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个回答
展开全部
伍美珍的《同桌冤家》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写校园生活 作真情文章
姚巍
有一个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那就是当下高中生作文涩味、假意、矫情、丐怜悯、搏眼球现象,越来越严重。作文里见不到太多青春的绚烂,个性的张扬,生活的鲜活与多姿。论及归因,我们习惯于把矛头指向社会的复杂与浮躁、应试的压力与逼迫以及由此导致的学生生活单一与枯燥。特别是在时下寄宿制学校越来越受到欢迎,学校管理越来越规范的情况下,学生的校园生活似乎已经没有太多的拓展余地。居于对校园生活这种惨淡辛酸的认识,许多老师都会觉得,他们的学生已经没有了生活。
有一种理论,我们一直都很认同,那就是“现实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这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如此说来,破解目前学生作文虚情、假意、空洞、俗套的魔咒的根本办法,是要改变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与体验,丰富现实生活的意义与内涵。
但是,现实中,考试的标准化与评价的功利化,促使急功近利常态化。这种根源性理念,无论在教师的写文指导还是在学生的写作训练中,都没有获得应有的理睬与映照。为解决学生写作的素材问题,许多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央台评出的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熟记课本里的古人古事,然后教学生如何改编材料、套用材料,达到“一料多用”的教学目标。“一料多用”,作为一种写作技巧、方法、途径之一教给学生,本无可厚非。但是,将其作为一种模式,让成百至千上万人,年复一年地引用,一次一次地套用,就有偷懒、敷衍之嫌疑!这样训练出的作文,要有多少新意与创意,可想而知!这就是为什么一道“为了尊严”的作文题(佛山二模),全班50几人学生,有40人写了李白弃官是“为了尊严”,而郑明生杀人也是“为了”所谓的“尊严”(郑明生事件本没有任何尊严可言)。按理说,“尊严”是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必须去追求、捍卫的,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写自己“为了尊严”的经历,而非要拿“死”人、“恶”说事呢?这不能不令人义愤,引人深思!
作文的苍白源于生活的苍白。在不少学生的觉悟中,校园生活,就是三个点(宿舍——饭堂——课室)、三件事(睡觉——吃饭——上课),天天如此,周周往复,循规蹈矩,艰涩枯燥。校园的春秋冬夏,一花一石;老师的良苦用心,一言一行;同学的喜怒哀乐,一颦一蹙,都是过眼云烟,不能漾起一点涟漪。他们很多人习惯于被当作电脑程序里的一个数据抑或生产流水线上的一个产品。不需要也不愿独立感悟、性体验生活。偶尔有几个,也往往是牢骚多于思考、抱怨多于反省、批判多于建设、偏面多于理性、媚俗多于底蕴、肤浅多于深刻,同时,还有不少表现出两个极端:低幼化与成人化。要么让你哭笑不得,要么让羞愧不已。要让生活成为写作的源泉,在这样一群学生理头,似乎变得不现实!
