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017-04-11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摘要:自学是一种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能力。“授之一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以便他们在课外阅读过程中能够汲取更多的营养,开拓他们的视野,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自学信心 自学方法 自学习惯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表明了兴趣对学习的意义。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可知,只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很强的注意力,才能调动学生的自觉的积极性;反之,没有任何兴趣强迫学生学习就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兴趣有待于培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老师的指导。有了兴趣,才谈的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兴趣是学生的内因,语文教学不可忽视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观察、感受时,擅长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处于兴奋状态;观察后,用语言表达情景时,擅长抽象思维的左半球兴奋,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可以挖掘出大脑潜在的力量,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参与的兴趣和意识,培养了参与的能力。根据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努力创设吸引人、感动人、陶醉人的情境,在师生间、生生间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受,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亲自去体验,去发现那些新奇的、有趣的东西,并且能主动地参与进去,积极地探索、积极地寻求答案。依据这一点,在学习《草原的早晨》时,我首先为学生展示了我搜集到的大草原的照片:蓝天白云、满眼绿色、牛羊成群、野花盛开…学生一下被图片中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此时我说:“这些图片和今天我们将要学的课文内容一模一样,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大草原游览和感受一番,好不好?”同学们一致响应。接着,伴随着悠扬的草原乐曲,我又为大家播放起了配合课文内容的大草原的美景的课件,并请学生们准备谈一谈自己印象最深的美景和自己来到草原的感受。这一下,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了,他们认真地看,细心地体验,争着尽情地说…尤其是在深入学习课文后,我希望他们利用自己的朗读来重现大草原的美景时,学生们的积极性更高了,个个抢着读、比着读,读得那么令人陶醉…由此可见,恰当地创设情景,的确能激发学生们去发现美的事物,研究美的内涵,探索美的真谛的兴趣。
总之,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发现中得到快乐、在研究中获取知识、在探索中提高自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然而,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再多,终究是有限的,培养的学生走出校门以后必须要“自能听话,自能读书,自能成文。”因此,教师教学生学,不只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重要的是把学习的方式教给了学生。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并能运用自如,这不仅得益于一时,而且终身受用无穷。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再次要教给正确自学的方法
爱因斯坦曾说过:“勤劳的汗水加珍惜时间再加合理的方法等于成功”。这就告诉我们方法是多么重要呀!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金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金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
1、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是自学的好方法
默读是我们自学课文的主要方式。它要求不指读(用手指文章)、不动唇(小声叨念)。因此,我们在默读中,应该做到:
⑴、养成按句默读的习惯。即用眼睛一次把握住一个句子,而不是按字或一个个单独来瞧,以提高默读速度,培养整体观念。
⑵、养成边默读边查问的习惯。对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查字典、翻资料、找工具书,弄懂了再读下去,不马虎了事。
⑶、养成边默读边思考的习惯,一边看句子,一边想这句话的意思。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作者将他们丰富而浓厚的情感流于笔端,凝聚在字里行间。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以“情感”为动力,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可以促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是阅读实践的核心内容,没有理解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许多文章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体会出它的精髓,加深对文字的理解,真正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有感情地读不仅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同时也是想象的过程,边读边思边想象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这样的朗读才会促进对文章的理解。如《白杨》一文,学生预习课文,可以大致了解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也能达到课本中的预习要求,但对课文的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是很难领悟的,同时,对课文的一些重点词句,如“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风沙成长起来。”学生预习时是难以理解它的意思的。学生预习时把它做上记号,随着课堂学习的深入,学生通过读书思考,理解了重点词句,也就会渐渐明白。课文表面写的是白杨,实际是在写边疆的建设者,赞颂他们献身祖国建设事业的精神。假如没有对课文重点词语的理解,学生是不可能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这一深层意思。
⑷、养成边默读边画批的习惯。“不动笔墨不看书”,在默读过程中,要逐步养成边读边作记号,逐步具备批注的能力。如教《火烧云》一课时,要求边读边画出文中有关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的词语。描写形状的、描写颜色的、描写时间的。画出后引导学生适时运用,这样,既点击了该课教学重点,学生迅速感知了火烧云的千姿百态、五彩缤纷和瞬息万变的特点,又有效地积累了语言。
