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剖面资料录入、验证、批注、修测和成图过程的工作方法
2020-01-20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前人剖面资料录入、验证、批注、修测和成图过程的工作方法大致可分为6个阶段:
(一)前期准备阶段
(1)以地质调查全过程无纸化为原则,对前人1:5万、1:20万区调资料(包括野外记录本、剖面图、区调报告、测试结果、照片及化石资料等)进行数字化处理,并按有关规定进行技术数据集合管理和分门别类存储入库。在充分熟悉消化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初步划分本图幅野外填图的基本单位。
(2)以初步划分的填图单位为分类依据,对前人测制的剖面进行分类集合管理。对同一野外填图单位前人测制的各条剖面的所有资料(包括记录本、剖面登记表、样品及化石等登记册、剖面图、柱状图、各种测试报告以及所在图幅的实际材料图等)进行充分熟悉消化和综合分析,了解各条剖面资料是否齐全,各种数据是否一致,对该填图单位的控制是否完整,剖面测制的时间、人员、目的,剖面中该填图单位与上、下单位的关系是否清楚,构造复杂程度及在区域上是否有代表性,测制精度是否达到1:25万填图规范要求等。初步筛选和拟定可利用的前人剖面,经野外踏勘后再确定采用的具体剖面。要求测区内每一个填图单位都必须有一条以上剖面控制(一个单位可选择多条前人剖面,以备野外踏勘后选择利用)。
(二)野外踏勘阶段
初步筛选和拟定出可利用的前人剖面后,必须进行野外踏勘。野外踏勘的目的有两个:
(1)初步了解拟选用的各条前人剖面的具体位置,基岩出露连续性,构造复杂程度,在区域上是否有代表性以及对该填图单位的控制情况等,以最终确定具体选用哪一条可利用的前人剖面。
(2)确定各填图单位地质剖面的测制方法:①对于前人已作过深入研究、在区域上十分重要并完全符合1:25万填图规范要求的前人测制的剖面,以检查、验证批注后直接利用为主;②对于在区域上具有普遍代表性并基本符合1:25万填图规范要求的前人测制的剖面,以修测为主,可重新测制前人测制的剖面的某些测段,补充或重新收集各种关键性数据资料;③对于在区域上没有代表性、测制精度较差或不太符合1:25万填图规范要求的前人测制的剖面,以部分或全部实测为主,甚至另选剖面位置重新测制。
(三)剖面资料录入、整理阶段
经野外踏勘后,最终确定具体选用的前人测制的剖面以及各填图单位地质剖面的测制方法。对于实测地质剖面的工作方法前面已作详细论述,而对于被选用的前人测制的剖面的资料录入过程如下:
1.在前人实际材料图上找出该剖面的位置
运行数字填图桌面系统RGMapGIS程序,选择该剖面所在的1:10万图幅,添加具有地理位置信息的镶嵌好的1:10万MSI格式“实际材料图”(背景底图),直接在MSI格式背景底图上找出该剖面,查出该剖面起点的方格网坐标(X及Y值),以备在创建该剖面后在剖面信息框中填写及剖面导入PRB图库使用。
2.创建剖面工程文件
运行数字剖面图桌面系统RgSection程序,选择该剖面所在的1:10万图幅,在弹出“剖面组织”对话框新建剖面名称栏中填写该剖面编号,规定其编号以PM字母开头,后面带2~3位阿拉伯数字(如PM601)。点击“新建”及“打开”,程序就创建了PM601剖面工程文件(图4-15),并自动定义了12个数据库,以实现数据的规范化录入和管理。这些数据库包括剖面总体信息、导线、分层、采样、照片、素描、地质点、化石、分层描述、产状、工程素描、群组段等库。运行“剖面编辑与计算”就可选择各种数据库进行剖面的各项数据录入。
3.建立剖面总体信息库