其实,生活的苍白源自内心的苍白。要让学生作文不再苍白,根源在于让学生的内心丰富起来;因为,学生有了丰富的内心,就能用“心”去感悟生活,这样,看似规范、单调的校园生活也会变得姿彩丰富、血肉丰满。
我们都知道,人对周遭世界的感悟、理解是否丰富、深刻,往往取决于他是否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中去。当人们去感悟周遭时,他的五种感觉器官(视、听、嗅、味、触)和四种内心感受(情、绪、志、趣)都要参与进来,活跃起来。我特称此为“五四”运动。我们的学生平时写作文,只喜欢讲诉一些人云亦云的道理或者无病呻吟的心理,很少不五官感觉的参与,即使有时有一些,也往往只局限于视觉与听觉;另外,花季雨季的年华,内心世界很空旷,感受很丰富、敏感,很容易有所触动。就“情”而言,他们有遮遮掩掩的爱情、迷迷惘惘的友情,有沉甸甸的父母情、深切切的师生情。这些情感一旦迸发,就有万言尽诉之势。同样,如果我们的学生在感觉校园里的开切时,能调动视觉之外的其它四种感觉器官,那个写出的东本同样会很丰富,也能自然而然地融进个人的体验与感悟。如以下学生习作的片断:
那期盼已久的下课铃声,伴着春日的凉风和浓浓的饭香,透过半开的窗,传入了课室,进入了我的耳嗅口舌,五脏六腑。它彻底乱了我的思绪,同学们纷纷躁动起来了,漂移的目光开始直盯着讲台,等待着老师宣布一个决定。老师对铃声的反映,似乎总是比我们迟钝,他把同学们的“注视”当成求学的“专注”,陶醉于史铁生的那句“死是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的品味分析中,涛涛而侃,激情澎湃,一点也没有下课的意思。我感觉到我的前肚皮与后肚皮的距离正在一步步拉近。老师哟,对我来说,吃饭可比死还来得急于求成啊!下课吧。……
(伟东)《校园见闻随想》
老师叫我在熟悉的地方找生活。我沐浴着略带湿意却充满清新气息的春风,在校道上,静静地漫步、沉思。
春风指引着我,来到了中心广场。这个每天都热闹非凡的广场,此时静谧、安详。我轻轻地投入她的怀抱中,感受着她予我的气息。
就是在那根旗杆下,就是在那个圆弧的位置,虽不见了大横幅,也不见了由红布地毯覆盖着的木阶,但我依稀看见,那天颁奖时的热烈。我还确乎看见,那个在领奖台上,有些不知所措的我。可何时,我才能又登上那个似曾相识的领奖台?我不知道,但我却听到它在我耳边,轻轻地召唤。……
2组:图片:课到走廊 标语 高三教学楼 广一模公布栏
文:(欣仪)《走过高三楼》
放学后,成堆的作业仍然成堆,好友在旁边催促我去团委开会。我不情愿地起身,跟在朋友后面。经过高三教学楼,朋友扭过头,提醒我放轻脚步,小声说话。我望向课室,一颗颗脑袋埋在书林中,书上面还有一沓沓卷子。“高三可真辛苦啊!”我暗自感叹。此时,正好瞥见高三教学楼对面的标语:“一百天,一辈子。”朋友说,她讨厌这句说,听起来太残酷了。我不禁轻叹,又似在自语:“是很残酷,却很现实!”
3组:图片:小径小猫 爬山虎
文字:(泯均)《怎一个“愁”字了得》
没有欢乐,没有悲伤,心绪空空的、沉沉的。我走在校园一侧的煤屑路上,独自一人,四周一片静寂,静得连树叶飘落在地的声音也逃不过我的耳朵,却没能安抚心中的不安与失落。明明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于我眼中、心中,却想破坏它。因为妒忌它的美,它的生气。我仰头望天,灰灰的,棉花糖似的白云消失无影。我想我该放开一切,放下对成绩的太执著。……
4组:图片:小径凋落的茶花 桂花 石桌 听雨轩 游鱼(借景抒情)
文字:(凯琪)《小径漫步》
清晨的雾,注满了淡淡的桂花香,伴着清风扑面而来;初升的暖阳,透过了薄薄的暮,给刚刚睡醒的校园,披上了轻纱。我没有约伙伴,独自一个人,漫步在校园最曲折幽静的小径。
两侧的植株正吮吸着晨露。它们是天幕下的精灵,透着勃勃的生机,将我心头的烦恼淡去。我抬起头,不经意间,将透香的桂花惊醒,抖落了枝头的枯叶。我弯下腰拾起,将它捧在手心。枯叶如奶奶长满老茧的手,皱褶着,糙糙的。我似乎看见了岁月的沧桑,在每一条叶纹间穿梭。“太无奈了吧!”我不禁轻叹。
丝丝细雨,下起来了,打湿了拐角处的枝头茶花。茶花落地,依然簇拥在一起。据说茶花的花语有团结与友爱之意。它们正如我的同窗好友,肩并肩、手牵手,一起分享快乐,一起分担苦恼。哪怕遭遇误解、挫折、失败……
雨慢慢地大起来了,我沿着曲径,来到听雨轩。浑圆的石桌已经深深地没在了周围的绿野仙踪。我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石凳上,听着雨声,看着小池里的游鱼,遐想生活的点点滴滴,享受着校园这刻难得的宁静。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只要用“心”去体验生活,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每个人,每节课,每时每课,都会有故事,有故事的地方,就有文章,有真情的文章。如若不信,盍试之!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话中强调的是作文要讲究“真实”。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现实生活是文学写作的惟一源泉。”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再没有更可靠的预备方法……”
