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为什么评不上中科院院士
袁隆平:两院评选存在门户之争,确有不正之风。
在谈到当年未能当选中科院院士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时,他虽然强调自己并不追求当中国或美国的院士,但也指出我国两院院士评选中仍存在不合理之处:
”两院里面也不见得就是一干二净的,还是有些不正之风,有门户之争的。和地方上的学者相比,中央单位的学者票数就多点,占优势。在同等水平下,绝对是中央单位的学者当选,这就有点不太合理。我还提出了‘种三产四’的丰产工程……在5年内,在全国推广到6000万亩,要产出8000万亩粮食,这等于增加2000万亩耕地,可以多养活3000万人口。”
扩展资料:
袁隆平: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并非为了当院士
袁隆平回忆说:“那次我没当选中科院院士,当时就有人对我说,你没当选比当选引起的震动更大。”他笑着说:“当时我的想法是,没有被选上,说明我的水平不够,因此今后我要努力工作,努力学习。但是我努力工作,努力学习的目标不是为了当院士。当时我就是这样的态度。”
袁隆平还澄清说,自己从来没有申请过要当院士。“我并没有追求当什么院士,美国科学院的院士,我也从来没有申请过,是人家推荐我的,而且是全票当选。”“我是搞研究的,能出新成果,能为粮食安全做贡献,这就是我最大的安慰了。现在国际上给我的奖励是14个,估计在农业方面我是最多的,但我并不以此为骄傲。”
原因就要怪我们国家的迂腐的学历论。
注重实践操作的袁隆平的学历大家都知道不是很高。是中专毕业,在那个时代,中专毕业算是可以的学历,但是到了新时代中专毕业,算是特别低的文凭。
因此在和一些博士,硕士相互竞争的时候没有任何优势,而评选规则中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是暗地里论资排辈则对学历相当看重。
科研成就
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 。
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
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这项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中国已取得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开发成功后开展杂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袁隆平:两院评选存在门户之争,确有不正之风。
在谈到当年未能当选中科院院士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时,他虽然强调自己并不追求当中国或美国的院士,但也指出我国两院院士评选中仍存在不合理之处:
”两院里面也不见得就是一干二净的,还是有些不正之风,有门户之争的。和地方上的学者相比,中央单位的学者票数就多点,占优势。
在同等水平下,绝对是中央单位的学者当选,这就有点不太合理。我还提出了‘种三产四’的丰产工程……在5年内,在全国推广到6000万亩,要产出8000万亩粮食,这等于增加2000万亩耕地,可以多养活3000万人口。”
袁隆平的贡献简述:
袁隆平的贡献——开展水稻杂种优势
1960年,我国发生了全国性的大饥荒。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利用助手发现的天然雄性不育的“野败”作为杂交水稻的不育材料并发表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
七十年代中期,以他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培育成功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现我国杂交水稻的各个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