⑸、养成边读边记忆的习惯。在默读中,要边读边记忆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情节、一些关键的词句和一些优美的片断。比如:讲读《林海》的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喜欢哪句就针对哪句谈理解;喜欢哪个词,就针对哪个词谈理解;自己感觉对哪句话理解得好,就把哪句话读给大家听,自己最喜欢哪句,就先把那句背下来…结果,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在讨论和背课文中,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几乎每个学生都在认真挑选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得有声有色,入情入境,课近结束,学之未尽。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丰富了学生的感情,而且为自己的写作积累了材料。
2、文图结合,培养观察能力
低年级的课文都配有形象、生动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已是生动形象的故事。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已有的插图,让学生先仔细地看图,再说说图上画的什么,最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先引导学生认真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水流的方向是怎样的,狼在哪个位置,小羊又在哪个位置。由于这些插图生动具体,所以学生说得清清楚楚,富有想象。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狼故意找茬的,学生都能把“亲爱的狼先生,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我是不可能把您的水弄脏的呀?”读得很精彩,也体会到了狼的狡猾。就这样学生在观察中把具体形象的图象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这对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帮助的。在实践中,我发现这样的安排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对学生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大有裨益的。
3、读思结合,提高质疑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质疑的习惯。如在教学《学棋》一文时,我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教学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主读书,然后引出问题,引发思考:1、两位学生是怎样学棋的?2、两位学生学棋的结果怎样?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就水到渠成。
4、读说结合,训练表达能力
如果说教学中的“读”是对信息的输入,那么“说”就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才能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我在教学实践中重视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在学习《狐狸和乌鸦》一文时,我就及时引导学生“说”,当读到“他看见乌鸦正站在树枝上,嘴里叼着一片肉,馋得直流口水。”我就让学生先思考狐狸看见乌鸦嘴里叼的肉会想些什么?然后指导学生说话:“这肉_________!只要想办法让乌鸦___________________,就能___________________。”如读到 “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您的羽毛可真漂亮,麻雀比起您来可就差多了!您的嗓子真好,谁都爱听您唱歌,您就唱几句吧!”我让小朋友提醒提醒乌鸦,指导学生说话:“乌鸦,你应该了解自己呀,___________________,千万别__________,不然就要上了狐狸的当。”通过一系列的说话训练,寓言所蕴含的道理一下子被学生说透了。这样在教学中读说结合,不仅体现了教学效果,还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5、读演结合,促进理解提高
情境表演是最受儿童欢迎的活动。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故事,用表演的形式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便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凸现特点。如在教学《青蛙看海》一课时,我先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地读课文,了解青蛙是如何登山顶的;读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小组合作自编、自导、自演故事;最后让学生到黑板前表演。学生表演到小青蛙累时,让小青蛙说感觉;小青蛙和松鼠歇息,其他学生想象青蛙登山还会遇到哪些困难;青蛙、松鼠继续跳,其他学生为它们鼓励加油;小青蛙到达山顶看到大海(出示大海图),高兴地告诉同学们有什么快乐。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演读此段,以读为主,以演为辅,通过表演促学生朗读课文,又通过表演检查学生是否读懂课文。演读的巧妙结合,使学生真实地体会到青蛙为了看海而付出的努力,受到深刻的启发。演读结合中,学生表演得形象生动,且将课文内容演绎得淋漓尽致,教学效果出乎意外地好。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其次要在于树立学生自学的信心
老师要充分地放手,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被动接受”的思想束缚,在课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疑点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例如在教学自读课文时,学生一般难度不会太大,我便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自由地去探讨去交流去合作,最后我们一同在班上交流学生的认识,并欢迎他们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开拓学生的视野。
(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学生有了兴趣,懂得了方法,明确了方向就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有了这个习惯,学生就不会依赖教师,自己积极主动地去完成教师安排的各项学习任务,所谓“自学精神”是指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和具备自学能力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而决不中止自学的一种意志品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除必要的指导、督促、批评、表扬外,有时还须采取持久而耐心的训练。如:坚持写日记,写周记等。
总之,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自学能力对其他能力的形成又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一定要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各种感官全部调动起来,引导他们主动地参加到各种学习活动中去,自己去看书、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掌握自学的方法,自己去探索知识的奥妙和规律。