大语文观告诉我们:“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它特别强调学生要走出课堂,走向美好的大自然,走向鲜活的现实生活,放眼天地宇宙、山水花木、虫鱼鸟兽及生活中的人和事。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兴趣是写作的前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体验生活,才会笔下有话
感悟生活,笔下文字才有情。写作也不是简单地记录生活,而是用心感受生活,感悟生活。
语文课标》明确写道:“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由此可见,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就没有写作。
一、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所以学生首先就得观察自然、感受自然,以增强审美情趣,提高写作能力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冶了人们爱美的眼力。要写出景物之美,关键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来表现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若没有认真、仔细地观察,就不会写出这样好的诗句来。“景语皆情语”,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的热爱。朱自清先生著名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春雨图”中的“静默”二字用得最妙,传达出春雨中安静而和平气象,突出了那种“静态”的美。作家王蒙说过:“创作乃是心灵的搏动与倾吐。”
二、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所以学生就要关注人生,感受人生,憧憬、体验和思考美好的人生,然后抒写绚丽的人生。
三、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所以学生就要关注社会,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社会。
伟大的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的著名论断。德国诗人歌德说过:“不要说现实生活没有诗意,诗人的本领,正在于他有足够的智慧,能从惯见的平凡事物中,看出引人入胜的一个侧面。”
“文学和科学是相通的,科学和文学应该开出并蒂之花。
1、世界是那样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丰富多彩,你不会缺乏做诗的动因。
——歌德(德国十八世纪伟大诗人)
2、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
——叶圣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
文学创作的“金科玉律
因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北大教授孔庆东曾说过:“好作文要有真性情。真情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情到深处是至文。”
作文的生命在于真实———生活内容的真实和思想感情的真实!只要同学们忠实于自己的心灵和生活,写出的文章就会与众不同。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课堂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写作的关键、多练是写作的秘诀
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树何尝不是这样?我们的生活里有成千上万的树,一棵一棵,一片一片,枝干、花朵、果实、树皮、树叶可有一模一样的?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世上可有两棵相同的树?没有的。
那次听报告,说作文高考阅卷时,老师们有时候会开玩笑问:“今天孩子们写死了多少父母?”其实生活中这样的惨痛是有的,但每天“大面积父母死亡”,甚至死亡的情节也彼此雷同就不正常了。生活千变万化的,每个人脚下都有一片鲜活的土地,为什么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自取其辱呢?
一群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在作文竞赛中竞相展示自己的“早熟”。面对命题作文《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这群十二三岁的孩子们大写婚恋、甚至是婚外恋,让身为考官的成年人大跌眼镜。
谢学军是省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成员、著名少年文学作家。不久前,他担任一个在汉国际作文竞赛的评审,负责评阅小学六年级的作文。在看过近400 篇小学生作文后,他惊湿了衣衫。“不得了,这些孩子太早熟了,他们似乎不屑写小孩子的事,专挑大人的隐私写。”谢学军说,不少小学生忘了自己的年龄,用成年人的口吻讲述一个个恋情故事,有的表述相当大胆。每每评阅到这样的作文,只有那略显稚嫩的字迹在提醒他:这是一个小学六年级孩子的作文。
