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勘探概况
2020-01-19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四川盆地位于上扬子地区,面积为18×104km2。盆地的勘探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根据不同时期主要勘探思路、重点勘探领域及主导勘探技术方法等特点,大致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图1.1):①地面构造勘探阶段,大致是20世纪50年代初至50年代末,以地表构造显示为主要勘探目标;②裂缝型气藏勘探阶段,大致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以寻找与构造相关的裂缝气藏为主要勘探目标;③裂缝-孔隙型和孔隙型气藏勘探阶段,大致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以裂缝-孔隙型、孔隙型气藏为主要目标;④深层、超深层复合型气藏勘探阶段,大致从1999年至今,以孔隙型构造-岩性复合型圈闭为主要勘探目标。近期一批大型、特大型气田不断地被发现,就与勘探思路的转变,地质理论、认识的创新和勘探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总结分析四川盆地大中型气田的发现规律将有利于促进勘探的进一步发展。
图1.1 四川盆地勘探历程
(据马永生,2010)
1.1.1 地质认识的深化、创新带来勘探思路的转变
每一次地质认识的深化、创新都带来勘探思路的转变,勘探思路的转变又带来了大中型气田的发现。
四川盆地油气勘探经历了4次勘探思路的大转变。第一次是从以找油为主向以找气为主的勘探思路转变。早期龙门山前带勘探、四上海棠铺勘探和3次川中大会战,虽然找到了一部分高产油井,但总体规模不大。通过加强盆地油气地质基础条件的分析研究,认识到四川盆地烃源岩演化程度高,应该以天然气富集为主,勘探上要把天然气作为主要勘探对象。正是由于这次勘探思路的战略性大转变带来了后期勘探的大突破与大发展。第二次勘探思路转变体现在对碳酸盐岩储层性质的认识上,即从裂缝型气藏勘探向孔隙型气藏勘探的转变。早期认为碳酸盐岩主要靠裂缝作为天然气的主要储集空间。因此,发展了大量评价描述裂缝的技术方法,勘探上主要寻找与构造相关的裂缝系统,并总结出了碳酸盐岩裂缝型气藏勘探“占高点、占鞍部、占断块,沿长轴、沿扭曲、沿陡带”及“撒大网、占山头、插红旗”的井位部署原则和勘探方法,发现了以川南二叠系阳新统为主的一大批裂缝型气藏。同时,通过对气藏地质特征的总结分析,认识到碳酸盐岩在一定条件下也有发育孔隙性储层的可能,由此带来了寻找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礁滩、鲕粒孔隙型气藏的勘探大发展时期。第三次是从构造气藏向构造-岩性复合型气藏勘探的转变。早期勘探关注了威远、川东高陡构造等大型构造圈闭,但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化,逐步认识到了二叠系和三叠系受沉积相带控制的岩性体、地层圈闭等,把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礁滩领域的勘探成果不断扩大。生物礁滩型气藏的发现是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天然气勘探历史上的大事件,其得益于对二叠系、三叠系环开江梁平陆棚沉积相带的认识,得益于对台缘礁滩发育的认识。第四次是从中浅层向深层、超深层领域勘探的转变。这次转变得益于对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发育机理认识的突破,把勘探领域从原来认识的5200m深度拓展到了6500m 甚至7200m 深度,大大拓展了勘探空间,并总结出了“定相带圈区块、沿台地找亮点、建模型作正演、查属性再反演”的深层、超深层储层预测与勘探方法,发现了元坝、龙岗等大型深层、超深层复合型气藏。
勘探部署思路上的不断创新也带来了大中型气田的发现。在区域勘探阶段,从早期的区域排队优选勘探目标,重视突破点分析,发展到后期强调二级构造带的整体解剖;在区(带)勘探阶段,从早期的逐层钻探(瞄准一个层系实施钻探),发展到后期结合盆地天然气富集特点的多层系立体勘探。川东石炭系、川西陆相深层须家河组气藏及非常规泥页岩气在涪陵地区重大突破及工业性开发实验取得重大进展等大中型气田的发现、探明和效益开发就是勘探思路和勘探部署方法转变的成功例证。
1.1.2 每一个勘探技术的进步都带来大中型气田的发现和勘探发展
通过正演地质模型的研究,改进了地震采集方法,在川东高陡构造带地震成像及石炭系薄储层预测技术方法上取得了积极进步,促进了大天池、大池干、高峰场等大中型气田的发现;基于“亮点”特征的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及须家河组裂缝-孔隙型储层预测技术,在川东北渡口河、铁山坡及川西新场等大中型气田的发现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高精度二、三维地震技术,超深井安全、快速钻井技术等在普光、元坝等深层、超深层储层预测与气藏勘探过程中发挥了突出作用;“3D3C”多波地震勘探技术在新场须家河组二段深层致密气藏勘探中效果显著。四川盆地经过多年的勘探积累,形成了以下较为完善的配套技术系列。
1)山地地震勘探技术系列,在地震采集方面形成了针对高陡构造、深层、超深层、超致密、山前带及碳酸盐岩裸露区等的特色技术方法;在地震资料处理方面形成了基于钻井地质-速度模型方法、射线变速深度偏移、串级深度偏移等的实用技术,改善了复杂构造的准确成像;在多类型复杂储层预测技术上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针对裂缝型储层、石炭系薄储层、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及长兴组礁滩储层等的预测技术方法,带来了一批大中型气田的勘探发现。
2)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钻井配套技术、复杂储层改造与提高产能技术等的突破与发展,为普光等高含硫化氢气田的勘探开发,为川西、川中陆相超致密气藏的效益勘探开发作出了突出贡献。
2024-09-30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