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有什么病害,问怎么防治?
1个回答
2018-10-10 · 农业种植养殖专家问诊平台
云种养APP
云种养APP,是一款现代农业知识服务软件。“滴滴打车”式的问诊服务,3万专家在线一对一免费解答农技问题,接单率99%以上,解答率98%以上,已累计解答百万余问题,居于业内第一。
向TA提问
关注
展开全部
豌豆主要病害发生特点及规律
2.1豌豆白粉病
①为害部位及症状 主要为害叶、茎蔓和豆荚,多始于叶片,叶面染病初期出现白粉状淡黄色小斑,后扩大呈不规则形粉斑,互相连合,病部表面被白粉覆盖(图1),叶背呈褐色或紫色斑块。病情扩展后波及全叶,到叶片迅速枯黄枯死,茎、荚染病也出现小粉斑,严重时致茎部枯黄,嫩茎干缩。
②病原 豌豆白粉菌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
③发病规律 夏季高温多雨潮湿的环境极易发生流行,有时天气干旱,该病仍可严重发生。该病可通过豌豆荚侵染种子,是一种少见的种子带菌传播的白粉病,可借气流和雨水溅射传播,可多次重复侵染,无明显越冬期。病菌以分生孢子在寄主作物间辗转传播为害,除侵染豌豆外,还可侵害豆科其他作物、茄科、葫芦科等多种作物,是为害豌豆的主要病害之一。
2.2豌豆褐斑病
①为害部位及症状 是豌豆上常发病害,生产上与黑斑病、褐纹病混合发生。主要为害叶、茎、荚。叶片染病产生圆形淡褐色至黑褐色病斑(图2),病斑边缘明显,湿度大时呈污黄色或灰褐色,严重时致叶片枯黄枯死,极大地影响豌豆的产量和品质,该病以生育中期发生较重,苗期次之。
②病原 豌豆壳二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③发病规律 田间15~20℃及多雨潮湿环境易发病,分生孢子借雨水传播进行再侵染,除为害豌豆外,还可侵染蚕豆和菜豆。
2.3豌豆褐纹病
①为害部位及症状 主要为害叶、茎及荚。叶片染病呈不规则的淡紫色小点,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展,布满整个叶片,后病叶变黄扭曲而枯死;有的呈深褐色不规则轮纹斑(图3),中央坏死处产生黑色小点。叶柄及茎染病不形成轮纹,后病斑中央凹陷。病菌可从荚果侵入种子内部。
②病原 豌豆小球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③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种子上越冬,翌年播种带病的种子,出苗后即染病。生育中期病害发生最重,苗期次之。播种过早或遭受低温冷害袭击、菜地土壤黏重、湿度过大、氮肥过多或植株生长过旺易发病。
2.4豌豆立枯病
①为害部位及症状 又称豌豆基腐病,主要发生在幼苗期。种子染病引起烂种,幼苗茎基部或根颈部变为褐色至红褐色椭圆形或长条形病斑,后病部逐渐凹陷收缩或龟裂,致幼苗生长缓慢,折断倒伏,并枯死,湿度大时长出浅褐色蛛丝状霉层。
②病原 立枯丝核菌AG-4菌融合群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③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且可在土壤中腐生2~3年。菌丝能直接侵入寄主,通过水流、农具传播。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温湿度过高或反季节栽培极易诱发病害,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该病除为害豆类外,还可侵染瓜类、茄果类、白菜、油菜、甘蓝等作物。
2.5豌豆锈病
①为害部位及症状 主要发生在豌豆生长后期,主要为害叶片和茎部。叶片染病初期在叶面或叶背产生细小圆形赤褐色肿斑,破裂后散出暗褐色粉末,后期在病部生出暗褐色隆起斑,纵裂后露出黑色粉状物。茎部染病后症状与叶片相似。
②病原 豌豆单胞锈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③发病规律 病原是转主寄生菌。以夏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借气流传播,并完成侵染循环。
6豌豆根腐病