谢学军称,最近两年,大量的“雷人”事件和人物充斥网络。为了出名、博得关注,有些人不择手段,以“出位”的办法博点击数。如今小学生普遍接触网络,以为这样做是一种时尚,于是纷纷效仿。
今年的评阅中,谢学军还遇到一件“怪事”,三十余篇作文写的是同一个情节:古代一名人通过时空穿越,来到现在的社会,遇到了许多让他匪夷所思的事……很明显,这些小学生是在背作文,好在考场上套用。
谢学军说,在他评阅的近400份作文中,绝大多数写的都是与小学生无关的内容,他认为这是学校作文灌输式教学产生的流毒,“现在的作文崇尚创新、标新立异,小学生们一拿到作文题,就开始不切实际地胡思乱想。”“我们呼吁小学生作文返璞归真!”谢学军道出了评委们的一致想法,小学生写作的素材绝对是丰富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都可以写,亲情、友情也可以写,但小学生们似乎瞧不上“童眼看世界”、“我手写我心”了。
高考作文照背照抄 学生称此是灵活运用
据发帖人柯晓军称,自己的一篇小短文《城市早行人》被抄袭,稍改为《触摸城市》出现在2008年浙江高考试卷上,并被评为满分作文,登载在《作文与考试&高中版》杂志2008年第15期(2008年高考优秀作文选登专期),并为教学论文《高考作文选题与立意》所引用(该文散见于“中国招生考试网”、“海淀语文教育资源网”、“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中学语文在线”等十多家教学网站及个人博客)。
据笔者了解,2008年浙江高考高考作文题目为:请以“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实感受,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城市早行人》的立意和内容恰恰符合这个题目的要求。
有一考生网友跟帖表示,“其实我们这些90后高考写作文,哪有几个是自己想写的,先给题目研究下,然后找自己看过的哪篇文章,凭记忆找对号的作品,搜寻所需要的段落和语句,我们写的作文全是这样,这个不能怪考生,怪这个体制,120分钟要做题要写作,你觉得我们能怎么样写,怎么样作,显然这也不叫抄袭,只能说是灵活运用。”
据笔者采访发现,很多在校的高中生都同意这种说法,现在广州某高中读高三的小谢告诉记者,“平时老师教我们写作文的技巧,就是多看和多背,也就是希望我们在考场上能灵活运用。虽然抄袭是不对的,但是能把一整篇文章背下来并用上去,这也很不容易了。”
而该校高三语文老师曾老师说,“我们鼓励学生多看好文章,多背好段落,但是并不鼓励他们抄袭,我们还是希望能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感悟生活的能力。”
姚巍
有一个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那就是当下高中生作文涩味、假意、矫情、丐怜悯、搏眼球现象,越来越严重。作文里见不到太多青春的绚烂,个性的张扬,生活的鲜活与多姿。论及归因,我们习惯于把矛头指向社会的复杂与浮躁、应试的压力与逼迫以及由此导致的学生生活单一与枯燥。特别是在时下寄宿制学校越来越受到欢迎,学校管理越来越规范的情况下,学生的校园生活似乎已经没有太多的拓展余地。居于对校园生活这种惨淡辛酸的认识,许多老师都会觉得,他们的学生已经没有了生活。
有一种理论,我们一直都很认同,那就是“现实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这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如此说来,破解目前学生作文虚情、假意、空洞、俗套的魔咒的根本办法,是要改变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与体验,丰富现实生活的意义与内涵。
但是,现实中,考试的标准化与评价的功利化,促使急功近利常态化。这种根源性理念,无论在教师的写文指导还是在学生的写作训练中,都没有获得应有的理睬与映照。为解决学生写作的素材问题,许多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央台评出的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熟记课本里的古人古事,然后教学生如何改编材料、套用材料,达到“一料多用”的教学目标。“一料多用”,作为一种写作技巧、方法、途径之一教给学生,本无可厚非。但是,将其作为一种模式,让成百至千上万人,年复一年地引用,一次一次地套用,就有偷懒、敷衍之嫌疑!这样训练出的作文,要有多少新意与创意,可想而知!这就是为什么一道“为了尊严”的作文题(佛山二模),全班50几人学生,有40人写了李白弃官是“为了尊严”,而郑明生杀人也是“为了”所谓的“尊严”(郑明生事件本没有任何尊严可言)。按理说,“尊严”是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必须去追求、捍卫的,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写自己“为了尊严”的经历,而非要拿“死”人、“恶”说事呢?这不能不令人义愤,引人深思!
