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哪件事留下深刻印象,从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大家都是同乡,又是饱学之士,自然有很多共同话题,眼下建文帝这个老板就要完蛋了,他们要坐下来商量一下自己的前途,这三个人都是近邻,而他们谈话的地点选在了隔壁邻居吴溥的家里。
在他们说出自己的志向前,我们有必要先提一下,解缙、胡广、王艮、李贯都是建文帝的近侍,也就是说他们都是皇帝身边的人,深受皇帝的信任,他们对时局的态度很能反映当时一部分朝臣的看法。而四人中王艮是比较特殊的,他的特殊之处在于他最有理由对皇帝不满,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的那次科举考试中,他才是真正的状元!
王艮经过会试后,参加了殿试,在殿试中,他的策论考了第一名,本来状元应该是他的。但是建文帝嫌他长得不好看,把第一名的位置给了胡广(貌寝,易以胡靖,即胡广也)。就这样,到手的状元飞了,按说他应该对建文帝有一肚子怨气才对,可这个世界又一次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丑恶和真诚。
建文帝就要倒台了,大家的话题自然不会扯到诗词书画上,老板下台自己该怎么办,何去何从?三个人作出了不同的选择。当然这个选择是在心底作出的。
三人表现如下:
解缙陈说大义,胡广也愤激慷慨,表示与朱棣不共戴天,以身殉国。王艮不说话,只是默默流泪。
谈话结束后的表现:
解缙结束谈话后,连夜收拾包袱,跑到城外投降了朱棣,而且他跑得很快,历史上也留下了相关证据——“缙驰谒”。胡广第二天投降,十分听话——“召至,叩头谢”。看看,多么有效率,召至,召至,一召就至。第三名李贯也不落人后——“贯亦迎附”。
【【而沉默不语的王艮回家后,对自己的妻子说:“我是领国家俸禄的大臣,到了这个地步,只能以身殉国了。”
然后他从容自杀。
国家以貌取人,他却未以势取国。】】
其实这段我一直觉得挺感人的 特别是【国家以貌取人,他却未以势取国】这句话……
王艮虽然出场不多但他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他们说出自己的志向前,我们有必要先提一下,解缙、胡广、王艮、李贯都是建文帝的近侍,也就是说他们都是皇帝身边的人,深受皇帝的信任,他们对时局的态度很能反映当时一部分朝臣的看法。而四人中王艮是比较特殊的,他的特殊之处在于他最有理由对皇帝不满,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的那次科举考试中,他才是真正的状元!
王艮经过会试后,参加了殿试,在殿试中,他的策论考了第一名,本来状元应该是他的。但是建文帝嫌他长得不好看,把第一名的位置给了胡广(貌寝,易以胡靖,即胡广也)。就这样,到手的状元飞了,按说他应该对建文帝有一肚子怨气才对,可这个世界又一次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丑恶和真诚。
建文帝就要倒台了,大家的话题自然不会扯到诗词书画上,老板下台自己该怎么办,何去何从?三个人作出了不同的选择。当然这个选择是在心底作出的。
三人表现如下:
解缙陈说大义,胡广也愤激慷慨,表示与朱棣不共戴天,以身殉国。王艮不说话,只是默默流泪。
谈话结束后的表现:
解缙结束谈话后,连夜收拾包袱,跑到城外投降了朱棣,而且他跑得很快,历史上也留下了相关证据——“缙驰谒”。胡广第二天投降,十分听话——“召至,叩头谢”。看看,多么有效率,召至,召至,一召就至。第三名李贯也不落人后——“贯亦迎附”。
【【而沉默不语的王艮回家后,对自己的妻子说:“我是领国家俸禄的大臣,到了这个地步,只能以身殉国了。”
然后他从容自杀。
国家以貌取人,他却未以势取国。】】
其实这段我一直觉得挺感人的 特别是【国家以貌取人,他却未以势取国】这句话……
王艮虽然出场不多但他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