①为害部位及症状 幼苗至成株期均可发病,以开花期染病多,主要为害根部或根茎部。病株下部叶片先发黄,逐渐向中上部发展,致全株变黄枯萎。主、侧根最初淡褐色后变黑色,纵剖根部,维管束变褐或土红色,根瘤和根毛明显减少,轻则造成植株矮化、茎细、叶小或叶色淡绿,个别分枝呈萎蔫或枯萎状,轻病株虽可开花结荚,但荚数大减或籽粒秕瘦;发病重的茎基部缢缩或凹陷变褐,呈细腰状,病部皮层腐烂,开花后大量枯死,颗粒无收,致全田一片枯黄(图4),是豌豆栽培区普遍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
②病原 豌豆腐皮镰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③发病规律 病原为土壤栖居菌,可由土壤、病残体和种子传播蔓延,由根部侵入。连作、干旱后降雨过多排水不畅可加重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2.7豌豆黄顶病
①为害部位及症状 豌豆植株染病后,植株矮缩,新抽出的顶叶黄化、变小,质脆,叶腋抽出多个不定芽,呈丛枝现象。早期感病不结荚,重者植株枯死。
②病原 豌豆黄顶病毒。
③发病规律 病毒在活体寄主上越冬,借豆蚜传染。蚜虫在病株上吸食最短3 h,通过口针把病毒传给健株,病毒在蚜虫体内的潜育时间(含蚜虫吸毒时间)最少8~12 h,带毒蚜虫在健株上取食时间最少达15 min才可传毒,自此可传毒5~9天,病毒在豌豆植株内潜育期为5~20天。病毒不经卵传毒,子代不传毒。潜育期长短与温度关系密切,气温高,潜育期短,气温低,潜育期长。在毒源存在的条件下,利于蚜虫繁殖活动的季节或生态环境利于发病。
豌豆主要虫害发生为害及规律
3.1豆蚜
①形态特征 主要为害豌豆、豇豆、蚕豆等豆科作物,蚜虫体小,分有翅蚜和无翅蚜2种类型,体色有绿色或黑色,刺吸式口器,腹部末端有尾片和一对腹管。
②发生为害特点及规律 一年四季均发生为害,高温干旱条件下繁殖快,以春季为害较重。群集寄主嫩叶背、嫩茎、嫩尖及花球部刺吸汁液,被吸食部位形成褪色斑点,造成叶片卷缩、变形,严重时植株萎蔫枯死。蚜虫是病毒的传播媒介,常造成豌豆病毒病的发生。
3.2南美斑潜蝇
①形态特征 1994年随花卉进入云南昆明,是危险性特大的检疫对象,现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主要为害豌豆、蚕豆、西芹、生菜、菠菜、油菜、马铃薯、菊花、香石竹等多种作物,形态特征与美洲斑潜蝇相似,成虫灰黑色,体型较小,幼虫体白色,后气门突具6~9个气孔,体段白色透明。
②发生为害特点及规律 一年四季均为害,世代重叠,每年发生11~12代,每年3~4月和10~11月是为害高峰,发生为害适温22℃左右。主要以幼虫为害。成虫用产卵器把卵产在叶中,取食后叶片上形成许多白色的小斑点。卵孵化后的幼虫在叶片上、下表皮之间潜食叶肉,嗜食中肋、中脉,食叶成透明空斑,沿叶脉形成潜道(图5),还取食叶片下层的海绵组织,潜道(隧道)不完整,两侧有排列不整齐的黑色粪便,多个潜道连接形成大片褐腐区,常造成幼苗或植株枯死,为害破坏性极大。
3.3蓟马
①形态特征 为害豌豆的蓟马种类主要有西花蓟马(主要为害种,体色淡黄色至褐色)、花蓟马、烟蓟马、黄蓟马、端大蓟马、横纹蓟马等,成虫体小狭长,体长1.0~1.8 mm,属小型昆虫,具有隐蔽性。
②发生为害特点及规律 成虫在叶、花和果实的薄皮组织中产卵,成虫、若虫群集在豌豆嫩梢、嫩叶、花和果实上为害,以锉吸式口器穿刺、锉伤这些组织,吸食汁液,被害处有齿痕或白色斑点,严重影响豌豆产品品质。幼嫩心叶受害后,叶片变细长,皱缩不开,形成“兔耳状”。受害轻的影响生长、开花和受精,重的植株生长停滞,矮小黄弱。花受害后,花朵不孕或不结实。
3.4夜蛾科的甜菜夜蛾、斜纹夜蛾、银纹夜蛾及烟青虫
①形态特征 主要为害豌豆、豇豆、蚕豆、辣椒、番茄、玉米、烟草等多种作物,主要以幼虫为害。几种虫害常混合发生。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图6)、银纹夜蛾及烟青虫老熟幼虫体长分别为22、38~50、30、30~40 mm。
②发生为害特点及规律 幼虫食叶为主,并咬食嫩茎、叶柄、花蕾及豆荚,大发生时常把叶片和嫩茎吃光,造成严重损失。高温高湿及干旱季节极易发生,成虫对黑光灯趋性强,幼虫有假死性,老龄幼虫有成群迁移、转移为害的习性。
5小地老虎
①形态特征 老熟幼虫体长37~47 mm,灰黑色,体表布满大小不等的颗粒,具2条深褐色纵带。
②发生为害特点及规律 幼虫为害,将幼苗近地面的茎部咬断,造成植株死亡,缺苗断垄,并毁种。一年四季均可为害。成虫对黑光灯和糖醋液趋性较强,产卵于矮小杂草上。幼虫3龄前为害不大,3龄后白天潜伏在表土中,夜间出来为害。老熟幼虫有假死习性,受惊缩成环形,喜温暖潮湿的环境,低洼内涝、雨水充足及常年灌溉地区,以及土质疏松、砂性土壤、黏土壤的地块适于小地老虎发生。