作文的苍白源于生活的苍白。在不少学生的觉悟中,校园生活,就是三个点(宿舍——饭堂——课室)、三件事(睡觉——吃饭——上课),天天如此,周周往复,循规蹈矩,艰涩枯燥。校园的春秋冬夏,一花一石;老师的良苦用心,一言一行;同学的喜怒哀乐,一颦一蹙,都是过眼云烟,不能漾起一点涟漪。他们很多人习惯于被当作电脑程序里的一个数据抑或生产流水线上的一个产品。不需要也不愿独立感悟、性体验生活。偶尔有几个,也往往是牢骚多于思考、抱怨多于反省、批判多于建设、偏面多于理性、媚俗多于底蕴、肤浅多于深刻,同时,还有不少表现出两个极端:低幼化与成人化。要么让你哭笑不得,要么让羞愧不已。要让生活成为写作的源泉,在这样一群学生理头,似乎变得不现实!
其实,生活的苍白源自内心的苍白。要让学生作文不再苍白,根源在于让学生的内心丰富起来;因为,学生有了丰富的内心,就能用“心”去感悟生活,这样,看似规范、单调的校园生活也会变得姿彩丰富、血肉丰满。
我们都知道,人对周遭世界的感悟、理解是否丰富、深刻,往往取决于他是否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中去。当人们去感悟周遭时,他的五种感觉器官(视、听、嗅、味、触)和四种内心感受(情、绪、志、趣)都要参与进来,活跃起来。我特称此为“五四”运动。我们的学生平时写作文,只喜欢讲诉一些人云亦云的道理或者无病呻吟的心理,很少不五官感觉的参与,即使有时有一些,也往往只局限于视觉与听觉;另外,花季雨季的年华,内心世界很空旷,感受很丰富、敏感,很容易有所触动。就“情”而言,他们有遮遮掩掩的爱情、迷迷惘惘的友情,有沉甸甸的父母情、深切切的师生情。这些情感一旦迸发,就有万言尽诉之势。同样,如果我们的学生在感觉校园里的开切时,能调动视觉之外的其它四种感觉器官,那个写出的东本同样会很丰富,也能自然而然地融进个人的体验与感悟。如以下学生习作的片断:
那期盼已久的下课铃声,伴着春日的凉风和浓浓的饭香,透过半开的窗,传入了课室,进入了我的耳嗅口舌,五脏六腑。它彻底乱了我的思绪,同学们纷纷躁动起来了,漂移的目光开始直盯着讲台,等待着老师宣布一个决定。老师对铃声的反映,似乎总是比我们迟钝,他把同学们的“注视”当成求学的“专注”,陶醉于史铁生的那句“死是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的品味分析中,涛涛而侃,激情澎湃,一点也没有下课的意思。我感觉到我的前肚皮与后肚皮的距离正在一步步拉近。老师哟,对我来说,吃饭可比死还来得急于求成啊!下课吧。……
(伟东)《校园见闻随想》
老师叫我在熟悉的地方找生活。我沐浴着略带湿意却充满清新气息的春风,在校道上,静静地漫步、沉思。
春风指引着我,来到了中心广场。这个每天都热闹非凡的广场,此时静谧、安详。我轻轻地投入她的怀抱中,感受着她予我的气息。
就是在那根旗杆下,就是在那个圆弧的位置,虽不见了大横幅,也不见了由红布地毯覆盖着的木阶,但我依稀看见,那天颁奖时的热烈。我还确乎看见,那个在领奖台上,有些不知所措的我。可何时,我才能又登上那个似曾相识的领奖台?我不知道,但我却听到它在我耳边,轻轻地召唤。……
2组:图片:课到走廊 标语 高三教学楼 广一模公布栏
文:(欣仪)《走过高三楼》
放学后,成堆的作业仍然成堆,好友在旁边催促我去团委开会。我不情愿地起身,跟在朋友后面。经过高三教学楼,朋友扭过头,提醒我放轻脚步,小声说话。我望向课室,一颗颗脑袋埋在书林中,书上面还有一沓沓卷子。“高三可真辛苦啊!”我暗自感叹。此时,正好瞥见高三教学楼对面的标语:“一百天,一辈子。”朋友说,她讨厌这句说,听起来太残酷了。我不禁轻叹,又似在自语:“是很残酷,却很现实!”
