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1890年代,不少人开始主张以暴力革命彻底推翻由满人成立的皇朝及帝制,建立类似法国及美国的共和政体。最早主张革命的人多数集中在海外,以留学生、华侨青年为多。最早期的革命团体亦是在海外成立,当中由杨衢云为骨干的辅仁文社在1890年左右即成立于香港。而孙中山亦于1894年11月24日在檀香山首次组织兴中会,为革命筹措经费。二者后来在1895年1月在香港合并,继续称之为兴中会,并且于同年10月26日首次在广州发动武装暴动起义,但并未取得成功。孙、杨二人亦因此而被通缉,并被香港当局禁止入境。孙中山于次年在伦敦为清廷所绑架,事件成为国际新闻,孙亦因而闻名国际。杨衢云则在1901年被清吏在香港刺杀。
1900年,中国北部爆发义和团事件。清朝皇室在事件中的拙劣举措使其威信大幅下降。1901年的辛丑条约签订后,国内的知识分子更感受到中国正面对前所未有的危机。自甲午战争起,中国派往海外留学的学生大量增加,当中以日本为数最多,1904年时一度达到二万多人,不少为官费留学。革命的思想在留学生中广为散播,主张革命的学生成立各种团体,发行刊物鼓吹民主革命。当中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在日本非常活跃。后来不少留学生归国,成为国内革命组织的骨干。
1903年日俄在中国东北开战,满清政府划出部分国土让两国交战而自称保持中立;皇室内更有人称满清的国土,“宁赠友邦,不予家奴”,令革命救亡的呼声更高。各种革命团体亦于此时纷纷在国内出现。最主要有黄兴领导的华兴会(1904年在长沙成立,成员有黄兴、刘揆一、宋教仁等,以湖南青年为主),以及陶成章、蔡元培领导的光复会(1904年10月在上海成立,为会长,成员包括秋瑾、章炳麟等,以江浙青年为主);此外有更多各式各样的革命小团体,如江苏的励志学会、强国会,四川的公强会,福建的益闻会、汉族独立会,江西的易知社,安徽的岳王会,广州的群智社等等。这些革命团体不一定互相隶属,而且多数带有地方色彩。但大致上他们都有相同的目标:谋求推翻满清、恢复汉人原来的江山;建立类似美国的共和制国家。当中推翻满清的诉求着重满汉之分;而要求恢复的江山亦只限以汉人为主的十八省,东北三省、新疆、西藏及内外蒙都被排除。排满的态度正与中国各地方地下帮会“反清”传统相通。故此不少革命组织都有借助秘密会党的势力进行革命。例如华兴会与哥老会,光复会与青帮,兴中会与三合会皆有密切关系;而孙中山亦为洪门致公堂的会员。
孙中山在1905年夏,在日本成功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在8月20日于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在《民报》(原名《二十世纪之支那》,为华兴会机关刊物,同盟会成立后易名民报)上阐述了这一观点。同盟会积极宣传他们的思想,大力推动群众的觉醒。《民报》在章炳麟、陶成章等主编下,由胡汉民、汪精卫等执笔,与主张保皇、由康有为、梁启超执笔的《新民丛报》展开激烈论战,成为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同盟会虽在1907年曾一度出再次分裂(孙中山因未经众议收受日本政府资助,自光复会退出。孙中山与汪精卫、胡汉民等于南洋另组总部;黄兴则继续支持孙中山),但是在革命中仍起极为重要的作用。
1906年2月,日知会召开成立大会,由刘静庵主持,到会的还有孙武、张难先、何季达、冯牧民等百余人。日知会的前身是基督教武昌美国圣公会下设的一个阅报室,日知会,注重在学生、新军和会党中灌输新知识和革命思想。后来日知会成为同盟会湖北分会的机关。
1906年起,陈去病等人在江南先后组织成立黄社、神交社、匡社等文学团体,1909年又组织成立南社,通过文学创作传播新思想。
1907年七月,在东京的部分同盟会会员主张在长江流域发动革命。刘揆一、焦达峰、张伯祥、孙武等人在东京成立共进会。共进会性质及纲领与同盟会几乎相同,但不直接隶属同盟会。共进会是武昌起义的领导组织之一。
