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中,真的很可惜中国不败而败,什么是“不败而败”?
“不败而败”是指中国在中法战争中本有机会能取得最后胜利,但由于清朝统治者的懦弱、妥协,向法国侵略者进行求和活动,签订不平等条约,胜利的成果被葬送,使得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1883年法国发动侵华战争后,各方面围绕和战问题的外交活动和秘密谈判几乎没有停止过。镇南关大捷本来使中国在军事上、外交上都处于有利地位,但清政府在整个中法战争期间,即使在被迫宣战以后,也担心会激起民变、兵变,因此始终或明或暗、直接间接地向法国侵略者进行求和活动。
李鸿章等人主张趁胜就收,把镇南关大捷当作寻求妥协的绝好机会,建议清政府立即与法国缔结和约。1885年5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谈判代表,与法国政府代表、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开始谈判中法正式条约。
1885年6月9日,中法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主要内容是: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承认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中越陆路交界开放贸易,中国边界内开辟两个通商口岸;日后中国修筑铁路要向法国商办;六个月内,中法两国到中越边界勘定界限;法军退出台湾、澎湖。
从此,中国承认法国吞并安南,中国西南门户大开。
扩展资料:
在历史上,越南曾长期作为中国多个王朝的藩属国而存在。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晚清时期才被打破。
自从“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看到自诩为天朝上邦的大清王朝原来是如此软弱无力,于是就将殖民侵略的步伐逐渐向东方延伸。其中,作为当时世界一流强国的法国把自己的目标瞄准了清朝藩属国越南。
1859年至1862年,法国以越南民众用暴力对付法国传教士为借口,派兵占据了越南南部被称为交趾支那的三个省,并迫使越南接受苛刻的不平等条约。自此,法国在越南获得了贸易权、传教权和控制越南对外关系的权力。
1874年,法国又在原条约的基础上提出了新要求。按照新条约中的规定,越南实际上已经沦为了法国的保护国。当时的清朝政府正忙于处理国内一大摊焦头烂额的事务,无暇顾及越南的情况,所以只是提出抗议并发表声明宣称越南是中国的藩属国,拒绝承认法国提出的条约。
不过,法国志在将越南变成它的殖民地,所以并不理会清朝政府提出的抗议,依然我行我素地在越南北部派驻军队,修建军事设施。
1883年12月,法军于14日发起攻击,中国驻军被迫实行了军事抵抗。法军依靠优势的装备,16日占领山西。中法战争爆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法战争
不败而败的意思是本来不可能失败的,最后却导致了失败的结果,不败而败要结合中法战争(清法战争)的过程来看。
1883年5月19日,在今越南河内市郊外的纸桥一带,中国黑旗军将士同法国侵略军进行了一次重要交锋,这就是近代历史上著名的纸桥战役。
纸桥战斗消灭法军230多人,这是中国人民在抗法战争中获得的一次重大胜利。法国侵略军不甘心失败,继续扩大侵略战争,但中国人民的抗法斗争,也风起云涌,给法国侵略者以更大的打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有利形势。
就在前线胜利进军声中,卖国的清政府和法国政府加紧谈判,最后竟在1885年6月9日签订了屈辱的投降条约,造成了“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局面。前线官兵用鲜血换来的胜利果实,就这样被轻易地葬送掉了。
战败原因
中国在这次反侵略战争中,本有机会能取得最后胜利,但由于清统治者的懦弱、妥协,胜利的成果才被葬送,使得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其次,清政府之所以对法议和,客观上也是因为英美等国的态度,他们担心中国一旦取得对法战争的全面胜利,就会进一步增强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的决心,清政府也可能不再如以前那样驯服了,而且危及自己在华的侵略利益。
英外交大臣就曾说:“中国的任何胜利,一般都会对欧洲人发生严重后果。”因此,他们极力施加影响,迫使清政府尽快对法妥协。
扩展资料
中法战争的历史评价
1885年6月9日李鸿章与巴德诺在《中法新约》(即《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上签字画押之后,清朝承认越南为法国的殖民地,中法战争宣告结束。
世人因此约丧权辱国,且签订于清军作战获胜之时,故称中法战争的结果为“法国不胜而胜,吾国不败而败”。并且在以后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内,这种说法不绝于耳,普遍为人们所接受。
然而一些学者也认为,用“法国不胜而胜,吾国不败而败”来总结中法战争的结局是不贴切的,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并没有太大的失败,或者说中国压根就没有失败,甚至还可以说中国胜利了。
说中国失败不大的理由是,《中法新约》虽不平等,但与其前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其后甲午战争所订的条约相比,中国的损失要小得多,以并不太大的损失结束一次中外冲突,在外交上是一次不大的失败。
另有学者评价说:“综合陆、海两线实际,乘胜即收是一项有利有理有节的决定。”
军机处发寄两广总督张之洞的电旨中说:“现桂(军)甫复谅(山),法即据澎(湖),冯(子材)、王(德榜)若不乘胜即收,不惟全局败坏,且孤军深入,战事亦无把握;纵再有进步,越地终非我有;而全台隶我版图,援断饷绝,一失难复,彼时和战两难,更将何以为计?”
