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的含义是什么?
“道德”的含义:社会意识形态之 一。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主要通过教育和社会 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 之服务。
道德
【拼音】dào dé
【出处】巴金《家》三三:“他又一次夸张地感觉到自己的道德力量超过了这个快要崩溃的大家庭。”
【例子】那些在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候,趁火打劫哄抬物价的人是不道德的行为,为遭到大家的谴责和唾骂。
【近义词】品格、品质、人格、品行、品德、德行、人品
扩展资料
道德近义词
1、品德
【拼音】pǐn dé
【解释】即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品德就其实质来说,是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的产物。
【出处】明·释今无《寿江若海》:“名誉高缙绅,品德洁清修。
名声好的官宦,注重修养和品质道德。
【例子】乔治·华盛顿总统在1796年的告别演说中宣称,一个共和国的公民如果没有品德就无法管理自身和充分行使他们的自由权。
2、品格
【拼音】pǐn gé
【解释】品性;性格。也指文学、艺术作品的质量和风格。物品的质量、规格等。
【出处】唐 韩愈 《画记》:“至河阳 ,与二三客论画品格,因出而观之。
到了河阳,与几位客人一起讨论画作的质量和风格,因为出色大家都喜欢看。
【例子】公道正派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公认的一个人处人、处事应当秉持的基本立场,是国家公职人员一切优秀品格的起点和终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品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品格
道德,就是由一定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所决定,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以区分善恶、正邪、荣辱等为内容的思想意识、行为规范和实践活动的总称。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精神现象,是随着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一种特殊意识形态。
拼音:dào dé
基本解释
(1) 社会意识形态之一。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作为校长,他要求在学校里保持高的道德标准和礼貌规矩。
(2) [moral]∶合乎道德的
详细解释
道德是通过行为规范和伦理教化来调整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准则、标准和规范的总和。道德规范的调控作用几乎体现于人们的所有活动领域,既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体现在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中。道德属于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造句:
1、同学们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他满口的仁义道德,却专干坏事。
3、虐待老人不仅违背道德,也是严重的违法行为。
4、我们要做有知识、有理想、有道德的人。
5、随意对别人进行贬斥是不道德的。
道德,是由思想行为所表现的,有一定标准的,社会、风俗,习惯。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词,道是方向、方法、技术的总称;德是素养、品性、品质。道德双修是人生的哲学。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
扩展资料
“道德”一词出自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
2024-01-18 · 百度认证:厦门六甲空间设计官方账号

《道教义枢·道德义》称:“道德一体,而其二义,一而不一,二而不二”。德,也是 道的一部分。《宋徽宗御注西升经序》中说:“道之在我之为德。”也就是说,道,在我们身上的体现,就称为“德”。一个人只有德行高尚,才能称得上“有道之士。”因此,道德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只有功满德就,才能与道合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