4豌豆的病虫害防治
1病害
①农业防治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实行非豆科作物轮作,破坏病菌侵染优势,避免连作;播种无病种子,温汤浸种或药剂拌种,用种子质量 0.2%~0.3%的25%粉锈宁(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或者用种子量0.2%的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拌种;合理密植,清沟排渍,增强植株间通透性,并及时除田间杂草;科学合理施肥,提高作物抗病能力;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后用药(特别是土传病害立枯病、根腐病,应及时灌根);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枯枝病叶进行焚烧深埋处理。
②药剂防治 目前,在防治豌豆病虫害过程中,化学农药仍是重要的防治手段,因此提倡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是保障豌豆产品质量安全的必要手段。根据防治对象不同,选择不同的农药种类和剂型。在病虫害发生初期,适时科学、合理使用,既能控制病虫为害,又能减少环境污染,选用高效、对路的农药以及采取正确的施药方法,是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的关键。
豌豆白粉病。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30%特富灵(氟菌唑)可湿性粉剂1 200~ 1 400倍液、10%腈菌唑乳油2 500~3 000倍液、75%十三吗啉乳油6 000~8 000倍液、40%福星(氟硅唑)乳油4 000~6 000倍液、25%烯唑醇乳油1 500倍液或50%翠贝(醚菌酯)干悬浮剂3 000~4 000倍液交替防治,喷雾7~10天1次,防治2~3次。
b.豌豆褐斑病和褐纹病。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大生(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0%世高(苯醚甲环唑)可分散粒剂3 000倍液、40%福星乳油4 000倍液、40%信生(腈菌唑)乳油6 000倍液交替喷雾,7~10天一次,防治2~3次。
c.豌豆立枯病和根腐病。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0%恶霉灵水剂1 000倍液或25.9%抗枯灵水剂500~600倍液灌根,防治1~2次。
d.豌豆锈病。用30%特富灵(氟菌唑)可湿性粉剂1 200~1 400倍液、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800~1 200倍液、43%好力克(戊唑醇)悬浮剂5 000~ 6 000倍液、25%敌力脱(丙环唑)乳油1 400~1 600倍液、10%腈菌唑乳油2 500~3 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4 000~6 000倍液交替喷雾,7~10天一次,防治2~3次。
e.豌豆黄顶病。预防为主,防好蚜虫。发病初期交替喷洒叶面肥1.8%爱多收(主要成分为邻硝基苯酚钠、对硝基苯酚钠和5-硝基邻甲氧基苯酚钠)可湿性粉剂6 000倍液+2%施特灵(氨基寡糖素)水剂1 000~1 500倍液、1%宁南霉素水剂400~600倍液、20%病毒速杀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3.9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等抗病毒药剂,隔1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
4.2虫害
豆蚜。发生初期及时用药,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20%莫比朗(啶虫脒)可溶性粉剂2 000倍液或1.2%苦参碱·烟碱乳油1 000倍液喷雾防治,交替使用。
