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冻在冰箱里面的矿泉水拿出来了一瓶,看见是水,用手拧开水突然成冰了。这怎解释?
原理:在一定压力下,当液体的温度已低于该压力下液体的凝固点,而液体仍不凝固的现象叫液体的过冷现象,此时的液体称为过冷液体。
因为瓶子里的液体处于“过冷”状态——液体温度低于冰点,但液体却没有凝固。这是因为它需要一些力量来启动凝固的过程,使少量液体分子能够整齐排列成晶体的样子,而不是像液体中那样。这一过程叫做“成核作用”。
即帮助部分液体分子首先形成一个晶体状凝结核,这样其他分子就能在核的周围排列起来。启动凝固过程可以是一粒灰尘,可以是容器表面一块粗糙的地方,也可以是你迅速从冰箱里拿出瓶子时的冲击波。
扩展资料:
过冷现象的实验:
1、把一瓶饮料(最好是玻璃瓶装的,比如啤酒)放进冰柜里冷冻3小时。
2、切记要把瓶子竖着放,并且在整个过程中不要摇动瓶子或冰柜,否则一定失败。
3、3小时后把瓶子轻轻取出来放在固定的地方。
4、把瓶子往下一撞,使里面的液体产生震动,你会发现里面的液体会即时结冰,变成固体。
如要进行超冷冻的现象要符合以下三个条件:
1、一瓶很纯洁,无沉淀物,无杂质的水。(最好是蒸馏水)
2、平滑而内里没划痕的容器。
3、放在可以冷冻至摄氏零下几度的冰箱一段时间。(如数小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过冷现象
2024-08-29 广告
这是过冷现象。
温度低于凝固点但仍不凝固或结晶的液体称为过冷液体。过冷液体是不稳定的,只要投入少许该物质的晶体,便能诱发结晶,并使过冷液体的温度回升到凝固点。这种在微小扰动下就会很快转变的不稳定状态称为亚稳态。
当用适当的方式缓慢冷却饱和溶液时,可使其变成过饱和而不析出溶质的结晶,这种现象也称为过冷,这种溶液称为过冷溶液。过冷溶液也是不稳定的。
扩展资料
生成条件:
1、过冷液体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液体太过纯净,没有凝固所需的“结晶核”所致。当具备凝固所需物质,例如投入少许固体,或摇晃液体,都能让液体迅速凝固。
2、其实在一个大气压力之下,也存在过冷水和过热水。人们普遍有一个错误认识,那就是由温度和压强决定水的状态。但是那只是达到平衡时的状态。
3、水的凝结凝固和气化的不平衡状态可以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水凝固成冰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必须有凝结核。它可以是微小的冰晶,可以是水中的悬浮物,可以是器皿的壁。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液态水可以较长时间保持在冰点以下而不结冰。
4、气态水成液态水也是需要凝结核的。
5、水的沸腾也需要一个类似的条件,但不是凝结核,而是水中的微小气泡或容器壁表面的微小气泡或是容器表面极其微小的的裂纹中的空气。否则极易形成过热水。(在诸多化学实验中都会在加热液体时放入点瓷片等,就是充当了凝结核的作用,以防止液体的暴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过冷现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过冷液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过冷水
2017-07-16
(1)把一瓶纯净水放到冰箱的冷冻室(-18℃左右)中,1小时之后把它拿出来,你会发现水的温度已经低于零度,但是水并没有结冰!这时拿起瓶子用力摇晃或在桌子上用力磕一下,你会观察到水迅速结冰,在数秒内,整瓶的水都结冰了!
(2)1.把一瓶饮料(最好是玻璃瓶装的,比如啤酒)放进冰柜里冷冻3小时;
2.切记要把瓶子竖着放,并且在整个过程中不要摇动瓶子或冰柜,否则一定失败;
3.3小时后把瓶子轻轻取出来放在固定的地方;
4.把瓶子往下一撞(别太用力了,免得撞烂了),使里面的液体产生震动,你会发现里面的液体会即时结冰,变成固体
2019-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