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20位中国摄影师看外国摄影师
1.你最喜爱哪个外国摄影师的作品?为什么?
2.你看过外国摄影师拍的中国作品吗?你觉得它们客观吗?
3.你与外国摄影师的联系多吗?你觉得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如何?
4.你是否拍过模仿外国摄影师的作品或看过中国摄影师模仿外国摄影师的作品?你觉得这是一个必经阶段吗?
5.你觉得中国摄影师与外国摄影师水平相比如何?
6.你觉得中国摄影师要走向世界的当务之急是什么?
李振盛
我最早喜欢的外国摄影师首推亨利·卡蒂埃—布勒松。47年前的1960年8月,中国文化界把他当成“资产阶级新现实主义摄影流派的总代表”严加批判,我从“逆向思维”中秘而不宣地把他视为我心中的导师与偶像,他的“决定性瞬间”成为指导我几十年摄影实践的理论基础。假如真正能抛开狭隘民族主义情绪让人说实话,我认为外国摄影师拍的中国作品大多都是客观的,只是有的摄影师接触中国不够深入,不够广泛,不熟悉中国生活方式,所拍的照片难免有偏颇与片面之嫌。随着信息的全球化,我认为外国摄影师对中国的印象总体是良好的,而且会越来越好。中国摄影可比中国足球强多了!很多中国摄影师早就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了,我觉得中国摄影师一点也不比外国摄影师差。
司苏实
外国摄影界普遍对中国摄影关注,阿兰·朱利安、马志安、普雷基等已经开始按自己的观点来组织中国的作品。美国休斯顿的鲍德温夫妇近期十分下功夫逐一了解各地、各种不同体系中国摄影人的风格。中国摄影师与外国摄影师水平各有千秋。年轻一代相对西方同行而言要幼稚些,但中国人骨血中独到的美学观念(诗言志,含蓄、内在、深刻、绕梁三日)很快会发挥出独特的作用。就现行作品而言,像吴家林那类自然流露乡情的作品更容易体现民情、国风;观念类艺术摄影的主流目前仍处于模仿阶段,也是较生硬的阶段。无论哪一类摄影,摄影人只有尽快恢复个性,还原自我,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文化素质、思想认识能力,以及艺术表达的品位才能早日脱去“黄口”,走向成熟。
顾铮
外国也有一般般的摄影家,中国也有非常好的摄影家。我与外国摄影师有接触,但我不关心人家对中国的印象如何,也没有兴趣要求人家改变什么,即使他有所谓的“负面印象”。要知道,社会有太多“负面”,要人家不负面也不行。中国摄影师要走向世界的当务之急是什么?这种大国“撅”起式的问题没有太多意思。最要紧的是行业标准通用,敬业,遵守信用,当然还有才华。张海儿就是模范。
杨小彦
不少西方的摄影风格对中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首先摄影术就是从西方传进来的。在中国可能是我最早介绍马克·吕布的。当时看他的《中国所见》,选择了约50来幅作品,刊登在《摄影》丛刊上。现在我和摄影家刘博智来往很多,他在美国肯萨斯大学艺术学院任教。中国摄影师“走向世界”这个说法不好。首先,已经有不少中国摄影师参加了国际性的摄影展览了,这算不算“走向世界”?其次,中国摄影不是要“走向世界”,而是“走向自己”。中国摄影要以本土为基础,尤其是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本土才更重要。
鲍昆
外国摄影师拍的中国作品好坏参半吧。特别了解中国和完全不了解中国的都是少数。中国摄影师模仿外国摄影师的作品,不是一个必经的阶段,是一个永远躲不开的梦魇。中国摄影师与外国摄影师相比?比一般技术,稍稍差点;比严肃的工作态度,十万八千里;比深入的文化观,看在哪。和商业摄影师比创意根本比不上,技术有一比。和大师比没意义,大师都是过去时。和记者比,首先没有敬业精神,别的没法比。中国摄影师的当务之急是好好关注自己这片土地。
江融
在纽约生活,我有幸经常能到摄影艺廊和博物馆看摄影展。我最喜欢Robert
Mapplethorpe的作品,还有Andre
Kertesz。我所了解的大部分外国摄影师都训练有素,十分敬业和独立,具有专业素养,职业道德。他们对中国更多是好奇。通常对中国都有好感。中国是摄影的金矿,许多国外摄影家均意识到这一点,中国摄影家更应当把握时机,寻找适合自己拍摄的题材。
刘树勇
