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相分析与沉积相研究
2020-01-17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地震反射具有丰富的地质信息,地震相分析的目的就是从地震反射波组特征及地震反射结构特征中提取有用信息,用于研究沉积相、沉积环境及储层特征。
4.3.3.1 地震相分析中的矢量图组合方法
首先选择地震反射品质较好的骨干剖面进行地震地层及地震相的解释,然后在每条测线上进行详细的标注,特别是各种前积、侧积、超覆等地震结构的方向,然后对这些方向在平面纵、横向交叉的地方进行矢量图组合,根据这些组合特征可以综合判断地震反射的进积方向,从而分析其古水流方向及物源方向(图4.2)。
表4.1 地震地层层序及体系域划分
图4.2 地震相分析中的矢量图方法示意图
4.3.3.2 地震相的平面展布及其与沉积相的关系
研究地震相与沉积相关系时,总是先确定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然后直接进行转化,现在引入了新的相控技术方法,即先在井点处统计分析沉积相与地震特征之间的关系,建立沉积相与地震相之间的数学公式,然后外推到整个剖面。但是这种直接转换的方法忽略了地震相的平面组合特征,使得不同的地震相之间缺少有机联系,用孤立的地震相来研究沉积相无法达到精细分析沉积相的目的。下面以川东南地区为例说明地震相在空间上的组合关系对沉积相研究的影响。
从图4.3可以看出须家河组(T3x)有典型的前积结构,单凭这样的前积结构还很难判断古水流及物源方向,在测线的左端为断续的强低频反射地震相,显示为粗粒的沉积,在测线的右端则为连续高频近平行反射地震相,显示为细粒抑或是泥质或砂泥互层的反射,很明显的是左端更靠近物源,水动力较强,右端则可能是局部的湖盆中心或相对深水区。综合判断为典型的三角洲前缘相,并伴有多期水进水退现象。从顶超结构来看,有一次明显的过路冲刷,其最顶部的连续反射与下伏地层呈顶超接触,是水位相对下降、剥蚀后再沉积的过程。这样通过三个典型地震相的组合,即左侧为低频不连续地震相、中间为前积结构地震相、右侧为连续近平行高频地震相,结合沉积模式分析判断为三角洲前缘沉积相,再结合另一方向地震测线分析,可综合判断古水流方向及物源方向。
图4.3 须家河组(T3x)地震剖面
在川东南地区,这样的地震相组合实例还很多,把这些地震相组合在平面上,按照湖盆沉积体系模式进行分析,就可以较好地分析沉积相的平面展布。
图4.4是根据地震相的平面分布,依据湖盆沉积模式并结合实测剖面和钻井资料所作的沉积相图,在有井的地方以井为主导,在无井的地方以地震结合沉积模式为主要依据,较为详尽地解释了须家河组(T3x)的沉积相分布,仅以井和露头资料来进行沉积相研究不可能达到这种精细程度。
地震相的划分建立在地震层序划分的基础上,以地震层序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以及反射波的能量、连续性、丰度和频率等动力学参数为依据,综合运用沉积学原理、水动力条件、地震反射波的形成条件可以分析解释地震相的地质属性。如低能沉积环境水动力影响较小,沉积岩相变化不大,岩性稳定,地震反射的连续性好,无波阻抗差,可能形成弱或空白反射;在高能沉积环境中,则可能形成各类滩体,由于岩性在横向上变化较大,地震剖面上则表现为特殊的地震反射波组特征,在外形上可能形成前积或丘状隆起等特殊结构,内部有可能为变振幅或低频等特征,在地震剖面上高能环境沉积体系还通常表现出两边侧积的特征。
在识别出高能和低能沉积环境在平面上的分布特征后,可进一步分析物源方向,通常高能环境沉积体系更靠近物源区,结合在地震层序分析中识别出的各种超覆、过路冲刷等现象,可进一步综合分析古水流方向及物源方向及其他沉积环境。
图4.4 须家河组二段(T3x2)沉积相图
将能反映相同或相近沉积体系的地震相进行组合,在平面上与沉积相进行对比分析,这样就实现了地震相与沉积相的紧密结合,从而为地震储层识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24-09-04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