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的你如何实现从0到1?
说实在的到了职场再去完成0到1真的是晚了,毕竟想要0的公司紧紧是很少的一部分。
大多数的公司都想要一个零点几,0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精力和时间去培养,去磨合,之后才能进入到工作岗位。
所以说完成0的突破要从进入职场前开始。
大学学习确实是重要的,那个经历也很重要。
但我觉着最重要的是,你要在大学完成心态的转变,从一个学生到一个预备役的社会人做转变。
大学的时间去摸索以后工作的时候从事什么行业,需要具备哪些技能,需要做哪些准备。
需要通过哪些渠道可以去积累,可以在踏入社会大潮的时候领先别人一步。
还好我当时领悟到了这一点。
大学期间,了解了很多行业和职位到底是做什么的,明白每个职业的发展方向,并且对自己做了一个初步的评定,我是否适合这个职业。
大学期间,参加了一个学校的工作室,做论坛管理员,内容、用户的运营、地推等等都有了学习和实践的机会,这让我现在的运营之路,有了基石。
大学期间,结识了一些有想法有内容的学长学姐,和他们交流,提前了解了,工作的样子,社会的样子。
这些都是让我进入职场这个战场的时候多了很多装备。
职场0的突破一定要从大学就开始,谨记谨记!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书名是《从0到1——开启商业和未来的秘密》。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314e251f95cad1c8fc4c9aee743e6709c83d5107?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书的作者是硅谷创投教父、PayPal创始人彼得.蒂尔。而这本书被称为:斯坦福大学改变未来的一堂课,是为世界创造价值的商业哲学。
这本书被很多国内外的大牛们郑重推荐,我在认认真真读完两遍,而且是边读边画边做笔记的读了两遍之后,也觉得这本书确实太牛逼了,是我2018年读到最好的一本书,虽然今年我也只读了2本书。
之所以觉得这本书太牛逼了,是因为我觉得作者所提出来的观点不仅仅适用于互联网初创公司,而是同样适用于在职场中打拼的每一个人。
在我看来,每一个在职场中打拼的人,其实都在经营一家初创公司,这个“公司”就是你自己。
公司的目标是赚钱,而你运营自己的目标是让自己值钱,或者换句话说,叫更有价值。
下面,就让我带着你将《从0到1》的理论与我们的职场打拼相结合,来探讨今天的标题中提出的问题。
1.什么样的人才能在职场中处于垄断地位?
彼得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美国航空公司每年都要接待数百万乘客,创造数千亿美元的价值。但在2012年,飞机票价平均178美元,每次飞行航空公司却只能从每位乘客身上赚到37美分。注意,是美分,而不是美元。
于此同时,谷歌公司在2012年只创造了500亿美元的价值,却从中获利21%——利润率是那一年航空业的100多倍。
换个比法,谷歌在2012年的利润是美国所有航空公司市值之和的3倍多。
为什么呢?
因为航空公司之间的竞争太惨烈,处于一个“完全竞争”的状态,利润被压缩到了极致,而谷歌则在搜索领域处于“垄断”地位,他没有对手可言。
所以彼得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你想创造并获得持久的价值,不要只是跟风建立一个没有特色的企业。
对于职场中的人来说,这个道理同样可以适用。我们假设在一家公司或者一个单位。
你所掌握的技能,跟你的同事差不多。你会的,他也会,他会的,你也能搞得定。那你怎么才能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胜出呢?
在大家在同一个技能领域杀得你死我活,不分上下的时候,如果你能有一项你的同事们都不能掌握的技能,或者说就算他们掌握了,但是跟你的水平段位之间的距离足够大,根本不足以撼动你在该领域第一人的地位。
那么,你就在这场竞争中处于一个极为有利的,甚至可以说是胜负已定的“垄断”地位了。
2.如何去看待竞争意识?
我们总在强调竞争,强调要在跟职场对手中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并最终赢得竞争。
这是我们的固有思维,我们从小到大,从学校读书一直到工作单位都是这么学的。我们的老师,我们的老板都一直在跟我们说:你要比你的对手更优秀,你要跟他们竞争,只有打败他们,你才能赢。
但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要竞争,或者说竞争真的是一定的吗?
先来看看彼得怎么看。他认为:竞争是一种观念,这种观念扭曲了我们的思想,我们宣扬竞争,内化竞争的必要性,颁布竞争的纪律,结果却是:尽管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实际获得的却越来越少,我们把自己困在了竞争之中。
彼得总结了竞争的几个坏处:竞争使我们过分重视过去的机会,一味重复过去的模式;竞争使人出现幻觉,徒劳去抓一些并不存在的“机会”;而且竞争会让人分心。
我们把这个观点拿到职场中去看看。我们在过去是不是因为过分强调竞争,强调在竞争中胜出,而迷失了自己,忘记了本来的目的呢?
好像的确如此。就像法检两家,因为司法改革推出了员额制,而员额的比例很少,于是我们展开激烈的竞争,能否“入额”成了我们衡量自己是否成功,是否具有美好前途的判断标准。
但能否入额,或者说其他一些虚名浮利的竞争,是职场中的我们真正应该去追求的吗?
显然不是。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提升自己的价值,而这种价值所依赖的是我们在某一领域内的技能、经验,是看我们是否是这个领域内的精英。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一个在刑法领域内具有很高知名度和很大影响力的人,和一个入了额却没有多少办案能力的员额法官,在人力资源市场上,谁的价值更大呢?
