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辞》的虚词练习!!!跪求!!! 注:要选择题!!! 35
2013-02-24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1、“当”与“当窗理云鬓”中的“当”字义相同的一句(A)
A、木兰当户织
B、当春乃发生。
C、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D、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鸣声…一时齐发。
2、选出下列各句中的“惟”与“惟闻女叹息”中的“惟”字义不相同的一句(C)
A、惟有乳下孙。
B、惟利是图。
C、惟所欲为。
D、惟吾德馨。
3、选出下列各句中的“但”与“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中的“但”字义相同的一句(C)
A、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B、此系私室,但坐不妨。
C、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D、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
A、木兰当户织
B、当春乃发生。
C、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D、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鸣声…一时齐发。
2、选出下列各句中的“惟”与“惟闻女叹息”中的“惟”字义不相同的一句(C)
A、惟有乳下孙。
B、惟利是图。
C、惟所欲为。
D、惟吾德馨。
3、选出下列各句中的“但”与“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中的“但”字义相同的一句(C)
A、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B、此系私室,但坐不妨。
C、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D、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十八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承接,可译为 :就;接着;或者不译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7.表因果关系
8.表目的
(二) 通“尔”,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三)通“如”,好像,如同
其还有一些和其他的词连用的现象。如而已,而后,而况,既而,请随句意理解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和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三) 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四)通“呵”,喝问
(五) 另有搭配“如何”“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三、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2.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二)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翻译
(三) 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也”
四、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
4.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二) 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做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3.还可做连词用,译为“若夫”“至于”“如果”
(三) 其他搭配如“无乃”,译为“恐怕……”
“乃尔”译为“这样”
五、其
(一) 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句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自己)”“你的”“你”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二) 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三) 用作连词
1.表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2.表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五)其他搭配如“何其”译为“多么”
六、且
(一) 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3.让步关系,尚且,还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
(二) 用作副词
1.将,将要
2.暂且,姑且
七、若
(一)动词,像,好像
(二) 用作代词
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则译为“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三) 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3.至,至于
八、所
(一) 名词,处所,地方
(二) 动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
2.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次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
九、为
(一) 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意思,翻译比较灵活
2.以为,认为
3.判断词,是
(二) 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为所”,可译为“被”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4.对,向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十、焉
(一)兼词
1相当于: 于之,于此,于彼
2 相当于:于何。在哪里,从哪里
(二)代词
1 相当于:之
2 哪里
3语气词
*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句中语气词,表停顿,相当于:也
*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十一.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其他搭配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十二、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2.用,任用。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2.通“已”,止。
其他搭配“以为”,认为
“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
十三、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2.依靠,凭借
3.趁着,趁此
4.通过,经由
5.因为,由于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2.原因,缘由,机缘
(三)动词
1.根据
2.沿袭,继续
十四、于
(一)介词
1.在,从,到
2.在……方面,从……中
3.由于
4.向,对,对于
5.被
6.与,跟,同
7.比
其他:见……于(表被动,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于是:连词,表前后因果或承接
十五、与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
2、给,替
3.比,和……比较
(二)连词
1.连词。和,跟,同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2.结交,亲附
3.对付
4.参加,参与
5.赞许,同意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其他搭配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十六、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就”;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2。准则,法则
(四)动词。效法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其他搭配
“则是”只当是
“则则”赞叹的声音
十七、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十八、之
(一)代词
1 第三人称代词,可灵活用于一二人称
2 指示代词,这,此
(二)助词