《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自学信心 自学方法 自学习惯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表明了兴趣对学习的意义。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可知,只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很强的注意力,才能调动学生的自觉的积极性;反之,没有任何兴趣强迫学生学习就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兴趣有待于培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老师的指导。有了兴趣,才谈的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兴趣是学生的内因,语文教学不可忽视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观察、感受时,擅长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处于兴奋状态;观察后,用语言表达情景时,擅长抽象思维的左半球兴奋,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可以挖掘出大脑潜在的力量,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参与的兴趣和意识,培养了参与的能力。根据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努力创设吸引人、感动人、陶醉人的情境,在师生间、生生间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受,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亲自去体验,去发现那些新奇的、有趣的东西,并且能主动地参与进去,积极地探索、积极地寻求答案。依据这一点,在学习《草原的早晨》时,我首先为学生展示了我搜集到的大草原的照片:蓝天白云、满眼绿色、牛羊成群、野花盛开…学生一下被图片中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此时我说:“这些图片和今天我们将要学的课文内容一模一样,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大草原游览和感受一番,好不好?”同学们一致响应。接着,伴随着悠扬的草原乐曲,我又为大家播放起了配合课文内容的大草原的美景的课件,并请学生们准备谈一谈自己印象最深的美景和自己来到草原的感受。这一下,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了,他们认真地看,细心地体验,争着尽情地说…尤其是在深入学习课文后,我希望他们利用自己的朗读来重现大草原的美景时,学生们的积极性更高了,个个抢着读、比着读,读得那么令人陶醉…由此可见,恰当地创设情景,的确能激发学生们去发现美的事物,研究美的内涵,探索美的真谛的兴趣。
总之,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发现中得到快乐、在研究中获取知识、在探索中提高自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然而,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再多,终究是有限的,培养的学生走出校门以后必须要“自能听话,自能读书,自能成文。”因此,教师教学生学,不只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重要的是把学习的方式教给了学生。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并能运用自如,这不仅得益于一时,而且终身受用无穷。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再次要教给正确自学的方法
爱因斯坦曾说过:“勤劳的汗水加珍惜时间再加合理的方法等于成功”。这就告诉我们方法是多么重要呀!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金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金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
1、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是自学的好方法
默读是我们自学课文的主要方式。它要求不指读(用手指文章)、不动唇(小声叨念)。因此,我们在默读中,应该做到:
⑴、养成按句默读的习惯。即用眼睛一次把握住一个句子,而不是按字或一个个单独来瞧,以提高默读速度,培养整体观念。
⑵、养成边默读边查问的习惯。对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查字典、翻资料、找工具书,弄懂了再读下去,不马虎了事。
⑶、养成边默读边思考的习惯,一边看句子,一边想这句话的意思。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作者将他们丰富而浓厚的情感流于笔端,凝聚在字里行间。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以“情感”为动力,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可以促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是阅读实践的核心内容,没有理解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许多文章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体会出它的精髓,加深对文字的理解,真正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有感情地读不仅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同时也是想象的过程,边读边思边想象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这样的朗读才会促进对文章的理解。如《白杨》一文,学生预习课文,可以大致了解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也能达到课本中的预习要求,但对课文的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是很难领悟的,同时,对课文的一些重点词句,如“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风沙成长起来。”学生预习时是难以理解它的意思的。学生预习时把它做上记号,随着课堂学习的深入,学生通过读书思考,理解了重点词句,也就会渐渐明白。课文表面写的是白杨,实际是在写边疆的建设者,赞颂他们献身祖国建设事业的精神。假如没有对课文重点词语的理解,学生是不可能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这一深层意思。
⑷、养成边默读边画批的习惯。“不动笔墨不看书”,在默读过程中,要逐步养成边读边作记号,逐步具备批注的能力。如教《火烧云》一课时,要求边读边画出文中有关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的词语。描写形状的、描写颜色的、描写时间的。画出后引导学生适时运用,这样,既点击了该课教学重点,学生迅速感知了火烧云的千姿百态、五彩缤纷和瞬息万变的特点,又有效地积累了语言。