这些出自实情的话语,说明清廷及时把握战机、以战促和,顾及全局的隐衷。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法国虽经这场战争实现了它把越南变成“保护国”的目的,但并未获得清政府的战争赔款、割地抵押。
另一方面,这场战争使号称“世界第二”的法国的国际声誉一落千丈,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誉却得到提高。所以,这场战争是双方均有得失的战争:中国没有失败,法国也没有胜利。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日报-1883年5月19日 纸桥战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法战争
张佩纶是特调来主持中法之战,之前就是李鸿章的跟班,并且李鸿章是张佩纶救命恩人,张佩纶以前是清流派,后因李鸿章是救命恩人的原因,一直维护李鸿章。早在上任之前李鸿章的书信里就指导过张佩纶如何逃避责任。最后看到的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李鸿章是战事统筹大帅,用清廷之名躲在背后唱黑脸。有什么错都是清廷错。张佩纶只管唱红脸。张佩纶行为之诡异,既然一开始就不想跟法国一战,为什么把福州水师从上海调回福州,居然还把开战的法国军舰请入闽江谈判,以最佳攻击距离面对尾部福州海军,不想打只要岸炮封锁闽江口根本就无法进入闽江。这种把敌军请入闽江谈判,匪夷所思所施的行为,根本就是阴谋,并且因张佩纶下死命令不可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也斩。导致法军有突然开炮之绝对优势,当退潮时不利于福州水师移动时突然开炮,把福州水师全部憋死在马江。
以李鸿章的私心不把最先进的福州水师憋死在马江,他的北洋水师无法独得海军大权和经费。张佩纶因下揣上意有功,以大龄三婚四十二岁,而且因马江海战之罪被摘掉顶戴之罪身,被李鸿章招为他女儿二十一岁之女婿。福州水师船舰被法军全部击沉于马江后,引起中国官兵同仇敌忾,然后中法进入大战,清兵在余州大捷,收复10余州县。然后镇南关大捷,先后收复广威府、黄岗屯、鹤江等地。此后,一路势如破竹,乘胜追击法军,攻克文渊城,直逼谅山,终获谅山大捷。
南洋水师也告捷,重创两艘大法舰,法国军舰在港外游弋,不敢内侵。台湾对法军也有基隆和淡水捷报。此刻法军怕了,法国游行四起,政府内部也群起斥责内阁总理茹费理的远东政策,迫使内阁要求停战和谈。李鸿章同意了,最后居然签了法国最初的条件,不平等条约。而站在左宗棠一边,对法军英勇抗战的将领也对李鸿章主和不服。李鸿章指使亲信潘鼎新、刘铭传等陷害定边军首领王德榜、台湾兵备道刘敖,将他们充军流放致死。而左宗棠突然死亡。
因李鸿章签了〝中法越南条约〞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法国又得到很多权益,法国有中法越南边界越境特权,中国西南门户洞开﹐法国长驱直入云南﹑广西和广州湾(今湛江市)﹐无须交战,并使之与越南一度变成法国的势力范围。李鸿章签了〝中法越南条约〞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它隐藏着非常大的利益交换,变相割地,因为西方惯用的回扣贿赂,就是你给越多利益,从利益里回扣越多的钱给你,李鸿章卖国怎么可能不大手笔。主和派会演变成仇杀程度,可见除了枱底贿赂利益,别无其他解释。
中国最著名的近代事件:中法战争,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中国打胜了,居然还签了最初不平等条约,外加变相割地赔偿。左宗棠痛骂李鸿章〝误尽苍生〞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过李鸿章破坏更坏。
也就是说,清政府不是因为在战争中处于劣势,战争失利,才投降的。因此称为“法军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就《中法新约》条款,有一派看法认为前约签订时战局对中国不利,谈判新约时李鸿章却未善加利用后期对中国渐趋有利的战局,坚持修约,终使中国丧失一大藩属。然而另一看法认为新约内容尚称合理,因为在停战前,越南90%以上领土及主要城市(包括顺化、河内、西贡)都已由法军控制,而清军只夺回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