秋左传·成公九年》“虽有丝麻,无弃菅蒯。虽有姬姜,无弃蕉萃。”称“姬姜”。《诗·陈风·东门之池》“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称为“姬”,应该也可以吧。可真写小说里,比如“公子扶苏对姬姜某某一笑”或“扶苏公子对某某姬姜一笑”,看着有点儿别扭。看黄易小说,貌似是称贵族小姐为“贵女”,哈,虽然奇怪,可不影响《寻秦记》大卖。我觉得如果实在查不到,大面上看着过得去就好了,不是每个读者都有考据癖,故事够吸引就好。不过你这么认真,很期待你的小说了。
补充前面的。有说战国、秦时女子称夫婿为“良人”,自称“妾”。看《触龙说赵太后》,太后自称“老妇”,若是不老,就自称“妇”?我不清楚,就是瞎说的。
看《邹忌修八尺有余》,对话时,夫不称呼妻子啥,反正两两在说,直接提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妾,问客,都这么直眉瞪眼的。没今人这么客套复杂,或者书面上是这样,实际生活不知道是不是也这么三两个字地交流。
姓跟氏男女怎么区分?这个真一点概念都没有,你看看这个人说的,会不会有帮助。http://iask.sina.com.cn/b/1207987.html
参考资料: 史记
“余”和“予”在古代常常通用,常做主语、宾语和定语,表示单数。如苏轼《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孟子·万章上》“予既烹而食之”(我已经做熟了而且吃掉了)。
“吾”和“我”在古籍中通用,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可以表示复数。如《史记·项羽本纪》“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别人是刀和砧板,我们是被宰割的鱼和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孟子·梁惠王上》“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先生说的这些话,对我触动很大,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朕”在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如屈原《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我父亲的名字叫伯庸);秦始皇以后就成为只能用于皇帝的专用代词了,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我是始皇帝)。
“昂”多用在《诗经》中,如《诗经·邶风·匏有苦叶》“人涉昂否,昂须我友”(别人涉水过河,而我却不,我要等待我的好友)。
“侬”属于吴地方言,魏晋南北朝时开始被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使用。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3675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