b.南美斑潜蝇。科学用药,一般在受害作物叶片有幼虫3~5头时,虫道很小时(即幼虫2龄前)用药,防治效果较佳,用98%杀螟丹原粉1 5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2 500~3 000倍液、50%灭蝇胺可溶性粉剂5 000倍液等交替喷雾防治,重防 苗期。
c.蓟马。关键掌握防治时期,一般发生初期用0.3%印楝素乳油400~600倍液、0.1%苦参碱悬浮剂1 000倍液喷雾防治;前作重发生地使用辛硫磷、敌敌畏处理土壤并覆膜2天;还可用2.5%多杀霉素悬浮剂1 000倍液、10%吡虫啉可溶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5%氟虫腈乳油1 000~1 500倍液、18%杀虫双水剂200倍液、40%乐果乳油1 200倍液等交替喷雾防治,成苗期至初花期为最佳施药时期;也可用25%杀虫双水剂500 mL配制20 kg毒土,在苗期和初花期撒于根际周围土表防治落地若虫。
d.夜蛾科的甜菜夜蛾、斜纹夜蛾、银纹夜蛾及烟草虫:科学用药掌握在幼虫3龄前,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2 000~3 000倍液、5%啶虫隆乳油800~ 1 600倍液、5%氟虫脲乳油1 600~2 000倍液、10%虫螨腈悬浮剂900~1 5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1 000~2 000倍液、15%茚虫威悬浮剂3 500~5 000倍液、5%虱螨脲乳油1 100~1 500倍液交替使用。新药剂与常规药剂适当轮用,抓住幼虫低龄期用药。幼虫进入3龄后或虫口密度高时,应使用除尽或改进型的菊酯类药剂。防治时间选在傍晚,效果好,每10天一次。
e.小地老虎。毒饵诱杀幼虫一般使用麦麸等炒香饵料4~5 kg/667 ㎡+90%敌百虫30倍液150 mL+适量水拌匀,于傍晚撒于田间地面上。针对小地老虎1~3龄的为害习性,用90%敌百虫原粉8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在发生初期喷湿作物根基部周围土表,傍晚施药更佳。
仅供参考,欢迎评价
2.1豌豆白粉病
①为害部位及症状 主要为害叶、茎蔓和豆荚,多始于叶片,叶面染病初期出现白粉状淡黄色小斑,后扩大呈不规则形粉斑,互相连合,病部表面被白粉覆盖(图1),叶背呈褐色或紫色斑块。病情扩展后波及全叶,到叶片迅速枯黄枯死,茎、荚染病也出现小粉斑,严重时致茎部枯黄,嫩茎干缩。
②病原 豌豆白粉菌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
③发病规律 夏季高温多雨潮湿的环境极易发生流行,有时天气干旱,该病仍可严重发生。该病可通过豌豆荚侵染种子,是一种少见的种子带菌传播的白粉病,可借气流和雨水溅射传播,可多次重复侵染,无明显越冬期。病菌以分生孢子在寄主作物间辗转传播为害,除侵染豌豆外,还可侵害豆科其他作物、茄科、葫芦科等多种作物,是为害豌豆的主要病害之一。
2.2豌豆褐斑病
①为害部位及症状 是豌豆上常发病害,生产上与黑斑病、褐纹病混合发生。主要为害叶、茎、荚。叶片染病产生圆形淡褐色至黑褐色病斑(图2),病斑边缘明显,湿度大时呈污黄色或灰褐色,严重时致叶片枯黄枯死,极大地影响豌豆的产量和品质,该病以生育中期发生较重,苗期次之。
②病原 豌豆壳二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③发病规律 田间15~20℃及多雨潮湿环境易发病,分生孢子借雨水传播进行再侵染,除为害豌豆外,还可侵染蚕豆和菜豆。
2.3豌豆褐纹病
①为害部位及症状 主要为害叶、茎及荚。叶片染病呈不规则的淡紫色小点,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展,布满整个叶片,后病叶变黄扭曲而枯死;有的呈深褐色不规则轮纹斑(图3),中央坏死处产生黑色小点。叶柄及茎染病不形成轮纹,后病斑中央凹陷。病菌可从荚果侵入种子内部。
②病原 豌豆小球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③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种子上越冬,翌年播种带病的种子,出苗后即染病。生育中期病害发生最重,苗期次之。播种过早或遭受低温冷害袭击、菜地土壤黏重、湿度过大、氮肥过多或植株生长过旺易发病。
2.4豌豆立枯病