1911年1月30日,振武学社改名为文学社,推举蒋翊武为社长,詹大悲为文书部长,刘复基为评议部长。文学社为新军内青年军人组织,旨在通过渗透到新军中,掌握武装。文学社是领导武昌起义的另一个领导组织。
1900年,中国北部爆发义和团事件。清朝皇室在事件中的拙劣举措使其威信大幅下降。1901年的辛丑条约签订后,国内的知识分子更感受到中国正面对前所未有的危机。自甲午战争起,中国派往海外留学的学生大量增加,当中以日本为数最多,1904年时一度达到二万多人,不少为官费留学。革命的思想在留学生中广为散播,主张革命的学生成立各种团体,发行刊物鼓吹民主革命。当中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在日本非常活跃。后来不少留学生归国,成为国内革命组织的骨干。
1903年日俄在中国东北开战,满清政府划出部分国土让两国交战而自称保持中立;皇室内更有人称满清的国土,“宁赠友邦,不予家奴”,令革命救亡的呼声更高。各种革命团体亦于此时纷纷在国内出现。最主要有黄兴领导的华兴会(1904年在长沙成立,成员有黄兴、刘揆一、宋教仁等,以湖南青年为主),以及陶成章、蔡元培领导的光复会(1904年10月在上海成立,为会长,成员包括秋瑾、章炳麟等,以江浙青年为主);此外有更多各式各样的革命小团体,如江苏的励志学会、强国会,四川的公强会,福建的益闻会、汉族独立会,江西的易知社,安徽的岳王会,广州的群智社等等。这些革命团体不一定互相隶属,而且多数带有地方色彩。但大致上他们都有相同的目标:谋求推翻满清、恢复汉人原来的江山;建立类似美国的共和制国家。当中推翻满清的诉求着重满汉之分;而要求恢复的江山亦只限以汉人为主的十八省,东北三省、新疆、西藏及内外蒙都被排除。排满的态度正与中国各地方地下帮会“反清”传统相通。故此不少革命组织都有借助秘密会党的势力进行革命。例如华兴会与哥老会,光复会与青帮,兴中会与三合会皆有密切关系;而孙中山亦为洪门致公堂的会员。
孙中山在1905年夏,在日本成功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在8月20日于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在《民报》(原名《二十世纪之支那》,为华兴会机关刊物,同盟会成立后易名民报)上阐述了这一观点。同盟会积极宣传他们的思想,大力推动群众的觉醒。《民报》在章炳麟、陶成章等主编下,由胡汉民、汪精卫等执笔,与主张保皇、由康有为、梁启超执笔的《新民丛报》展开激烈论战,成为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同盟会虽在1907年曾一度出再次分裂(孙中山因未经众议收受日本政府资助,自光复会退出。孙中山与汪精卫、胡汉民等于南洋另组总部;黄兴则继续支持孙中山),但是在革命中仍起极为重要的作用。
1906年2月,日知会召开成立大会,由刘静庵主持,到会的还有孙武、张难先、何季达、冯牧民等百余人。日知会的前身是基督教武昌美国圣公会下设的一个阅报室,日知会,注重在学生、新军和会党中灌输新知识和革命思想。后来日知会成为同盟会湖北分会的机关。
1906年起,陈去病等人在江南先后组织成立黄社、神交社、匡社等文学团体,1909年又组织成立南社,通过文学创作传播新思想。
1907年七月,在东京的部分同盟会会员主张在长江流域发动革命。刘揆一、焦达峰、张伯祥、孙武等人在东京成立共进会。共进会性质及纲领与同盟会几乎相同,但不直接隶属同盟会。共进会是武昌起义的领导组织之一。
1911年1月30日,振武学社改名为文学社,推举蒋翊武为社长,詹大悲为文书部长,刘复基为评议部长。文学社为新军内青年军人组织,旨在通过渗透到新军中,掌握武装。文学社是领导武昌起义的另一个领导组织。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28947.htm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