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为什么誓死都要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
在元朝时,忽必烈曾出兵攻打过日本,但奇怪的是,每次就要成功的时候,就会刮起台风。如此重复了三次,忽必烈的军队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日本侥幸得以生存,但也因此结下了不小的仇恨。倭寇之患早已有之。元末明初,倭寇经常袭扰我国东南沿海,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派7名使者到日本持诏书问罪,当时明朝军力强盛,老朱口气非常强硬:“诏书到日,如臣则奉表来廷,不臣则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应天休。如必为寇,朕当命舟师扬帆诸岛,捕绝其徒,直抵其国缚其王”。刘伯温为什么誓死都要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说出道理至今同样适用
历史上宋朝时中华文化发展至历史顶峰,作为十分推崇中华文化的日本与两宋的交流十分深入。两宋灭亡前,中国是日本学习的榜样。南宋灭亡时,日本“举国茹素”哀悼大宋的灭亡,足见日本的“中华情结”之深。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因“倭主不来朝贡”,造战船7000艘两次远日本,结果均被台风摧毁,也因此日本人将此风称为“神风”。虽然百年后汉人复国成功(建立大明),但在日本人眼里大明已失去中华“正溯地位”。这便是后代史学家所言的:“崖山之后,已无中国”朱元璋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不需要为了几名小卒或几块土地去冒险,人很多死则死矣,大不了多收点税费多给点抚恤,钱财由百姓买单。刘伯温为什么誓死都要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说出道理至今同样适用
在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就开始派使者带着国书去了周边的番邦日本、高丽、安南、占城四国,目的有两个,第一就是告诉他们这几个国家的统治者,现在中国之地是大明当国,元朝已经完蛋了。让他们俯首称臣,将来磕头别磕错了人。第二就是去探查这些四夷有没有可能帮助元朝余孽。使者去了这四个国家后,高丽,安南和占城都还不错,只有小日本出现情况了。当时日本处于南北朝时期,明朝使者以杨载为主使的使团见到的是南朝的怀良亲王。此人是后醍醐天皇的皇子,性格残暴,作战勇猛,反过来说就是个大老粗。刘伯温为什么誓死都要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说出道理至今同样适用
众所周知,日本与中国相距不远,当时古代的中国算是比较强盛的,因此日本与中国的往来也不少,其关系也算是其乐融融吧。但是到了元代忽必烈时期,日本与中国的关系便变的微不可言了,当年元朝统治者们的眼光不满足当下,为了扩大其领土,他们便将目光投到了日本,但是让人意外的是,元朝的大军几次东征日本,却没有一次真正的胜利过,如此一来,日军的士气日渐增长,极大的助长了东瀛统治者们的欲望和野心。
朱元璋对于日本人十分蔑视,加之当时南北朝时期日本浪人都跑到中原王朝这当倭寇,让朱元璋十分不高兴。因此老朱的国书写的十分不客气,大意就是,你们日本要么认我大明当宗主国,要么就整军备战等着挨揍。要是不知悔改,非要当倭寇,就等着我们杀过去吧!这段话说的非常不客气,怀良亲王本就是粗人,一怒之下把杨载给揍了,还杀了其他使者。朱元璋得知这件事情后愤怒值爆棚,此时刘伯温出场,他说经过元初的屠杀和元末的战乱,中国急需休养生息。说是日本情有可原,因为他们以为这是蒙古人派过去的使臣,因为当年忽必烈出兵过日本,于是日本人怀恨在心,毕竟彼时日本人对于华夏正统还是心存敬畏的。朱元璋虽然生气,但是一代雄主,他并不蠢,明白现在不是伐日本的好时机,便忍了下来。
朱元璋听到消息之后,勃然大怒。朱元璋决定讨伐日本,然而却受到刘伯温极力阻拦。刘伯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晓兵书。他极力阻拦,定有他的道理。元朝的时候就想讨伐过日本,然而每当日本快要战败的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发生,每当日本快要战败,总会有台风吹起。导致元朝全军覆没。然而另一方面就是明朝刚刚建国。国内需要迅速恢复生机,不易再起战乱。国内的百姓也想要安居乐业,如果贸然头发会失去一定得民心。朱元璋出身于农民,深知老百姓的疾苦。于是便听从了刘伯温的意见。
究竟是怎样的一番话呢?刘伯温也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政治家,他觉得呢,日寇侵犯国土多年,但是位置得天独厚,四面环海,对于明朝来说不好进攻,失败的风险很大。而且征服一个国家,光是用武力占领土地是不够的,日民民风不通教化,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抗。所以刘伯温的建议自然是不提倡发起战争,因为凭借这个弹丸之国,就算有朝一日壮大起来,也无法灭掉大明,不仅仅因为他们资源相对匮乏,而且还有即使他们现在不断对明朝海疆进行侵扰,总有一天,我朝海上军事作战能力也能威力无边,一举将其击溃。听了这一番道理,那朱元璋也是扼制了自己的愤怒,也是终生未出兵日本,将倭寇置之不理。并告诫子孙后代不得讨伐日本。朱元璋将日本列为十五不征之国之列的遗诏中,劝子孙万不能“倚国强,而贪一时之功,无故兴兵,杀伤人命”。
2024-11-29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