①为害部位及症状 又称豌豆基腐病,主要发生在幼苗期。种子染病引起烂种,幼苗茎基部或根颈部变为褐色至红褐色椭圆形或长条形病斑,后病部逐渐凹陷收缩或龟裂,致幼苗生长缓慢,折断倒伏,并枯死,湿度大时长出浅褐色蛛丝状霉层。
②病原 立枯丝核菌AG-4菌融合群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③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且可在土壤中腐生2~3年。菌丝能直接侵入寄主,通过水流、农具传播。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温湿度过高或反季节栽培极易诱发病害,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该病除为害豆类外,还可侵染瓜类、茄果类、白菜、油菜、甘蓝等作物。
2.5豌豆锈病
①为害部位及症状 主要发生在豌豆生长后期,主要为害叶片和茎部。叶片染病初期在叶面或叶背产生细小圆形赤褐色肿斑,破裂后散出暗褐色粉末,后期在病部生出暗褐色隆起斑,纵裂后露出黑色粉状物。茎部染病后症状与叶片相似。
②病原 豌豆单胞锈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③发病规律 病原是转主寄生菌。以夏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借气流传播,并完成侵染循环。
6豌豆根腐病
①为害部位及症状 幼苗至成株期均可发病,以开花期染病多,主要为害根部或根茎部。病株下部叶片先发黄,逐渐向中上部发展,致全株变黄枯萎。主、侧根最初淡褐色后变黑色,纵剖根部,维管束变褐或土红色,根瘤和根毛明显减少,轻则造成植株矮化、茎细、叶小或叶色淡绿,个别分枝呈萎蔫或枯萎状,轻病株虽可开花结荚,但荚数大减或籽粒秕瘦;发病重的茎基部缢缩或凹陷变褐,呈细腰状,病部皮层腐烂,开花后大量枯死,颗粒无收,致全田一片枯黄(图4),是豌豆栽培区普遍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
②病原 豌豆腐皮镰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③发病规律 病原为土壤栖居菌,可由土壤、病残体和种子传播蔓延,由根部侵入。连作、干旱后降雨过多排水不畅可加重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2.7豌豆黄顶病
①为害部位及症状 豌豆植株染病后,植株矮缩,新抽出的顶叶黄化、变小,质脆,叶腋抽出多个不定芽,呈丛枝现象。早期感病不结荚,重者植株枯死。
②病原 豌豆黄顶病毒。
③发病规律 病毒在活体寄主上越冬,借豆蚜传染。蚜虫在病株上吸食最短3 h,通过口针把病毒传给健株,病毒在蚜虫体内的潜育时间(含蚜虫吸毒时间)最少8~12 h,带毒蚜虫在健株上取食时间最少达15 min才可传毒,自此可传毒5~9天,病毒在豌豆植株内潜育期为5~20天。病毒不经卵传毒,子代不传毒。潜育期长短与温度关系密切,气温高,潜育期短,气温低,潜育期长。在毒源存在的条件下,利于蚜虫繁殖活动的季节或生态环境利于发病。
豌豆主要虫害发生为害及规律
3.1豆蚜
①形态特征 主要为害豌豆、豇豆、蚕豆等豆科作物,蚜虫体小,分有翅蚜和无翅蚜2种类型,体色有绿色或黑色,刺吸式口器,腹部末端有尾片和一对腹管。
②发生为害特点及规律 一年四季均发生为害,高温干旱条件下繁殖快,以春季为害较重。群集寄主嫩叶背、嫩茎、嫩尖及花球部刺吸汁液,被吸食部位形成褪色斑点,造成叶片卷缩、变形,严重时植株萎蔫枯死。蚜虫是病毒的传播媒介,常造成豌豆病毒病的发生。
3.2南美斑潜蝇
①形态特征 1994年随花卉进入云南昆明,是危险性特大的检疫对象,现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主要为害豌豆、蚕豆、西芹、生菜、菠菜、油菜、马铃薯、菊花、香石竹等多种作物,形态特征与美洲斑潜蝇相似,成虫灰黑色,体型较小,幼虫体白色,后气门突具6~9个气孔,体段白色透明。
②发生为害特点及规律 一年四季均为害,世代重叠,每年发生11~12代,每年3~4月和10~11月是为害高峰,发生为害适温22℃左右。主要以幼虫为害。成虫用产卵器把卵产在叶中,取食后叶片上形成许多白色的小斑点。卵孵化后的幼虫在叶片上、下表皮之间潜食叶肉,嗜食中肋、中脉,食叶成透明空斑,沿叶脉形成潜道(图5),还取食叶片下层的海绵组织,潜道(隧道)不完整,两侧有排列不整齐的黑色粪便,多个潜道连接形成大片褐腐区,常造成幼苗或植株枯死,为害破坏性极大。
