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这首诗的诗意是什么?
《画》为初唐诗人王维所做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忧伤。
原文: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白话译文:
在远处可以看见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了,枝头上的鸟儿却纹丝不动。
扩展资料
这是一首画作欣赏诗,从诗中的描述来看,画中有山、水、花、鸟都是典型的中国画题材,而且肯定是一幅画得相当逼真、传神的作品。
作者通过文字的描述,把一幅本是静止的画变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卷轴展现出来:苍翠的山,流动的水,绽放的花,欢鸣的鸟,一派鲜活的景象,把读者引入了无限的遐想之中。当读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的时候,才发现,画中的一切不过是一个个无生命的静物。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的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画 (唐代王维诗作)
他在诗文、绘画、书法、音律各方面的全才式表现,尤其是因他亦官亦隐的生活态度折射在艺术创作中的独特风格,使他成为后代文人艺术家心中的经典形象。这种独特艺术风格通过视觉艺术呈现出来,即其绘画的最大特色——诗画合一,意境深邃。
在历代文人墨客的评鉴中多有此言,如“右丞妙于诗,故画意有余”,苏东坡又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亦自称“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王维善于把诗与画有机结合起来,因而用“诗情画意”四字概括其艺术特色十分妥帖,其绘画作品中出现的淡泊抒情意境,更是诗人艺术的独特风貌。
画唐代:王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译文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进,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进了,它也不会惊飞。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的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
其次,就绘画技法而言,王维曾跟随享有“画圣”之誉的吴道子学习,吴氏“笔不周而意周”的疏体风格多少都会给他一些影响。另外李思训的技法也为王维吸收借鉴,融众家之长而开新局面。他将单纯的水、墨材料用于山水画表现,形成雅致、淡远的水墨画风,与其“空灵”的诗风如出一辙。
诗意为:
在远处可以看清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枝头上的鸟儿却纹丝不动。
原文:
《画》
王唯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评析:
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把画景于实景对照描述,显示了画的形神兼备。
作者: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白话译文:
在远处可以看见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了,枝头上的鸟儿却纹丝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