1 相当于汉语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2 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 宾语前置的标志
4 定语后置的标志
5 句末语气词,无实意
(三)动词,到……去
终于弄完了,这是从我的高考复习资料上摘下来的。高考复习时用的,应该比较全面了。你也可以去买书,书名《学海导航》,海南出版社出版的,由成都石室中学的老师主编,包含高中很多的知识点,很全面
一词多义:
爱:吝啬者。“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梁惠王上》
敬重,爱护。“吴广素爱人,士卒皆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喜欢,喜好“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爱惜,珍重“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
吝啬,舍不得“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安:安逸的坏境“不念居安思危”《谏太宗十思疏》
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兵:兵器,武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
军事”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六国论》
朝: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朝会“相如每朝时,必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来朝见“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朝拜“燕赵韩巍闻之,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除:任命“承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
辞:言语,言辞“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魏公子列传》
文辞,措辞“其文约。其辞微”《屈原贾生列传》
告别,辞别“旦辞爷娘去”《木兰辞》
离开“我去年辞帝京”《琵琶行》
信:
本义是话语真实。
(1)形容词。意为“诚实”“忠诚”“守信”。如:A.信臣精卒。(《过秦论》)B.皆明智而忠信。(《过秦论》)
(2)动词。意为“相信”。如:A.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B.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屈原列传》,这里“信”可进一步引申为“亲近”“宠爱”之意。)附虚词用法:
用作副词。
(1)表随便,可译为“随意”“随便”。如: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
(2)表确凿,可译为“实在”“确实”“的确”等。如:烟波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兴:
本义是共同把一件东西举起来。用作动词:
(1)兴起,发生。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2)发动。如成语“兴师动众”。又如:怀王大怒,大兴师伐秦。(《屈原列传》)
(3)兴办,创办,复兴,振兴。如成语“百废待兴”。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一说“兴”为形容词,意为“兴旺”“兴盛”,在此活用为使动词。)
行:
本义是道路,读háng。
(1)动词。读xíng。
①运行。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②行走。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③行动,执行,奉行。如成语“行之有效”,又如:
A.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B.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行古道:奉行古人求师之道。)
(2)名词
①读xíng,意为“品行”“品德”。如: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B.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②读xíng,一种古诗体,属歌行杂体。如:《琵琶行》
③读háng,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如:(陈涉)蹑足行伍之间。(《过秦论》)
附虚词用法:
副词,读xíng,可译为“将要”“即将”。如成语“行将就木”。又如: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行休:即将完结。)
幸:
本义是幸运。
(1)动词
①宠爱,宠信。如: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特指皇帝到某处,可译为“驾临”“来到”。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③庆幸。如成语“幸灾乐祸”。
附虚词用法:
副词,有两种情况:
(1)表情态,可译为“侥幸”“幸亏”“幸好”。如:
A.……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B.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2)表尊敬,相当于“希望”,有时不必译出。如:
A.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屈原列传》,冀幸:希望。)
B.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不译。)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承接,可译为 :就;接着;或者不译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7.表因果关系
8.表目的
(二) 通“尔”,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三)通“如”,好像,如同
其还有一些和其他的词连用的现象。如而已,而后,而况,既而,请随句意理解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和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三) 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四)通“呵”,喝问
(五) 另有搭配“如何”“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三、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2.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二)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翻译
(三) 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也”
四、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
4.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二) 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做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3.还可做连词用,译为“若夫”“至于”“如果”
(三) 其他搭配如“无乃”,译为“恐怕……”
“乃尔”译为“这样”
五、其
(一) 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句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自己)”“你的”“你”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二) 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三) 用作连词
1.表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2.表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五)其他搭配如“何其”译为“多么”
六、且
(一) 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3.让步关系,尚且,还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
(二) 用作副词
1.将,将要
2.暂且,姑且
七、若
(一)动词,像,好像
(二) 用作代词
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则译为“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三) 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3.至,至于
八、所
(一) 名词,处所,地方
(二) 动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