3.3蓟马
①形态特征 为害豌豆的蓟马种类主要有西花蓟马(主要为害种,体色淡黄色至褐色)、花蓟马、烟蓟马、黄蓟马、端大蓟马、横纹蓟马等,成虫体小狭长,体长1.0~1.8 mm,属小型昆虫,具有隐蔽性。
②发生为害特点及规律 成虫在叶、花和果实的薄皮组织中产卵,成虫、若虫群集在豌豆嫩梢、嫩叶、花和果实上为害,以锉吸式口器穿刺、锉伤这些组织,吸食汁液,被害处有齿痕或白色斑点,严重影响豌豆产品品质。幼嫩心叶受害后,叶片变细长,皱缩不开,形成“兔耳状”。受害轻的影响生长、开花和受精,重的植株生长停滞,矮小黄弱。花受害后,花朵不孕或不结实。
3.4夜蛾科的甜菜夜蛾、斜纹夜蛾、银纹夜蛾及烟青虫
①形态特征 主要为害豌豆、豇豆、蚕豆、辣椒、番茄、玉米、烟草等多种作物,主要以幼虫为害。几种虫害常混合发生。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图6)、银纹夜蛾及烟青虫老熟幼虫体长分别为22、38~50、30、30~40 mm。
②发生为害特点及规律 幼虫食叶为主,并咬食嫩茎、叶柄、花蕾及豆荚,大发生时常把叶片和嫩茎吃光,造成严重损失。高温高湿及干旱季节极易发生,成虫对黑光灯趋性强,幼虫有假死性,老龄幼虫有成群迁移、转移为害的习性。
5小地老虎
①形态特征 老熟幼虫体长37~47 mm,灰黑色,体表布满大小不等的颗粒,具2条深褐色纵带。
②发生为害特点及规律 幼虫为害,将幼苗近地面的茎部咬断,造成植株死亡,缺苗断垄,并毁种。一年四季均可为害。成虫对黑光灯和糖醋液趋性较强,产卵于矮小杂草上。幼虫3龄前为害不大,3龄后白天潜伏在表土中,夜间出来为害。老熟幼虫有假死习性,受惊缩成环形,喜温暖潮湿的环境,低洼内涝、雨水充足及常年灌溉地区,以及土质疏松、砂性土壤、黏土壤的地块适于小地老虎发生。
4豌豆的病虫害防治
1病害
①农业防治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实行非豆科作物轮作,破坏病菌侵染优势,避免连作;播种无病种子,温汤浸种或药剂拌种,用种子质量 0.2%~0.3%的25%粉锈宁(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或者用种子量0.2%的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拌种;合理密植,清沟排渍,增强植株间通透性,并及时除田间杂草;科学合理施肥,提高作物抗病能力;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后用药(特别是土传病害立枯病、根腐病,应及时灌根);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枯枝病叶进行焚烧深埋处理。
②药剂防治 目前,在防治豌豆病虫害过程中,化学农药仍是重要的防治手段,因此提倡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是保障豌豆产品质量安全的必要手段。根据防治对象不同,选择不同的农药种类和剂型。在病虫害发生初期,适时科学、合理使用,既能控制病虫为害,又能减少环境污染,选用高效、对路的农药以及采取正确的施药方法,是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的关键。
豌豆白粉病。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30%特富灵(氟菌唑)可湿性粉剂1 200~ 1 400倍液、10%腈菌唑乳油2 500~3 000倍液、75%十三吗啉乳油6 000~8 000倍液、40%福星(氟硅唑)乳油4 000~6 000倍液、25%烯唑醇乳油1 500倍液或50%翠贝(醚菌酯)干悬浮剂3 000~4 000倍液交替防治,喷雾7~10天1次,防治2~3次。
b.豌豆褐斑病和褐纹病。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大生(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0%世高(苯醚甲环唑)可分散粒剂3 000倍液、40%福星乳油4 000倍液、40%信生(腈菌唑)乳油6 000倍液交替喷雾,7~10天一次,防治2~3次。
c.豌豆立枯病和根腐病。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0%恶霉灵水剂1 000倍液或25.9%抗枯灵水剂500~600倍液灌根,防治1~2次。
