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科学的流言该怎么办?
左脑负责语言右脑负责图像?“量子隐身衣”已经问世?西瓜400天不腐烂是因为喷了防腐剂?1月6日,2017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榜”评选出炉,入选的“科学”流言都曾在网络上流传一时,且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1月7日《北京青年报》)
“科学流言榜”由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和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于2014年发起。2017年的流言榜是在百度搜索数据量的基础上,由专家评委根据其传播广度和危害性投票选出的,包括:“紫菜粉丝大米都是塑料做的”“西瓜400天不腐烂是因为喷了防腐剂”“一滴血就能测癌”“狂犬病疫苗无效”“受冻会导致关节炎”“坐月子决不能吹风”“左脑负责语言右脑负责图像”“月球背面有外星人”“需穿防引力波辐射服”“浙大已研制出量子隐身衣”。
“科学”流言往往是披着科学外衣的伪科学。内容中常有很多专业用语,有专家出场,尤其是一些国外专家出场,也包括引用一些国外科学期刊内容,看似引经据典,其实却是移花接木、子虚乌有。或者是将科学上尚无定论的多种意见中的一种拿出来,作为绝对正确的一方面进行传播。对于一般的谣言,公众是很容易识破的,但由于“科学”流言披着科学的“伪外衣”,讲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因此,对于公众来说,就具有很大的迷惑性,也具有更大的危害性。
假借科学之名传播,这正是“科学流言”得以生存和传播的基础。伪科学性,这是“科学流言”得以快速传播披借的有力隐身衣。正因为如此,“科学”流言需要用科学来破,只有通过科学撕毁“科学”流言的科学“伪外衣”,才能彻底根绝“科学”流言的传播。
破解“科学”流言,首先需要公众自身科学意识的觉醒,不断提高“防忽悠指数”。中国科协2010年11月25日对外发布第8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称,“十一五”期间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升,2010年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地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值得欣喜的是,最新的2015年调查结果这个比例已经达到了6.2%。以上数据说明,中国公民科学素养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总体还是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的。微信朋友圈里,之所以会出现大量的“科学”流言,为什么有人会听风就是雨,为什么一些不靠谱的所谓“科学”流言会大量地被一键转发,跟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整体不高是有很大联系的。
破解“科学”流言,需要加强科普教育,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科学知识的普及是杜绝科学流言发展的根本途径。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普教育。2002年我国颁布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2006年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近年来,我国积极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改善科普教育基础条件,推进科普信息化,科普教育工作有很大进步。但仍存在科普教育水平不高、国民科学素质差距较大、科普教育重视不够、科普教育供给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因此,加强对全民的科学普及教育在现当下显得尤其的重要。我们需要通过采取生动有趣的、多样化的手段加强科学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提升全体国民的科学素养。同时要呼唤涌现更多像高士其、叶永烈那样的优秀科普作家,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对公众进行深入浅出的科学普及教育。
破解“科学”流言,要发挥科研机构、专门机构和科学家的重要作用。比如,这次全国范围内广泛爆发的流感事件,多地的卫计委通过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官方微博进行及时的澄清和引导,就起了很大的作用。当“科学”流言流行起来的时候,与之相关的部门和机构及时出声,无疑是遏制流言泛滥的利器。一位从事科学传播多年的编辑发出曾经感慨说:“在公共事件中,美国的科学家总是乐于站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国内却往往在关键时刻没有人站出来讲话。”在目前,我国的权威科学机构还很少对谣言发声——即使发声,也往往慢了几拍,发声之后的价值大打折扣。这也是“科学”流言猖獗传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科学”流言披着科学的“伪外衣”,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因此只有通过科学这个利器才能最终揭穿“科学”流言的庐山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