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都提倡不打不骂要鼓励孩子,那怎样奖励孩子最有效呢?
很多家长都有困惑,到底怎样奖励孩子才有效呢?因为有时候孩子做事情是因为有奖励才愿意做的,这就违背了做事情或者学习的初衷,家长担心孩子不是因为真正感兴趣才做事。但有时候遇到孩子不得不做而且肯定是不喜欢的事情时,还必须用奖励的方式,比如去医院看病打针吃药,比如不乱放东西等等。我觉得有以下几种情况可以考虑。
第一种,当孩子喜欢对某件事有兴趣的时候,千万不要用奖励来吸引他,反而会削弱他的兴趣。另外,还有如果孩子做了某件好事,也不要给物质奖励,这也会降低他们下次做好事的几率。因为把助人为乐的优良品德跟物质回报联系在一起,长此以往,容易让他的价值观产生问题。
比如说我的女儿喜欢画画,我会多跟她讲画画或者带她了解艺术方面的知识,这些丰富的信息拓展了她的眼界,她自己会有求知的欲望,现在她越来越喜欢画画。
第二种情况是一些孩子必须养成的行为习惯,比如及时完成作业,按时吃饭睡觉等,这些都是要规范的行为,她不一定喜欢,如果要培养孩子的习惯,可以先给她奖励,等她养成习惯后,就会变成日常的行为变得,这时候可以再逐渐减少奖励。
最后一种是,任务对孩子来说太难了,比如数学方面的学习,孩子一开始可能有兴趣数数,但是后来到加减法甚至一些应用题对她来说太太难了,就不喜欢了。这时候可以采用奖励,给孩子提供一个 继续学下去的理由,直到孩子有能力完成任务为止。
作者:Carina ,纽交所上市金融集团创业教育负责人,英国托尼博赞思维导图认证管理师,罗辑思维得到脑图签约作者。微信公众号:本来时间(jiuyaoruci)
鼓励孩子不代表就要用奖励的方式,不代表我们需要贿赂孩子来配合我们。不恰当的奖励可能会引起反面的结果。比如很多家长会用说你好好吃饭,结束以后给你吃糖;如果你好好学习,考得好了给你买玩具;现在必须去睡觉,现在睡觉了明天带你去游乐园。
这些都属于贿赂的方式,如果经常这样,孩子会以这样的要求作为条件,以后你不给我吃糖我就不好好吃饭了;我好好学习是为了玩具的,学习太累了,我不要玩具了,也可以不学习了;
而用正确的方式鼓励孩子,可以使孩子更好地和我们合作,如何才能做到正确地鼓励孩子呢?
1.不要随意地给孩子贴标签
如果你的孩子被你贴上:胆小、内向、害羞、任性等这样的标签,孩子就会不自觉的将这些标签内化,并且真的就慢慢地变成这样了。
2.真诚地鼓励孩子
真诚地鼓励孩子意味着,你的鼓励只适用于当下这一个场景,他是包含孩子具体行动内容的语言,而不是简单的:“你真棒”“真聪明”等这些笼统的表扬。
3.感谢式地鼓励
除了描述具体行为的鼓励,还有一种鼓励更加好用,那就是感谢式的鼓励,这种鼓励将感谢和描述具体的行为的语言加在一起,对孩子说:“宝贝,谢谢你和我们分享你的零食”。这种感谢的方式体现了父母和孩子的地位是平等的,孩子是被尊重的,所以孩子会更能够获得自信,更能够起到鼓励的效果。
城堡
心理学家德西做过一个实验:让一群孩子解答妙趣横生的智力难题。开始他对所有的孩子都不奖励,然后他把孩子分成两组,一组每解答一道难题就奖励一美元,另一组则没有任何奖励。在安排好孩子休息和自由活动的时间里,他发现,尽管有奖励那一组的孩子解题十分努力,但在自由活动的时间里,却很少有人在自学解题;而没有奖励的那一组却有很多孩子在继续认真地解答尚未解答出的难题。总体上来说,有奖励组的孩子对解答的兴趣减少了,而无奖励组的孩子反而兴趣更浓厚。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德西效应”。
奖励
这个实验说明了用金钱奖励在短时间内可能有一定的激动作用,但不一定能起到长久的积极作用。它还说明奖励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是要讲究方法和技巧的。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许多父母也实行奖励制度,有的取得了一定的理想效果,但相当一部分父母不管奖励多少,孩子仍是老样子,奖励效果不理想,有的甚至越奖越差起了反作用。那么原因何在呢?
点缀
就在于奖励不得发。那么,父母该怎样奖励孩子呢?
