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学教育的几个特点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8-07-21
展开全部
一、评价体系特点与不足
记得从小学到现在,数学试卷上的题,都是结果做得正确,就给个大大的对号。不管过程中存在多少曲折,或者是思维误差。而有的学生做的数学题目结果错了,但是过程中清晰的步骤、严谨的思维表现,评价者很少顾及。我国评价体系在逐渐完善,但单一模式的定量评价还是占主导地位。
数学评价应倡导多元化、人性化,除了对结果作出定量分析外,我们更应该关注对过程的定性分析。这样学生对每个任务的回答都会在认知方面得到检测,就像解题方法,策略,逻辑思维,推理判断,数学错误,数学表征等。这些识别出了解题表现中的差异,有助于解释和澄清那种定量分析所得到的结果,而且对于同样的答案可以有更多的思考和假设,这些都对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有促进作用。
二、学生的问题意识、观察力不强
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如果说观察力强的话,那么多的角度,总会在“灯火阑珊处”发现新奇之处,而不是一味地遵照标准模式、标准答案解题。这是传统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遗留下来的病根,我们对此还是缺乏真正的改革。
刘墉先生在《中国学生的通病》一文中提到:中国学生“好奇但不爱发问”。这种现象在中国已是司空见惯,他们怕过于突出被人认为是爱出风头,有句话说“棒打露头青”,所以为了安全起见,还是低调点好。以至于学生都是等着别人问,自己只管听。没有自己的问题,也反映了学生很少深入地思考、分析。对问题的思考非常肤浅,不能抓住关键,提出有创意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一种错误的中庸思想在作怪,即把中庸解释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即平衡的原则,反对变化和动荡。事实上,中庸之道在于不偏执,在矛盾两极间找到最佳途径。在诸多可选择的可能性中取得最佳的、最合情合理的选择。也可理解为应保守时则保守,应激进时则激进,应受中道时则守中道。知道何时顺情理,何时顺事理,该理智时理智,该动情时动情。所以,当务之急,探究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状态及方法态度以求转变学生的思想,提高教学质量。
三、思想上的限制
自古以来,我们的儒家学者的伦理学,在当时的农业社会是适用的,有些还是超前的。例如,儒家强调勤奋,将成功归因于努力,拼搏的精神,坚信熟能生巧。孔子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可以通过“三不朽”包括立德、立功、立言来延续生命。到了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包含了神权、君权、父权、夫权等成套的体系,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统治者利用这些东西,使得他们具有很大的权威性,把一些道德上的和观念赋予了法律的权威,把平淡的理论极端化了,必有其弊端。平常百姓不得不服从,对旧的条条框框不敢有所突破,在潜意识中,就一直在寻找着某种标准。这种不好的现象要改,但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从思想上的突破开始,落实到个人就是,突破那种自我设限。
自我设限是指个体针对可能到来的失败威胁而事先设置障碍,以达到自我保护或自我提升的目的,是一种消极的应对方式。中学生学习负担重,心理压力大,学业自我设限行为较为普遍。自我设限的行为会带来比失败本身更严重的不良后果。我们应该尽力帮助每个学生排除自我设限,走出学业困境,从容应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