当代外国摄影师看待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营造的景观――比如像奥运会、现代都市这样的景观,与他们看待中国边远地区或者低层平民的生活有着不同的想法。他们更喜欢了解后者,并把这种了解和探究看作是在接近一个真实的中国。从我关心的摄影介入社会批判和作为个人内在表达的角度来说,中国这部分摄影作品更有为直接有力、亦更富于悲悯情怀和诚实的姿态。“走向世界”是不存在的,你自己就是“世界”本身。
那日松
当代拍摄中国最优秀的几个外国摄影师——阎雷、罗伯特·凡德·休斯特等都是我的朋友。他们对中国的了解都比较深入和透彻。其他一些来中国旅行式拍照的摄影师(包括一些大腕儿)给我的感觉很可笑,看他们拍照,你有时候甚至会怀疑他们是不是那个你曾经敬仰的“大师”。个别中国摄影师已经达到与国外顶级摄影师相当的水准,总体上我们的摄影师还是一群乌合之众。我们的根基太差,目前我们连一个像样的“中国摄影史”都没有,没有像样的“摄影评论”,没有“摄影博物馆”,没有“摄影艺术基金”……当代中国摄影有一个全世界独有的现象,就是业余的比专业的还“火”,业余干的活比专业干得还“专业”。
王文澜
我经常从世界各地买一些外国摄影师的纪实摄影画册,看他们如何拍摄自己的国家以及如何拍摄中国。最喜欢尤金·史密斯,以及布勒松和马克·吕布关于中国的图片。我经常接触一些外国摄影师,他们都认为中国是最能找到摄影敏感的地方。中国摄影师只要拍好眼前的东西就会有国际水平。
卢广
最爱尤金·史密斯的《水俣》,做一个摄影师就要做有责任的摄影师。我主要看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作品。德国摄影师迈克尔·沃尔夫的《中国――世界工厂》获得过荷赛当代热点类组照一等奖。亚历山德罗·迪盖塔诺的《上海民工》获得过荷赛当代热点类组照三等奖。韩国摄影师对中国题材拍摄很感兴趣,他们经常会独自一人在中国的东北、西北进行拍摄。
主要是中国体制问题,使很多有水平的中国摄影师没有发挥出来,束缚在圈子里,没有办法参与世界性的题材去竞争。所以世界重大题材上看不到中国摄影师的照片。信息不灵通,摄影师英文水平差,英文翻译有困难,这些都成为中国摄影师走向世界的绊脚石。
吴家林
1996年以后,我到休斯顿、纽约、巴黎等地办影展,每次都呆一两个月。最爱寇德卡的作品。他是个天才的影像艺术家,画面构成极严谨而不做作。卡蒂埃·布勒松和马克·吕布拍的中国作品有深度的客观,是那个年代中国社会人文状态的缩影,非常珍贵。他们都很喜欢中国,特别对中国五千年文明史肃然起敬,对当今中国的发展变化十分欣喜。
中国摄影师重内容,轻形式;重拍什么,轻怎么拍。作品往往流于“照相”、“记录”,缺乏艺术表现力。外国摄影师内容与形式并重,追求个性化视觉。中国摄影师的当务之急,是用个性化的视觉方式去拍自己熟悉而感动的东西。
曾璜
亚当斯、布勒松、萨尔加多、尤金·理查德、James Nathway、Joe
McNally……他们的作品会以某种形式击中你,让你感到:哦,照片可以这样拍呀。中国摄影师还没有走向世界吗?在我看来,中国已有很多世界级的摄影家了,在世界上到处飞了。
林路
我每年从网上购买的国外摄影师的作品专集多达五六十本,折合人民币一两万元。拍摄风光时喜欢亚当斯,拍摄人体时喜欢牛顿,转向批评后喜欢摄影批评家萨考夫斯基。由于策展,这两年一直和国外摄影师频繁接触,他们的作品参加了平遥国际摄影展以及他们亲临现场看到中国国际摄影展的盛况之后,常常激动不已。中国摄影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远远没有达到预想中的空间。美国摄影家斯泰肯的《月光池塘》,2006年成交价格为292.8万美元,而这一年轰动全国的华辰影像拍卖,参加拍卖的中国摄影家132幅照片,最终成交84件,成交总额为245.597万人民币,还不及斯泰肯的一幅作品的1/8。中国摄影师要走向世界的当务之急是人文精神的建立,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以及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任悦
玛格南摄影师的作品整体上不错,代表了摄影领域的最高水平,并且风格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外国的报道摄影师对中国的关注已经从老少边穷转移开,转向中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国发展变化太快了,你所记录的一切都会迅速成为历史——这是一个报道摄影师梦寐以求的工作。中国最好的报道摄影师和国外没有差别。整体的摄影教育水平还是存在差距。在摄影前途上,我们要反问自己:为什么要走向世界?