2.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次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
九、为
(一) 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意思,翻译比较灵活
2.以为,认为
3.判断词,是
(二) 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为所”,可译为“被”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4.对,向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十、焉
(一)兼词
1相当于: 于之,于此,于彼
2 相当于:于何。在哪里,从哪里
(二)代词
1 相当于:之
2 哪里
3语气词
*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句中语气词,表停顿,相当于:也
*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十一.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其他搭配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十二、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2.用,任用。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2.通“已”,止。
其他搭配“以为”,认为
“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
十三、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2.依靠,凭借
3.趁着,趁此
4.通过,经由
5.因为,由于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2.原因,缘由,机缘
(三)动词
1.根据
2.沿袭,继续
十四、于
(一)介词
1.在,从,到
2.在……方面,从……中
3.由于
4.向,对,对于
5.被
6.与,跟,同
7.比
其他:见……于(表被动,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于是:连词,表前后因果或承接
十五、与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
2、给,替
3.比,和……比较
(二)连词
1.连词。和,跟,同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2.结交,亲附
3.对付
4.参加,参与
5.赞许,同意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其他搭配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十六、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就”;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2。准则,法则
(四)动词。效法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其他搭配
“则是”只当是
“则则”赞叹的声音
十七、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十八、之
(一)代词
1 第三人称代词,可灵活用于一二人称
2 指示代词,这,此
(二)助词
1 相当于汉语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2 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 宾语前置的标志
4 定语后置的标志
5 句末语气词,无实意
(三)动词,到……去
终于弄完了,这是从我的高考复习资料上摘下来的。高考复习时用的,应该比较全面了。你也可以去买书,书名《学海导航》,海南出版社出版的,由成都石室中学的老师主编,包含高中很多的知识点,很全面
一词多义:
爱:吝啬者。“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梁惠王上》
敬重,爱护。“吴广素爱人,士卒皆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喜欢,喜好“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爱惜,珍重“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
吝啬,舍不得“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安:安逸的坏境“不念居安思危”《谏太宗十思疏》
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兵:兵器,武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
军事”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六国论》
朝: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朝会“相如每朝时,必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来朝见“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朝拜“燕赵韩巍闻之,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除:任命“承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
辞:言语,言辞“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魏公子列传》
文辞,措辞“其文约。其辞微”《屈原贾生列传》
告别,辞别“旦辞爷娘去”《木兰辞》
离开“我去年辞帝京”《琵琶行》
信:
本义是话语真实。
(1)形容词。意为“诚实”“忠诚”“守信”。如:A.信臣精卒。(《过秦论》)B.皆明智而忠信。(《过秦论》)
(2)动词。意为“相信”。如:A.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B.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屈原列传》,这里“信”可进一步引申为“亲近”“宠爱”之意。)附虚词用法:
用作副词。
(1)表随便,可译为“随意”“随便”。如: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
(2)表确凿,可译为“实在”“确实”“的确”等。如:烟波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兴:
本义是共同把一件东西举起来。用作动词:
(1)兴起,发生。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2)发动。如成语“兴师动众”。又如:怀王大怒,大兴师伐秦。(《屈原列传》)
(3)兴办,创办,复兴,振兴。如成语“百废待兴”。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一说“兴”为形容词,意为“兴旺”“兴盛”,在此活用为使动词。)
行:
本义是道路,读háng。
(1)动词。读xíng。
①运行。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②行走。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③行动,执行,奉行。如成语“行之有效”,又如:
A.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B.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行古道:奉行古人求师之道。)
(2)名词
①读xíng,意为“品行”“品德”。如: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B.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②读xíng,一种古诗体,属歌行杂体。如:《琵琶行》
③读háng,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如:(陈涉)蹑足行伍之间。(《过秦论》)
附虚词用法:
副词,读xíng,可译为“将要”“即将”。如成语“行将就木”。又如: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行休:即将完结。)
幸:
本义是幸运。
(1)动词
①宠爱,宠信。如: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特指皇帝到某处,可译为“驾临”“来到”。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③庆幸。如成语“幸灾乐祸”。
附虚词用法:
副词,有两种情况:
(1)表情态,可译为“侥幸”“幸亏”“幸好”。如:
A.……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B.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2)表尊敬,相当于“希望”,有时不必译出。如:
A.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屈原列传》,冀幸:希望。)
B.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不译。)
追问
亲~要木兰辞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