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什么要称他为将军周亚夫军细柳?
因为见到树活的年数太久了。汉武帝任性起来就封他为将军了。
不是因为周亚夫军细柳
周亚夫军细柳是另一个典故。
军是动词指挥、管理、带领的意思
周亚夫军细柳:是指周亚夫带领军对驻扎在细柳这个地方(称为细柳营)
西汉元封元年,是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游历嵩山,看见一柏树高大挺拔、枝叶茂密、高耸云天,任性起来了,封这棵树为“大将军”。
坐镇嵩阳书院4500年,汉武帝见后册封为大将军,不是雕像不是人
书院是古代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教育机构,它们最开始并不是那种十分正式的教育机构,而是地方的区域的,是一种十分小规模的教育组织。
而比较完整体系的书院的建立最早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那时书院的规章制度是由朱熹负责建立的,制度规定书院的费用全部都来自于前去读书的学生们和当时地方上有名的有钱的商人的捐赠,而那时的商人为了获取更高的名誉而乐于捐献筹集钱财给书院。
一般书院是建立在比较安静的地方,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读书,以防止市井喧嚣的打扰,从此以后书院的风尚越来越兴盛,到了北宋的时候,更是盛极一时,到了那个时侯教书先生的地位已经极其之高,而学生们也为了考取功名,都挤破了头想进入书院。
书院他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教书形式,与世界的教书方式有着完全的不同,极具本国特色,而书院也在养育人才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古代的书院十分盛行藏书,因此大量的历史文献都被收纳于书院之中,吸引了更多渴望学习的读书人进入书院之中,从而形成一个古代才子高度聚集的圈子。
那么书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它最早的时候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是以私学的形式传授知识的,而当时全由口口相传,但是因为当时的科学水平不是很高,所以并不能达到在传授知识的地方贮存许多藏书的要求,所以那时还并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书院,只是书院的前身而已,所以最早的还是从唐代的时候开始的。
唐代书院发展的十分迅速,作为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那时就兴起了四大书院的说法,河南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以及江西九江的白鹿洞书院,还有河南的嵩阳书院,这些书院在如今都被开发成各种各样的旅游景点,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下,沾染一下读书的氛围。
在四大学院之中,嵩阳学院是其中四大学院之首,嵩阳学院是以他们的理学而著称的,而嵩阳学院因为它独特的建筑风格及其理念,而经常被后人作为标本模仿。
关于嵩阳学院还有一个趣闻,学院内一共有三大将军,而这三大将军既不是雕像,也不是真的人,而是三棵树,这三棵树高大粗壮,枝干茂密,直直伸向天空,呈现一股生机勃勃的姿态,这三大将军还是由皇帝册封的呢,是汉武帝刘彻在此处游玩的时候见此三数精神异常于是册封他们分别为大将军,二将军和三将军。
但是可惜的是,三将军并没有在这历史的长河中被保存下来,它在明朝末期的时候就已经被毁掉了,而只有剩下的两位将军存活至今,其中一颗已经有了4500年的历史,是我国年龄最大的柏树,现在也因该叫老将军了。
&
在登封嵩阳书院内有三棵“古柏”,最小的称为“大将军”,最大的偏称为“二将军”和“三将军”,将军柏名不符实,是什么原因呢?这里有一段趣谈。
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正月,汉武帝刘彻登游嵩山加封中岳后,又来到这里(当时叫嵩阳道观)游览,他一进门,看见一棵柏树身材高大,枝叶茂密,赞叹不已,说道:“朕游遍天下,从未见过这么大的柏树呢!”汉武帝面对此树仰望再三,感叹之余,信口赐封它为“大将军”。
封罢大将军,汉武帝在群臣的呼拥下,朝院内走去。来到正院,迎面又看见一棵大柏树,这棵柏树要比“大将军”大得多,汉武帝心中颇为懊悔。但金口已开,没法更改。最后,他还是拿定主意,指着前面的大柏树说,朕封你为二将军。当时群臣觉得加封的不合理,想向皇上建议,但又不敢直言,只好向皇上提示说:“这棵柏树比前院那棵柏树大得多呀!”汉武帝固执已见,大声斥责道:“什么大呀!小呀!先入者为主。”群臣吓得连忙叩头称“是”,谁也不敢再吭了。
汉武帝继续往前走,又见到一棵更大的柏树,他犹豫了一下,心想,怎么一棵比一棵大?可我已赐封在先,又不能改口,还是按先来后到次序加封吧。于是面对柏树说:“再大你也是三将军了。”群臣们面面相觑,再也不敢作声。
三棵受封的大柏树,因皇帝封的不合理,都感到不是滋味:三将军柏认为自己是嵩山中最大的柏树,却封了个“三将军”,太不合理,又恼又怒,一气之下,枝叶枯萎,一命呜呼!现在游人已看不到它了。“二将军”感到自己比“大将军”大得多,却被封为“二将军”,实在委屈。它虽心怀不满,却不敢直说,一下把肚皮气炸了,现在树干下部还有裂痕,游人能置身里边往返。“大将军”也深感受之有愧,没脸抬头见人,因而经常低着头弯着腰,不敢见游客。久而久之,慢慢地变成了现在这样子。
1985年10月25日,时任xxx的胡xx同志在此视察工作时,将“二将军”柏改称为“元帅柏”。从此古柏又多了一条趣闻。
纠正一下,周亚夫历仕的是汉文帝、汉景帝两朝,而非汉武帝。
关于“细柳”一词,是汉文帝即位之后,跟匈奴贵族继续采取和亲的政策,双方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但是后来匈奴军臣单于听信了挑拨,拒绝和亲之约,于文帝后元六年,即公元前158年,起兵六万,对汉发动战争。
汉文帝除了派遣军队与匈奴交战外。为了保卫长安,另外派了三位将军带兵驻扎在长安附近:将军刘礼驻扎在霸上,徐厉驻扎在棘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周亚夫驻扎在细柳(今咸阳市西南)
据《史记·绛候周勃世家》(周勃和周亚夫父子二人的合传)记载,当时文帝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皇帝的车驾都驱驰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而到了细柳军营,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直到文帝派了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在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由此汉文帝感慨道: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吗?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于是后世就将“细柳营”作为军纪严明的代名词。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 ‘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出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