在剖面数据开始录入之前,应首先建立剖面的总体信息库。根据前人地质剖面的具体情况在总体信息库中填写各项内容,包括图幅名称、图幅代码、剖面名称、剖面编号、比例尺、XY坐标值、剖面开始录入日期等。其中记录者至伽玛测量框中应填写原剖面测制者的姓名,以便于对前人资料的查询及忠实于原调查描述内容(图4-16)。剖面方向为程序自动计算填写。
图4-15 创建剖面工程文件
4.对各项剖面数据进行录入
对收集到的有关该剖面的各种资料(记录本、剖面登记表、样品、化石等登记册、剖面图、柱状图、各种测试报告以及所在图幅的实际材料图等)进行整理分析,并录入到剖面系统中。
剖面数据的录入实质上就是对各种剖面数据库的编辑,其编辑过程为:导线库的编辑(包括序号、导线号、导线方位、导线长度、坡度角等)→分层库和分层描述的编辑(包括导线号、分层号、分层位置和分层描述内容等)(图4-17)→其他各种数据库(样品、照片、素描、地质点、化石、产状、工程素描、群组段等)的编辑,最后是照片的整理、解译和导入工作。录入中应原封不动地录入前人剖面的内容。
图4-16 剖面总体信息库中记录者至伽玛测量框中应填写原剖面测制者的姓名,以便于对前人资料的查询及忠实于原调查描述内容
图4-17 导线库、分层库和分层描述录入中,应原封不动地录入前人剖面的内容
在剖面数据录入过程中,为提高剖面录入的速度,可作如下操作:
①项目组各成员间可分工合作(即导线库、分层库和产状、样品、照片、素描、地质点、化石等数据库分别由不同成员分工完成),或者先将分层描述、地质点描述等用word文档进行编辑和组织好后再转录到剖面系统中。
②在录入时为避免在各种数据库间的交替转换中浪费时间,提高剖面数据录入的速度和准确性,各种剖面数据可分开进行录入,如编辑完导线库后再进行分层库编辑,再进行产状、样品、照片、素描、地质点、化石、工程素描、群组段等数据库的编辑。
③原记录本中的素描图可进行扫描或照相后,以照片的形式录入到系统中,再转绘成素描图。其操作步骤为:点击素描图对话框左下角的显示图形子菜单,打开编辑后,将素描图照片转换为msi格式,用添加的方式使其成为素描图的底图,再在照片(底图)上进行素描转绘就可完成素描图导入。这样既可提高素描图录入的速度又可避免素描图在描绘过程中人为造成的“失真”现象发生。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数据录入后均要进行“保存文本”、“保存批注”、“写库”及“全写库”操作,及时保存录入的数据,并分阶段做好备份工作,以防数据的丢失。
5.剖面数据的检查和整理
剖面资料录入后应及时进行检查和整理。检查内容包括:对各数据库的完整性的检查,检查各数据库的数据与原始资料是否一致,术语是否统一规范,鉴定结果是否批注,批注是否正确,照片是否导入等;整理内容包括:真厚度的计算或自选产状厚度计算等。
(四)野外检查、验证、补充描述(修测)阶段
该阶段是对选用的前人测制的剖面到野外进行实地检查、验证或修测的过程。其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1)将录入的前人测制的剖面资料导入到图幅PRB库中(为便于野外识别,最好将剖面导线、分层线、分层号、地质点及点号等改为显眼的颜色),根据剖面位置设计一条野外路线(该路线并非野外地质填图路线,仅作剖面检查、验证辅助用),并拷贝到掌上机中,以备野外剖面资料阅读、检查、验证、补充描述(修测)使用(野外工作中最好两台掌上机同时使用,其中一台用于剖面资料阅读、补充描述或批注用,而另一台(结合罗盘)用于GPS定位,校准剖面相应分层、特殊层及地质点位置)。
(2)进行野外工作。在野外工作中,首先对前人剖面起始点进行校正、取准,然后进行检查、验证或修测。其中基本符合1:25万填图规范要求的测段,应以检查、验证为主,并在批注框内补充收集前人没有收集到的部分数据资料(图4-18);而对于前人描述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相差较大的测段,应重新拉测绳对其进行详细的修测或重新测制,补充收集各种关键性数据资料。