孙京涛
老一辈的外国摄影师,我喜欢约瑟夫·寇德卡、黛安·阿勃丝;新一辈的喜欢马丁·帕尔。前者知行合一,后者有层出不穷的揶揄和对摄影本体语言的拓展。无论从哪个角度说,中国都是摄影的乐土——这里有无穷的题材,也是一个未经开发的巨大市场。中国摄影师很多地方不如外国同行,很多地方也超越了他们,很多地方没有可比性。中国摄影师的当务之急是知道怎样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国摄影师”,而不是成为一名世界摄影师。有一个荷兰的图片编辑问我“怎样才能拍好中国题材的照片?”我说在懂汉语的情况下在中国生活十年以上吧。
王庆松
最爱托马斯·迪曼,一个住在伦敦的德国摄影师,他的作品对生活有一种荒诞的表达。个人的态度对摄影来说是最重要的。我觉得外国摄影师对中国都很有兴趣,因为中国式的变化对于他们来说在西方是很难见到的,所以他们总是在中国猎奇,但也有一些外国摄影师喜欢上中国并住在中国好些年了。中国摄影师与外国摄影师没有可比性,因为所处的社会与生活环境都截然不同,表达方式都有区别。目前来说,中国的摄影师拍的东西更有意思一些,作品的视觉冲击力也更大一些。中国摄影师不用走向世界,因为艺术是相通的。
姜纬
最喜爱的外国摄影师不止一个,各有各的好处。我认为大多数的外国摄影师不了解中国,对中国的印象实际上仅限于对于东方的想象。就最近一二十年以来中国摄影师与外国摄影师相比较,差别在于精神状态。很多中国人大概觉得自己游离在“世界”之外吧,所以非常急着要走向“世界”。其实一个真正的摄影师,他自己就是世界,他应该走向内心,问一问自己:我,为什么拍照片?
唐师曾
最爱罗伯特·卡帕、尤金·史密斯,都是美国人。布勒松的中国作品,客观。我与西方职业摄影记者有联系,他们认为中国多变,没有规律可循,必然有大事情发生。我的摄影模仿过卡帕、乔治·罗杰等玛格南摄影师,还有他们的好友乔治·奥威尔、海明威。中国摄影师与外国摄影师的差距很大,不在技法,而是思想。
刘香成
我年轻的时候比较喜欢Henri
Lartigue的作品,他把人的生活的趣味描述得特别到位。关于外国人拍的中国我基本上全部都看了,他们看到的是法国人的中国,瑞士人的中国,美国人的中国。在国外摄影师拍中国的作品中,我比较喜欢雷内·布里的作品,他拍的地方、背景和人结合得比较好。马克·吕布也不错,但是后期作品不太好。布勒松拍的中国不是他最好的作品。摄影是一回事,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对中国的认识是另一回事。如有的摄影集,请汉学家写前言,图片拍得很美,但图片并不反映中国。我还没见到太多有中国摄影师个人观点的作品,达到这一点需要有人文素养、关心程度、理解程度。不是说中国的摄影师没有观点,而是观点要有一系列的作品证明,要贯穿自己一直以来对社会的解读。
宿志刚
我喜欢通过不断变化着的新出现的摄影家的作品,来了解西方摄影家对当代社会的诠释。有很多西方摄影家还带着“救苦救难”的责任来拍摄亚洲的影像,挺沉重的。模仿西方是必要的,但最后要坚持自己的文化立场,才是最可贵的。中国摄影师与外国摄影师水平没有可比性。如果中国摄影师要走向世界,那么他要爱国,要有国家尊严。
1.你最喜爱哪个外国摄影师的作品?为什么?
2.你看过外国摄影师拍的中国作品吗?你觉得它们客观吗?
3.你与外国摄影师的联系多吗?你觉得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如何?
4.你是否拍过模仿外国摄影师的作品或看过中国摄影师模仿外国摄影师的作品?你觉得这是一个必经阶段吗?