d.豌豆锈病。用30%特富灵(氟菌唑)可湿性粉剂1 200~1 400倍液、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800~1 200倍液、43%好力克(戊唑醇)悬浮剂5 000~ 6 000倍液、25%敌力脱(丙环唑)乳油1 400~1 600倍液、10%腈菌唑乳油2 500~3 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4 000~6 000倍液交替喷雾,7~10天一次,防治2~3次。
e.豌豆黄顶病。预防为主,防好蚜虫。发病初期交替喷洒叶面肥1.8%爱多收(主要成分为邻硝基苯酚钠、对硝基苯酚钠和5-硝基邻甲氧基苯酚钠)可湿性粉剂6 000倍液+2%施特灵(氨基寡糖素)水剂1 000~1 500倍液、1%宁南霉素水剂400~600倍液、20%病毒速杀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3.9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等抗病毒药剂,隔1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
4.2虫害
豆蚜。发生初期及时用药,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20%莫比朗(啶虫脒)可溶性粉剂2 000倍液或1.2%苦参碱·烟碱乳油1 000倍液喷雾防治,交替使用。
b.南美斑潜蝇。科学用药,一般在受害作物叶片有幼虫3~5头时,虫道很小时(即幼虫2龄前)用药,防治效果较佳,用98%杀螟丹原粉1 5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2 500~3 000倍液、50%灭蝇胺可溶性粉剂5 000倍液等交替喷雾防治,重防 苗期。
c.蓟马。关键掌握防治时期,一般发生初期用0.3%印楝素乳油400~600倍液、0.1%苦参碱悬浮剂1 000倍液喷雾防治;前作重发生地使用辛硫磷、敌敌畏处理土壤并覆膜2天;还可用2.5%多杀霉素悬浮剂1 000倍液、10%吡虫啉可溶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5%氟虫腈乳油1 000~1 500倍液、18%杀虫双水剂200倍液、40%乐果乳油1 200倍液等交替喷雾防治,成苗期至初花期为最佳施药时期;也可用25%杀虫双水剂500 mL配制20 kg毒土,在苗期和初花期撒于根际周围土表防治落地若虫。
d.夜蛾科的甜菜夜蛾、斜纹夜蛾、银纹夜蛾及烟草虫:科学用药掌握在幼虫3龄前,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2 000~3 000倍液、5%啶虫隆乳油800~ 1 600倍液、5%氟虫脲乳油1 600~2 000倍液、10%虫螨腈悬浮剂900~1 5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1 000~2 000倍液、15%茚虫威悬浮剂3 500~5 000倍液、5%虱螨脲乳油1 100~1 500倍液交替使用。新药剂与常规药剂适当轮用,抓住幼虫低龄期用药。幼虫进入3龄后或虫口密度高时,应使用除尽或改进型的菊酯类药剂。防治时间选在傍晚,效果好,每10天一次。
e.小地老虎。毒饵诱杀幼虫一般使用麦麸等炒香饵料4~5 kg/667 ㎡+90%敌百虫30倍液150 mL+适量水拌匀,于傍晚撒于田间地面上。针对小地老虎1~3龄的为害习性,用90%敌百虫原粉8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在发生初期喷湿作物根基部周围土表,傍晚施药更佳。
仅供参考,欢迎评价
崔翠玲
2024-06-21 广告
2024-06-21 广告
对虾红体病是一种由细菌、病毒或应激等多种原因引起的疾病。以下是防治对虾红体病的几点建议:1. 管理水质:保持池塘良好的水质,可以通过定期检测水质和合理调节水质。2. 生物防治:定期补充有益菌,例如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3. 补充营养:在恶劣...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崔翠玲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