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有什么典故来历?
弱冠:二十曰弱,冠。——《礼记·曲礼》
而立:三十而立。——《论语·为政》
不惑:孔子自称四十不惑,后人因称四十岁为「不惑」。
知天命:“五十知天命,吾其达此生。”———《岳州夜坐》
花甲: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计有功《唐诗纪事》
古稀:杜甫.曲江二首之一:「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汉.曹操.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期颐: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而立
拼音[ér lì]
释义: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
出处:语出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例句:
1.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2.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3.高台之上,一袭锦服的少年翩然而立,面如玉,发如墨,风姿潇洒。
4.惟刘朝芒移身门旁,倒背手叉腿而立,俨然把门将军。
5.夫谋事不并仁义者后必败,殖不固本而立高基者后必崩。
6.云如月青衣飘飘,面如冠玉,飒爽而立。
7.墉基不可仓卒而成,威名不可一朝而立。
8.是啊,真是时不再来,说话间我已经年过而立了。
9.“至圣至神,中乾坤而立极;乃文乃武,同日月以长明。
10.这几个歹徒在作案现场被捉获时,个个吓得面墙而立。
11.“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12.活低沉,或阴狠,壮士断腕,杀伐果决,宁可傲然而立气绝。
13.中华百家姓谱一书,起讫三皇五帝追根溯源而立谱书志。
14.突听有人开门,他一惊,收起剑势,抬头看见了倚门而立的莺宿。
15.精致餐厅沿街而立,带来琳琅满目的国际美食!
16.从东门沿石梯小道拾级而上,“紫气东来”四个大字迎面而立。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花甲之年:指60岁。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期颐之年:指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