5.你觉得中国摄影师与外国摄影师水平相比如何?
6.你觉得中国摄影师要走向世界的当务之急是什么?
李振盛
我最早喜欢的外国摄影师首推亨利·卡蒂埃—布勒松。47年前的1960年8月,中国文化界把他当成“资产阶级新现实主义摄影流派的总代表”严加批判,我从“逆向思维”中秘而不宣地把他视为我心中的导师与偶像,他的“决定性瞬间”成为指导我几十年摄影实践的理论基础。假如真正能抛开狭隘民族主义情绪让人说实话,我认为外国摄影师拍的中国作品大多都是客观的,只是有的摄影师接触中国不够深入,不够广泛,不熟悉中国生活方式,所拍的照片难免有偏颇与片面之嫌。随着信息的全球化,我认为外国摄影师对中国的印象总体是良好的,而且会越来越好。中国摄影可比中国足球强多了!很多中国摄影师早就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了,我觉得中国摄影师一点也不比外国摄影师差。
司苏实
外国摄影界普遍对中国摄影关注,阿兰·朱利安、马志安、普雷基等已经开始按自己的观点来组织中国的作品。美国休斯顿的鲍德温夫妇近期十分下功夫逐一了解各地、各种不同体系中国摄影人的风格。中国摄影师与外国摄影师水平各有千秋。年轻一代相对西方同行而言要幼稚些,但中国人骨血中独到的美学观念(诗言志,含蓄、内在、深刻、绕梁三日)很快会发挥出独特的作用。就现行作品而言,像吴家林那类自然流露乡情的作品更容易体现民情、国风;观念类艺术摄影的主流目前仍处于模仿阶段,也是较生硬的阶段。无论哪一类摄影,摄影人只有尽快恢复个性,还原自我,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文化素质、思想认识能力,以及艺术表达的品位才能早日脱去“黄口”,走向成熟。
顾铮
外国也有一般般的摄影家,中国也有非常好的摄影家。我与外国摄影师有接触,但我不关心人家对中国的印象如何,也没有兴趣要求人家改变什么,即使他有所谓的“负面印象”。要知道,社会有太多“负面”,要人家不负面也不行。中国摄影师要走向世界的当务之急是什么?这种大国“撅”起式的问题没有太多意思。最要紧的是行业标准通用,敬业,遵守信用,当然还有才华。张海儿就是模范。
杨小彦
不少西方的摄影风格对中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首先摄影术就是从西方传进来的。在中国可能是我最早介绍马克·吕布的。当时看他的《中国所见》,选择了约50来幅作品,刊登在《摄影》丛刊上。现在我和摄影家刘博智来往很多,他在美国肯萨斯大学艺术学院任教。中国摄影师“走向世界”这个说法不好。首先,已经有不少中国摄影师参加了国际性的摄影展览了,这算不算“走向世界”?其次,中国摄影不是要“走向世界”,而是“走向自己”。中国摄影要以本土为基础,尤其是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本土才更重要。
鲍昆
外国摄影师拍的中国作品好坏参半吧。特别了解中国和完全不了解中国的都是少数。中国摄影师模仿外国摄影师的作品,不是一个必经的阶段,是一个永远躲不开的梦魇。中国摄影师与外国摄影师相比?比一般技术,稍稍差点;比严肃的工作态度,十万八千里;比深入的文化观,看在哪。和商业摄影师比创意根本比不上,技术有一比。和大师比没意义,大师都是过去时。和记者比,首先没有敬业精神,别的没法比。中国摄影师的当务之急是好好关注自己这片土地。
江融
在纽约生活,我有幸经常能到摄影艺廊和博物馆看摄影展。我最喜欢Robert
Mapplethorpe的作品,还有Andre
Kertesz。我所了解的大部分外国摄影师都训练有素,十分敬业和独立,具有专业素养,职业道德。他们对中国更多是好奇。通常对中国都有好感。中国是摄影的金矿,许多国外摄影家均意识到这一点,中国摄影家更应当把握时机,寻找适合自己拍摄的题材。
刘树勇
当代外国摄影师看待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营造的景观――比如像奥运会、现代都市这样的景观,与他们看待中国边远地区或者低层平民的生活有着不同的想法。他们更喜欢了解后者,并把这种了解和探究看作是在接近一个真实的中国。从我关心的摄影介入社会批判和作为个人内在表达的角度来说,中国这部分摄影作品更有为直接有力、亦更富于悲悯情怀和诚实的姿态。“走向世界”是不存在的,你自己就是“世界”本身。
