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说的无欲无求到底是什么意思
满足于当前的现状,没有任何的欲望和要求 。无欲,不对任何事、物抱很大的希望,甚至不抱希望,走到哪儿算到哪儿,不被环境所左右。得而不喜,失亦不忧。无求,不追求名与利,放下欲望。
出自:老子《道德经》
原文:无为则无心,无心则无欲,无欲则无求。
意思是:不折腾,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如此,人就没有私心,没有私心,就产生不了私欲,没有私欲就没有需求。
扩展资料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
是一种随心所欲的,觉醒的、自在的状态。在现实当中,“无欲无求”指的是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毫无生气、毫无所求像个枯木一样的存在状态。但佛学所追求的恰恰相反,也就是说佛学的本身是非常鲜活的、超觉灵动的,在《金刚经》中即有阐述,即“无我、利他、专一、守信”。
佛教所强调的不执、不住,并不是什么都不做,更不是逃避,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去面对,只有做到与实相不相违背,才是真正的“无欲无求”。佛教之中所说的无欲,强调的是不为感官欲望所驱使或快感,而是“践行佛法、不受后有”的欲求、修菩萨果的人可以有“渡尽众生,但却不执着一切结果和回报现象”的欲求。
扩展资料
说一切世间事物为认知的客体,实相者即是非相;主张离一切诸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以爱住其心,以无爱住其心,以般若智慧契证空性,破除一切名相,从而达到不执着于任何一物而体认诸法实相空性的境地。
常人和外道都以此为常为我;般若无住行皆所对治,这是《金刚经》处处离想的意义。想统述为人法各四共八种:人四是我、有情、受者、补特伽罗,由暂时我至於相续补特伽罗;法四是即、非、有、无。唯识家以不住此想为所谓的空义,所以《金刚经》不谈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金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