⑸、养成边读边记忆的习惯。在默读中,要边读边记忆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情节、一些关键的词句和一些优美的片断。比如:讲读《林海》的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喜欢哪句就针对哪句谈理解;喜欢哪个词,就针对哪个词谈理解;自己感觉对哪句话理解得好,就把哪句话读给大家听,自己最喜欢哪句,就先把那句背下来…结果,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在讨论和背课文中,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几乎每个学生都在认真挑选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得有声有色,入情入境,课近结束,学之未尽。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丰富了学生的感情,而且为自己的写作积累了材料。
2、文图结合,培养观察能力
低年级的课文都配有形象、生动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已是生动形象的故事。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已有的插图,让学生先仔细地看图,再说说图上画的什么,最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先引导学生认真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水流的方向是怎样的,狼在哪个位置,小羊又在哪个位置。由于这些插图生动具体,所以学生说得清清楚楚,富有想象。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狼故意找茬的,学生都能把“亲爱的狼先生,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我是不可能把您的水弄脏的呀?”读得很精彩,也体会到了狼的狡猾。就这样学生在观察中把具体形象的图象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这对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帮助的。在实践中,我发现这样的安排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对学生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大有裨益的。
3、读思结合,提高质疑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质疑的习惯。如在教学《学棋》一文时,我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教学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主读书,然后引出问题,引发思考:1、两位学生是怎样学棋的?2、两位学生学棋的结果怎样?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就水到渠成。
4、读说结合,训练表达能力
如果说教学中的“读”是对信息的输入,那么“说”就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才能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我在教学实践中重视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在学习《狐狸和乌鸦》一文时,我就及时引导学生“说”,当读到“他看见乌鸦正站在树枝上,嘴里叼着一片肉,馋得直流口水。”我就让学生先思考狐狸看见乌鸦嘴里叼的肉会想些什么?然后指导学生说话:“这肉_________!只要想办法让乌鸦___________________,就能___________________。”如读到 “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您的羽毛可真漂亮,麻雀比起您来可就差多了!您的嗓子真好,谁都爱听您唱歌,您就唱几句吧!”我让小朋友提醒提醒乌鸦,指导学生说话:“乌鸦,你应该了解自己呀,___________________,千万别__________,不然就要上了狐狸的当。”通过一系列的说话训练,寓言所蕴含的道理一下子被学生说透了。这样在教学中读说结合,不仅体现了教学效果,还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5、读演结合,促进理解提高
情境表演是最受儿童欢迎的活动。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故事,用表演的形式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便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凸现特点。如在教学《青蛙看海》一课时,我先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地读课文,了解青蛙是如何登山顶的;读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小组合作自编、自导、自演故事;最后让学生到黑板前表演。学生表演到小青蛙累时,让小青蛙说感觉;小青蛙和松鼠歇息,其他学生想象青蛙登山还会遇到哪些困难;青蛙、松鼠继续跳,其他学生为它们鼓励加油;小青蛙到达山顶看到大海(出示大海图),高兴地告诉同学们有什么快乐。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演读此段,以读为主,以演为辅,通过表演促学生朗读课文,又通过表演检查学生是否读懂课文。演读的巧妙结合,使学生真实地体会到青蛙为了看海而付出的努力,受到深刻的启发。演读结合中,学生表演得形象生动,且将课文内容演绎得淋漓尽致,教学效果出乎意外地好。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其次要在于树立学生自学的信心
老师要充分地放手,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被动接受”的思想束缚,在课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疑点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例如在教学自读课文时,学生一般难度不会太大,我便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自由地去探讨去交流去合作,最后我们一同在班上交流学生的认识,并欢迎他们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开拓学生的视野。
(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学生有了兴趣,懂得了方法,明确了方向就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有了这个习惯,学生就不会依赖教师,自己积极主动地去完成教师安排的各项学习任务,所谓“自学精神”是指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和具备自学能力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而决不中止自学的一种意志品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除必要的指导、督促、批评、表扬外,有时还须采取持久而耐心的训练。如:坚持写日记,写周记等。
总之,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自学能力对其他能力的形成又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一定要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各种感官全部调动起来,引导他们主动地参加到各种学习活动中去,自己去看书、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掌握自学的方法,自己去探索知识的奥妙和规律。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