那日松
当代拍摄中国最优秀的几个外国摄影师——阎雷、罗伯特·凡德·休斯特等都是我的朋友。他们对中国的了解都比较深入和透彻。其他一些来中国旅行式拍照的摄影师(包括一些大腕儿)给我的感觉很可笑,看他们拍照,你有时候甚至会怀疑他们是不是那个你曾经敬仰的“大师”。个别中国摄影师已经达到与国外顶级摄影师相当的水准,总体上我们的摄影师还是一群乌合之众。我们的根基太差,目前我们连一个像样的“中国摄影史”都没有,没有像样的“摄影评论”,没有“摄影博物馆”,没有“摄影艺术基金”……当代中国摄影有一个全世界独有的现象,就是业余的比专业的还“火”,业余干的活比专业干得还“专业”。
王文澜
我经常从世界各地买一些外国摄影师的纪实摄影画册,看他们如何拍摄自己的国家以及如何拍摄中国。最喜欢尤金·史密斯,以及布勒松和马克·吕布关于中国的图片。我经常接触一些外国摄影师,他们都认为中国是最能找到摄影敏感的地方。中国摄影师只要拍好眼前的东西就会有国际水平。
卢广
最爱尤金·史密斯的《水俣》,做一个摄影师就要做有责任的摄影师。我主要看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作品。德国摄影师迈克尔·沃尔夫的《中国――世界工厂》获得过荷赛当代热点类组照一等奖。亚历山德罗·迪盖塔诺的《上海民工》获得过荷赛当代热点类组照三等奖。韩国摄影师对中国题材拍摄很感兴趣,他们经常会独自一人在中国的东北、西北进行拍摄。
主要是中国体制问题,使很多有水平的中国摄影师没有发挥出来,束缚在圈子里,没有办法参与世界性的题材去竞争。所以世界重大题材上看不到中国摄影师的照片。信息不灵通,摄影师英文水平差,英文翻译有困难,这些都成为中国摄影师走向世界的绊脚石。
吴家林
1996年以后,我到休斯顿、纽约、巴黎等地办影展,每次都呆一两个月。最爱寇德卡的作品。他是个天才的影像艺术家,画面构成极严谨而不做作。卡蒂埃·布勒松和马克·吕布拍的中国作品有深度的客观,是那个年代中国社会人文状态的缩影,非常珍贵。他们都很喜欢中国,特别对中国五千年文明史肃然起敬,对当今中国的发展变化十分欣喜。
中国摄影师重内容,轻形式;重拍什么,轻怎么拍。作品往往流于“照相”、“记录”,缺乏艺术表现力。外国摄影师内容与形式并重,追求个性化视觉。中国摄影师的当务之急,是用个性化的视觉方式去拍自己熟悉而感动的东西。
曾璜
亚当斯、布勒松、萨尔加多、尤金·理查德、James Nathway、Joe
McNally……他们的作品会以某种形式击中你,让你感到:哦,照片可以这样拍呀。中国摄影师还没有走向世界吗?在我看来,中国已有很多世界级的摄影家了,在世界上到处飞了。
林路
我每年从网上购买的国外摄影师的作品专集多达五六十本,折合人民币一两万元。拍摄风光时喜欢亚当斯,拍摄人体时喜欢牛顿,转向批评后喜欢摄影批评家萨考夫斯基。由于策展,这两年一直和国外摄影师频繁接触,他们的作品参加了平遥国际摄影展以及他们亲临现场看到中国国际摄影展的盛况之后,常常激动不已。中国摄影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远远没有达到预想中的空间。美国摄影家斯泰肯的《月光池塘》,2006年成交价格为292.8万美元,而这一年轰动全国的华辰影像拍卖,参加拍卖的中国摄影家132幅照片,最终成交84件,成交总额为245.597万人民币,还不及斯泰肯的一幅作品的1/8。中国摄影师要走向世界的当务之急是人文精神的建立,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以及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任悦
玛格南摄影师的作品整体上不错,代表了摄影领域的最高水平,并且风格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外国的报道摄影师对中国的关注已经从老少边穷转移开,转向中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国发展变化太快了,你所记录的一切都会迅速成为历史——这是一个报道摄影师梦寐以求的工作。中国最好的报道摄影师和国外没有差别。整体的摄影教育水平还是存在差距。在摄影前途上,我们要反问自己:为什么要走向世界?