第一,要避免奖励过于频繁。奖励应该是点缀式的,不能什么都实行奖励。今天作业写得清楚要奖,明天考试考得好要奖,星期天做了一些家务也奖……奖励过于频繁很容易产生负面影响,容易使孩子产生这样一种心理:没有奖励我就不做,我做了,你就应该奖励。孩子把获取奖励当做最终的目标。因此,凡是孩子应该做到的,比如作业写得清楚、做简单的家务等都不应该奖励。需要奖励的应该是那些孩子一般难以做到的、表现突出的、进步明显的行为。
蛋糕
第二,交替使用不同的奖励方法。由于孩子对新鲜事物永远充满好奇心,因此,父母应该经常变换奖励方法,这样可保持奖品对孩子的吸引力,使奖励更加有效。例如,孩子每帮助爸爸倒一次垃圾,爸爸就奖励他一个玩具。开始时他很兴奋,但是几周以后,他就对这一大堆玩具失去了兴趣。因此,我们要不断改变奖励方式。恰当的奖品可以强化孩子的好习惯。例如,只要孩子能做到放学后先做完作业再玩,就可以奖励他多玩30分钟,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养成放学后先自觉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当一个好的行为变成习惯固定下来时,父母再针对孩子的其他行为进行有目标的奖励。
交替使用
总之,应该让奖励变得有意义,让奖励留在孩子的记忆深处,能产生长久的影响。家长动不动用金钱奖励,容易使孩子过分看重金钱,以致形成金钱至上、钱能通神的庸俗价值观。
意外惊喜
第三,奖励在不经意处。不经意处,就是孩子自己也没注意或没想到的地方。有时,可以对孩子渐渐形成、自己也没有注意到的优点或偶尔的一次良好表现给予特别的奖励,以进一步强化孩子的这种优点和行为。比如孩子平时骑车后从来不擦车,这次不知道什么原因,很自觉地在擦车,而且还擦得很干净,那么,不妨就给予一定的奖励,给他一个惊喜。又比如,孩子班里的一个同学出了车祸住在医院里,孩子用自己的零用钱买了礼品去看望同学。父母得知后,也不妨给予适当的表扬或奖励,表示对他的这种行为的充分肯定。
辩证对待
第四,要辩证地对待奖励。优点的背后往往是缺点,缺点的背后也往往是优点,对孩子不能只奖不罚,也不能只罚不奖,要奖罚分明。不能对奖品打折扣。有些父母当时信誓旦旦,你做到怎么样,我就一定怎么样。可等到孩子真的做到了,又反悔了。这是非常不可取的,不仅对孩子的伤害很大,而且对父母的威望也是极大的损害。
立场
所以,家长一定要多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奖励和批评才会对孩子有利。
铸力教育,教育新视角,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从今天开始我们会推出培养孩子情商、财商、智商系列文章欢迎关注【铸力教育】
孩子的情商、智商家长基本都了解,可是财商了解的人就不太多了,财商是什么,财商就是一个人对财富的认知和认识金钱规律并应用这种规律赚钱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财商对一个人越来越重要,有人做过实验得出一个结论,北方的孩子没有南方孩子的财商高,所以南方孩子长大了创业比较多,而且成功的几率比较大。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犹太人是所有人中财商最高的,全世界80%的财富掌握在犹太人手中,这也和犹太人注重小孩财商教育有关。既然财商这么重要,培养财商要从小抓起,可是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财商呢?
1、先树立孩子正确的财富观
首先要让孩子知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让孩子知道拥有财富但不要“拜金”,让孩子对金钱有一个最基本的正确认识。
2、让孩子具有掌控金钱的能力
孩子的压岁钱你是不是代保管啊,你是不是担心如果交给孩子,他会乱花钱啊。其实这些都是你对孩子对金钱的掌控能力的怀疑。要让孩子具备金钱掌控能力,首先得让孩子学会记账,给孩子一个本,让他把每天零用钱的花销都记在本子上,周末利用空闲时间和孩子一起对一下帐,看钱都花哪里了,总共花了多少,哪些是可以不花的,不花的是不是可以储蓄起来等等。这样就可以慢慢的培养出孩子对金钱的掌控能力。
3、要让孩子知道怎么才能具备赚钱的能力
中国家庭一般都是讲勤俭节约,其实学会赚钱更重要,要让孩子具备赚钱的基本意识。没用的玩具、书籍可以鼓励孩子摆在小区门口,做一个小跳骚市场。批发一些小气球,让孩子去公园门口卖掉等等,都可以让孩子知道,哦,钱是这么赚来的。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孩子知道付出和回报是成比例的这么一个简单道理,虽然简单,但可以让孩子受益一生。
4、让孩子掌握一些财富相关知识
投资、理财、股票、基金这些名词对孩子来讲理解起来可能比较困难,空闲的时候可以带他们去银行,让银行的工作人员讲解一下基金方面的知识,去股票交易大厅感受一下股票市场,有很多股票交易软件都有虚拟交易,让孩子试着去买卖股票,有一款非常经典游戏《大富翁》,试着让孩子玩玩,里面涉及房地产投资、借贷、股票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孩子,让孩子具备金融相关的知识。
周末,和早教基地的母亲们一同约饭,饭桌上每个杯子都倒了饮料。有一个孩子对比生动,一直在餐桌邻近游玩。他的母亲阻止了几回,依然反反复复到桌边游玩。总算,一个不留意:撞到了桌子,饮料撒了一桌一地。
各位宝爸宝妈们,这是不是日子中最多见的场景?遇到这种状况,咱们多见的反应有哪些呢?
其一,呵斥。有些母亲会向孩子着重他的过错:“你看看,早就跟你提过,说了你不听,如今好了吧……”
其二,看似了解,实则放纵。有些母亲会安慰孩子:“没事没事,方才没有留意到桌子是不是。不要紧,母亲帮你拾掇洁净。”
每一次犯错,都是孩子生长的契机
怎么让孩子真实认识到自个的过错,而且承当结果呢?
母亲:“宝宝,你把饮料打翻了,你没有饮料喝了哦”
孩子:“啊……”
母亲:“母亲方才现已提示过你了,可是你仍是没有留意,打翻了饮料才没有的喝了啊。“”
孩子:“好吧……”(有点委屈)
母亲:“犯了过错要处理,那和母亲一同把桌子拾掇洁净吧。”
孩子尽管不甘愿,但仍是拿起纸巾,跟母亲一同开始擦桌子。拾掇完,才试探着问”母亲,我以后会当心的,我可以喝一杯果汁么?“
母亲这时才顺水推舟道:”好吧,可是咱们约定好,不要再犯咯“
让咱们和孩子一同生长
当孩子犯错后一个对比引荐的方法是:
1.孩子承当犯错的直接“结果”——没有饮料喝!
2.让孩子自个着手拾掇残局——拾掇桌子;
3.引导孩子意识到自个的确翻了过错,并确保不再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