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2
孩童时代是我们这一生中最缺乏爱和安全感的时候,这个时候的人没有一点儿自保能力,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还很浅薄。所以孩子的成长总是需要有家长的保驾护航才能顺利进行。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使得孩子缺爱,那么这个孩子很有可能会变得敏感,这种敏感是由缺乏爱和缺乏安全感引起的,导致的后果由很多,比如:交际能力变弱,总是担惊受怕,内心压抑......
这样的孩子很难适应社会生活,小的时候没有体会到被爱的感觉,长大了又怎么懂得如何去爱别人?如果能遇到善良耐心的人开导他,有可能可以扭转这一局面,如果只是任其发展,其长大后很可能发展为心理畸形,行为上与众不同并具有攻击性。
也许他不愿意攻击别人,但内心极度匮乏的安全感却促使他这么做。
关于如何对待缺爱的孩子这一问题,我由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平时多和孩子进行友善的沟通,让他感受到别人的关爱。
第二,鼓励他多和同龄孩子一同游戏,让他意识到自己和其他人是一样的,没有什么不同,在与其他孩子的交往中完成自我发展。
第三,对孩子多一些关注,即使纠正缺爱的孩子做出的不恰当反应。
孩子缺爱,缺乏安全感,他们在内心深处极度渴望安慰,在外现上却表现为拒绝和外人交流并掩饰自己的需求。所以对待缺爱的孩子一定不能操之过急,要用耐心让他知道有人关爱他,他和其他孩子并没有什么不同。
作为一个老师,我也因为这个问题伤透脑筋…
曾经我一直简单地认为,给他们爱就好啦……可是我遇到过想去给一个孩子爱,却被他拒绝或者抗拒的窘境…
就是,无论我怎么试图接近那孩子,到最后都只是徒劳,不论是从生活中还是心中…
后来慢慢地发现老祖宗诚不欺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得没错…
如何对待一个缺爱的孩子,除了要给他关爱和关注,还要让他学会“自我肯定”!
我常对孩子们说的一句话就是“你真棒”!“棒极了”!不是捧杀他们。
可能跟地域有关吧!柬埔寨的孩子们大多很害羞内敛,又加上家中孩子多,很多孩子没办法得到父母过多的关注和关爱,更何况,还有许多孩子还没有机会得到关爱就已经失去了自己的至亲(因为这里的医疗条件真的太落后了,如果生了略严重的疾病,农村普通家庭只能等待死神的宣判…虽然这很残酷,但的确如此)所以,他们应该是缺爱的…我总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夸奖与肯定他们的机会!
到后来,每次有小小的进步,他们从一开始的不屑或者不知所措,变为跟我一起对自己说“你真棒!”“很好”、“非常好”!
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从内向漠然,到与他人打成一片,甚至关心帮助他人,(比如农忙时期组团互相帮忙收割)。以及害羞内向变为立即展示自己的特长,这期间真是经历了许多!
我不敢说这些变化这是我的功劳,我认为我只是和他们一起找到自己心中关于“爱”的按钮,和他们一起按下这个按钮!
因为我也一直自认为在爱人的能力方面是缺乏的,和我的孩子们,一起,我被他们治愈,同时,我们互相治愈着!
首先做到嘘寒问暖,让他感觉到有人是真切的在关心他,这样才能放松与人相处时的防备心理,逐渐的去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其次是在他遭遇挫折和出问题的时候予以普通价值观的辅导,保障不出现较大的心理问题。
不建议他缺什么物质需求就提供什么,这样形成的依赖只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并不能透彻心绯。
只要能保证基本生存状态,不要附加物质关怀。更多的要处于对生活的关怀和思想的关怀。比如他的生活习惯和逻辑思维入手。
有些人性格孤僻多于成长时期一个人独处有关(顺带独生子女,特别是不在大院和农村生活的人,成长环境相对封闭,特别容易产生自闭的性格,拒绝与人接触)。适当鼓励他出去走走,结交一些正常向的玩伴,就是那些可以玩耍但没有工作和利益往来的人。
对于喜欢熬夜生活习惯倒置生物钟紊乱的,可以在他很疲惫的时候约他进行一下轻体力娱乐活动。在他体力不支的时候暗示他只有正常作息才能有更好的体力去玩耍或者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慢慢的矫正。毕竟规劝和训诫是很多人不愿接受会物极必反的。
对于个人的逻辑思维习惯,这个比较麻烦。因为要取得信任打成一片以后,一个人才会逐步的跟你吐露心声,他遇到事情怎么想的,怎么处理的,这在熟悉和建立信任之前是很难做到的。
所以关怀还是主要的途径。达到信任程度以后才能从一个人对于生活经验的分享中施加引导。跟他就事论事的举一些旁人处事的例子,促使他去思考自己与他人的差别,慢慢学习。
一个人的心理问题解决了,自然生理和物质需求就不是那么急切的影响着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