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加成矿研究概述
2020-01-18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在矿床学研究的萌芽和初期阶段,长期存在同生成因(同生论)与后生成因(后生论)两种观点的争论。直到20世纪中叶,由于工业化发展,大量矿床被开发,新发现的矿化现象层出不穷,遂开始有新的论点提出。Lovering(1963)提出,某些Mansfeld含铜页岩型铜矿中,黄铁矿是同生沉积,而铜则是后期加入的。他称此类矿床为二重成因矿床或叠生矿床(Diplogenetic Deposits)。
涂光炽曾系统研究过层控矿床包括叠加矿床,他在1975年发表的《叠加与再造——被忽视了的成矿作用》一文中提出,叠加成矿作用是在原来早期已有矿床的基础上,后来又有新的成矿物质加入(涂光炽,1975)。他以白云鄂博矿床为例,认为它是晚古生代气成热液叠加中元古代沉积变质作用的结果,至少有两期成矿作用,矿质是多来源,矿床为多成因。他是“多成因矿床”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徐克勤等(1978)在《我国东南部几个断裂拗陷带中沉积(或火山沉积)热液叠加类铁铜矿床成因的探讨》一文中提出,对长江中下游、钱塘江-信江、乐平-萍乡等断裂拗陷带中铁铜矿床成因,如用单一的后生论或同生论,均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沉积(火山沉积)成矿以后又受到后期热液叠加改造作用,则具有普遍性。所谓“后期”系指不同地质时代的“后期”。
陈国达(1979)提出“多因复成矿床”概念,即:经历两个或多个大地构造成矿阶段的区域,后阶段的岩浆、变质或其他成矿作用,带来新的成矿物质,或者形成新的矿床,叠加在早阶段的、被作为基础的矿床之上,从而构成多因复成矿床。这类矿床在地洼区最为常见。
叠加成矿作用的提出改变了将同生与后生截然分开的观点,肯定了成矿作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是矿床学的一个突破性进展,对指导找矿勘探工作有重要意义。
翟裕生自1979年起,重视研究叠加成矿作用,经过对典型矿床解剖和综合研究,概括提出以下几点(翟裕生,1979;翟裕生等,2008):①叠加成矿作用(Superimposed Mineralization)指不同地质时期的成矿作用在空间上互相叠加。例如,铜陵区华力西期热水沉积黄铁矿层,又受到燕山期岩浆热液成矿的叠加。它区别于一期成矿作用中多个阶段(例如:氧化物阶段、硫化物阶段、碳酸盐阶段等)矿物组合叠置在一起形成的“套叠”作用(Telescoping)。②叠加矿床属多成因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复杂,成矿作用经历多个时期。成矿时间间距大(可达一个纪或一个代)。③叠加成矿主要发生在地质构造复杂区域,经历了复杂的地质过程。④提出叠加成矿的机理和控制因素。⑤提出叠加成矿的组合类型。此外,还将矿床叠加作用研究扩展到区域成矿系统间的叠加作用研究。
近年来侯增谦和蒙义峰等(蒙义峰等,2004;李红阳等,2008)、蒋少涌等(2008)、彭润民等(Peng R M,et al.,2007)分别研究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和狼山成矿带的叠加成矿作用,都有新的发现。通过这些工作,进一步认识到叠加成矿的常见性和重要性。
成矿系统的叠加指在一定的成矿区带中,晚期的成矿系统在空间上重叠于早期成矿系统之上,并对早期成矿系统加以继承和改造。叠加成矿常造成复杂的矿床物质组成和结构,也是形成大矿、富矿的重要因素。成矿系统叠加一般发生在构造多旋回地区,常出现在古陆边缘构造带或陆内活化带。中国地处三大板块的结合部位,壳-幔作用频繁,多旋回的构造、沉积、岩浆活动发育,具备发生早晚不同成矿系统叠加的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