在野外检查、验证过程中,要求:
(1)分层标志十分明显的地段,应对前人测制的剖面各分层进行逐层检查、验证,并视具体情况在批注框内补充收集各分层(地质体)的各种地质特征。其中地层剖面补充收集的内容包括各分层的岩性组合特征、主要物质成分、基本层序、化石内容、沉积特征(结构、构造及组构特征)、厚度、产状、形态、成因、含矿性、接触关系等;侵入岩剖面补充收集的内容包括侵入体的岩石类型、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组构特征(流动构造和变形构造)、包体特征(捕虏体、残留体和深源暗色包体)、脉岩的规模、产状和组分等;变质岩剖面补充收集的内容包括变质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石类型及主要变质岩的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以及变形特征、变质相带分布、变形变质作用期次及叠加关系等。
(2)对于前人测制的剖面导线位置及具体分层位置难以确定、分层标志不明显的地段,可抓住一些特殊的标志层(如礁滩沉积、含矿层、化石富集层、特殊岩性层、不整合面、标志性间断面、重要地质构造面等)来确定前人剖面各分层的大概位置,并分段进行检查、验证,亦应在批注框内进行分段补充收集部分资料。
图4-18 在批注框内补充收集前人没有收集到的部分数据资料
(3)将检查、验证结果以批注形式更新剖面资料(更新的内容包括各分层、各地质点及各种采样资料等),对于重新测制某些测段的剖面还应对导线号、野外分层号、采样位置等进行重新编排。
此外,在野外检查、验证过程中,一些在野外现场难以确定的问题,如接触关系、重要地质现象、岩石类型等,应采集相关样品,借助室内分析鉴定和测试结果来解决存在的问题。
(五)室内资料综合整理、再批注阶段
通过野外检查、验证后,再次对剖面资料进行校对、整理、完善(包括对各数据库的校对和完整性检查,数据间有无冲突现象,导线号和野外分层号是否连续,真厚度或自选产状厚度重新计算,室内分层归并等)和剖面小结的再编写(包括统计工作量,概述剖面的地质特征及地质认识,总结经验和存在问题)等。并根据室内薄片鉴定结果和样品测试分析结果进行再次分层批注(图4-19)。
图4-19 根据室内薄片鉴定结果进行再次分层批注
(六)编制剖面图阶段
剖面图绘制的方法和步骤与本章第三节野外数字地质剖面测制的基本方法中的“图形编辑”所述基本一致。通过点击图形选择→生成剖面图/生成柱状图,确定图件绘制比例尺和生成顺序(即由顶到底还是由底到顶)后(图4-20),即由程序自动生成剖面图及平面图的框架,只需要通过程序提供的一些交互式工具处理各地质体的接触关系,并根据重新收集的地质内容和批注内容进行岩性花纹填充、划分室内分层、地质体划分及代号注释、编制图示图例、责任表、剖面位置示意图等工作及图面完善和整饰等即可完成剖面图的编制(图4-21)。
如果修编的为地层剖面,则要综合绘制地质柱状图(图4-22)。柱状图是整条地质剖面综合分析的结果,是反映剖面中地质体形态、组成、结构、接触关系等综合资料的一种简化表达和综合解译,是测区进行区域地层对比和分析的基础,其操作方法及步骤与本章第三节数字实测地质剖面基本方法中所述相同,在此不再细述。
剖面图编制工作完成后,在确保剖面数据完整性并经过质量检查(自检、互检和项目组检等)的前提下,应将剖面数据导入到图幅PRB图库中,并作为实际材料图地质界线勾绘的依据。
图4-20 生成剖面图/生成柱状图的操作步骤
图4-21 编制完成的一条剖面图
图4-22 编制完成的柱状图
2024-09-04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