所以,在很多时候,你所看重的竞争以及竞争中的胜利,其实并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只是我们习惯了竞争而已。
3.如何看待眼前利益和未来的利益?
彼得说:规避竞争会帮助你打造垄断企业,但只是有经受住未来考验的企业才是成功的企业。
为了说明这一点,他拿纽约时报和推特做了比较,一个传统媒体的龙头,一个是新媒体的翘楚。
2013年推特刚一上市,它的市值就超过40亿美元,是纽约时报市值的12倍还要多。在有意思的是,就在前一年,也就是2012年,纽约时报赚了1.33亿美元,而推特是亏损的。
为什么亏损的推特的市值会超过还在赚大钱的纽约时报的市值12倍呢?是美国人傻吗?
当然不是。因为一个企业今天的价值是它以后创造利润的总和。虽然推特现在在亏钱,但它显然是代表了未来,它在未来几十年里一定会赚越来越多的钱,而作为传统媒体的纽约时报的盈利能力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可能会持续的减弱,这就是答案。
当然,公司可以有估值,可以拿未来的希望换作今天的估价。作为职场中的人,很显然不能这样。
但是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呢?只要你是持续进步的、你的核心技能在是跟得上时代的,你未来的价值就会不断的上升。
而眼前的短期增长,或者说眼前的一些利益,如果你把它看成重中之重,你可能就会错过最重要的问题。
所以,你的目光真的要放长远,站在十年后的位置去看待今天的得失,你会想通很多问题。
4.如何去打造自己的“垄断”地位?
彼得在书中写道:每个垄断企业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他们通常会综合以下几个特点: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以及品牌优势。
关于建立垄断企业的方法,彼得总结了四点:占领小市场、扩大规模、破坏性创新和后来者居上。
具体的内容还是去看书,我就不摘抄那么多了。我重点说说对于职场的人如何来打造自己的“垄断”地位。
我们套用和改造彼得的公司和方法,可以得出这样的答案:
作为一个可以在一个领域内处于垄断地位的职场人士来说,他应该有以下几个特点:
自己特别擅长,是别人不会的,或者说你的水平超越他人数倍的某项能力;有一个可以迅速扩大你的影响力的平台;你能够持续的展示你的这项能力,并且打造出属于你的个人品牌。
方法则是:
从一个细小的领域入手,这个领域很可能是别人之前没有关注到的,然后占领这个细小领域,接下来迅速的扩大自己的规模,然后对这个领域内过去的方法、模式进行破坏性创新,最后实现后来者居上。
好像这么说有些太生硬,我还是拿我自己来举例子。
作为一个师范院校的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刚进检察院之初,学历、法学理论功底、英语能力等等这些要素,我都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因为同一批考进单位的人中间,我是唯一的一名本科生,其他的都是硕士研究生。
但被分配到侦查监督处的我经过观察后发现,我们市院从来都没有人在全省的十佳侦查监督比赛中拿过十佳,我仔细研究了比赛的内容,发现有规律性可言,也就是说能取得好成绩完全是可以靠提前准备来实现的。
你看,竞赛是一个细小的领域,而这个领域在我来之前没有什么成绩可言,如果我进入了之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到好的成绩,就可以迅速的提升自己的业绩,并实现后来者居上。
后面的故事我说过了,通过三年的努力,我拿到了安徽省十佳侦查监督检察官比赛的第一,也正是因为拿到了这个第一,才有后来的被选调到苏州,才有后来的公号等等一系列的故事。
说到公号。2015年入场的我,其实已经不算一个先行者。在我之前,就算是法律圈也有很多的公号。
做平台,我肯定做不过法律读库、法律读品;做域外法律制度的介绍、翻译,你打死我我也干不过何帆的法影斑斓。
我最后选择的也是一个当时没有人选择的领域:吐槽司改。
当然,说到吐槽,一点都不高大上,但正是因为选择了这样一个细小的、没有人去做的领域,我才积累了最初的粉丝和人气,才在多如牛毛的公众号中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
时至今日,我依然不会去跟那些已经成功的大号去拼业务、拼高端,我只要做好我自己这个细分领域的事情就可以了,就像何帆老师说的:你是法律圈最好的鸡汤手。
5.其他
因为篇幅的问题,我不能继续详细的去讲述了,只好概括的去说:
成功不是一张彩票,我们不能靠运气活着,所以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职业前景进行长期的规划。
你要相信未来是明确的,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努力的去打造未来,否则你脑海中的未来就会是一团浆糊,你会萌生放弃掌控它的念头。
无论是商场还是职场,都存在着马太效应和幂次法则或者说二八定律。
所以,你不可能把你自己变成全能战士,妄图在所有领域都成为专家大拿。你最好的选择是选择一个你最喜欢最有兴趣的领域,找到可以成就你的垄断地位的那件事情。
当然,《从0到1》这本书还讲了很多很多,值得你买来认真的去读,去思考。
在全书的最后一段,彼得用下面的文字来作为结束语:
我们当下的任务是找到创新的独特方式,使得未来不仅仅与众不同,而且更加美好,即从0到1。最重要的第一步是独立思考。只有重新认识世界,如同古人第一眼看到这个世界一样新奇,我们才能重构世界,守护未来。
所以,我今天的最后一句是:
这依然不是广告,而只是我的所思所想。未来,我要做法律圈的王胖,哦不,是CU胖。
预告:未来会接着写关于平台,关于选择、以及如何在没有师父交的情况下成长等等诸多职场成长的文章,敬请期待。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b151f8198618367a7538191425738bd4b21ce542?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