孙京涛
老一辈的外国摄影师,我喜欢约瑟夫·寇德卡、黛安·阿勃丝;新一辈的喜欢马丁·帕尔。前者知行合一,后者有层出不穷的揶揄和对摄影本体语言的拓展。无论从哪个角度说,中国都是摄影的乐土——这里有无穷的题材,也是一个未经开发的巨大市场。中国摄影师很多地方不如外国同行,很多地方也超越了他们,很多地方没有可比性。中国摄影师的当务之急是知道怎样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国摄影师”,而不是成为一名世界摄影师。有一个荷兰的图片编辑问我“怎样才能拍好中国题材的照片?”我说在懂汉语的情况下在中国生活十年以上吧。
王庆松
最爱托马斯·迪曼,一个住在伦敦的德国摄影师,他的作品对生活有一种荒诞的表达。个人的态度对摄影来说是最重要的。我觉得外国摄影师对中国都很有兴趣,因为中国式的变化对于他们来说在西方是很难见到的,所以他们总是在中国猎奇,但也有一些外国摄影师喜欢上中国并住在中国好些年了。中国摄影师与外国摄影师没有可比性,因为所处的社会与生活环境都截然不同,表达方式都有区别。目前来说,中国的摄影师拍的东西更有意思一些,作品的视觉冲击力也更大一些。中国摄影师不用走向世界,因为艺术是相通的。
姜纬
最喜爱的外国摄影师不止一个,各有各的好处。我认为大多数的外国摄影师不了解中国,对中国的印象实际上仅限于对于东方的想象。就最近一二十年以来中国摄影师与外国摄影师相比较,差别在于精神状态。很多中国人大概觉得自己游离在“世界”之外吧,所以非常急着要走向“世界”。其实一个真正的摄影师,他自己就是世界,他应该走向内心,问一问自己:我,为什么拍照片?
唐师曾
最爱罗伯特·卡帕、尤金·史密斯,都是美国人。布勒松的中国作品,客观。我与西方职业摄影记者有联系,他们认为中国多变,没有规律可循,必然有大事情发生。我的摄影模仿过卡帕、乔治·罗杰等玛格南摄影师,还有他们的好友乔治·奥威尔、海明威。中国摄影师与外国摄影师的差距很大,不在技法,而是思想。
刘香成
我年轻的时候比较喜欢Henri
Lartigue的作品,他把人的生活的趣味描述得特别到位。关于外国人拍的中国我基本上全部都看了,他们看到的是法国人的中国,瑞士人的中国,美国人的中国。在国外摄影师拍中国的作品中,我比较喜欢雷内·布里的作品,他拍的地方、背景和人结合得比较好。马克·吕布也不错,但是后期作品不太好。布勒松拍的中国不是他最好的作品。摄影是一回事,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对中国的认识是另一回事。如有的摄影集,请汉学家写前言,图片拍得很美,但图片并不反映中国。我还没见到太多有中国摄影师个人观点的作品,达到这一点需要有人文素养、关心程度、理解程度。不是说中国的摄影师没有观点,而是观点要有一系列的作品证明,要贯穿自己一直以来对社会的解读。
宿志刚
我喜欢通过不断变化着的新出现的摄影家的作品,来了解西方摄影家对当代社会的诠释。有很多西方摄影家还带着“救苦救难”的责任来拍摄亚洲的影像,挺沉重的。模仿西方是必要的,但最后要坚持自己的文化立场,才是最可贵的。中国摄影师与外国摄影师水平没有可比性。如果中国摄影师要走向世界,那么他要爱国,要有国家尊严。
展开全部
用眼神表现人物心情(人像)
众所周知,能够表达人物内心的,无非三大要素:眼神、表情和动作。这其中,眼神最为关键。一张人像摄影作品中,眼神的成功运用将有助于人物感情的表达。人物的丰富情感世界,或喜、或怒、或悲、或迷茫、或陶醉……都要通过眼睛这扇心灵的窗户展现出来。
众所周知,能够表达人物内心的,无非三大要素:眼神、表情和动作。这其中,眼神最为关键。一张人像摄影作品中,眼神的成功运用将有助于人物感情的表达。人物的丰富情感世界,或喜、或怒、或悲、或迷茫、或陶醉……都要通过眼睛这扇心灵的窗户展现出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