3组:图片:小径小猫 爬山虎
文字:(泯均)《怎一个“愁”字了得》
没有欢乐,没有悲伤,心绪空空的、沉沉的。我走在校园一侧的煤屑路上,独自一人,四周一片静寂,静得连树叶飘落在地的声音也逃不过我的耳朵,却没能安抚心中的不安与失落。明明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于我眼中、心中,却想破坏它。因为妒忌它的美,它的生气。我仰头望天,灰灰的,棉花糖似的白云消失无影。我想我该放开一切,放下对成绩的太执著。……
4组:图片:小径凋落的茶花 桂花 石桌 听雨轩 游鱼(借景抒情)
文字:(凯琪)《小径漫步》
清晨的雾,注满了淡淡的桂花香,伴着清风扑面而来;初升的暖阳,透过了薄薄的暮,给刚刚睡醒的校园,披上了轻纱。我没有约伙伴,独自一个人,漫步在校园最曲折幽静的小径。
两侧的植株正吮吸着晨露。它们是天幕下的精灵,透着勃勃的生机,将我心头的烦恼淡去。我抬起头,不经意间,将透香的桂花惊醒,抖落了枝头的枯叶。我弯下腰拾起,将它捧在手心。枯叶如奶奶长满老茧的手,皱褶着,糙糙的。我似乎看见了岁月的沧桑,在每一条叶纹间穿梭。“太无奈了吧!”我不禁轻叹。
丝丝细雨,下起来了,打湿了拐角处的枝头茶花。茶花落地,依然簇拥在一起。据说茶花的花语有团结与友爱之意。它们正如我的同窗好友,肩并肩、手牵手,一起分享快乐,一起分担苦恼。哪怕遭遇误解、挫折、失败……
雨慢慢地大起来了,我沿着曲径,来到听雨轩。浑圆的石桌已经深深地没在了周围的绿野仙踪。我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石凳上,听着雨声,看着小池里的游鱼,遐想生活的点点滴滴,享受着校园这刻难得的宁静。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只要用“心”去体验生活,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每个人,每节课,每时每课,都会有故事,有故事的地方,就有文章,有真情的文章。如若不信,盍试之!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话中强调的是作文要讲究“真实”。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现实生活是文学写作的惟一源泉。”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再没有更可靠的预备方法……”
大语文观告诉我们:“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它特别强调学生要走出课堂,走向美好的大自然,走向鲜活的现实生活,放眼天地宇宙、山水花木、虫鱼鸟兽及生活中的人和事。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兴趣是写作的前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体验生活,才会笔下有话
感悟生活,笔下文字才有情。写作也不是简单地记录生活,而是用心感受生活,感悟生活。
语文课标》明确写道:“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由此可见,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就没有写作。
一、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所以学生首先就得观察自然、感受自然,以增强审美情趣,提高写作能力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冶了人们爱美的眼力。要写出景物之美,关键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来表现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若没有认真、仔细地观察,就不会写出这样好的诗句来。“景语皆情语”,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的热爱。朱自清先生著名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春雨图”中的“静默”二字用得最妙,传达出春雨中安静而和平气象,突出了那种“静态”的美。作家王蒙说过:“创作乃是心灵的搏动与倾吐。”
二、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所以学生就要关注人生,感受人生,憧憬、体验和思考美好的人生,然后抒写绚丽的人生。
三、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所以学生就要关注社会,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社会。
伟大的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的著名论断。德国诗人歌德说过:“不要说现实生活没有诗意,诗人的本领,正在于他有足够的智慧,能从惯见的平凡事物中,看出引人入胜的一个侧面。”
“文学和科学是相通的,科学和文学应该开出并蒂之花。
1、世界是那样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丰富多彩,你不会缺乏做诗的动因。
——歌德(德国十八世纪伟大诗人)
2、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
——叶圣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
文学创作的“金科玉律
因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北大教授孔庆东曾说过:“好作文要有真性情。真情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情到深处是至文。”
作文的生命在于真实———生活内容的真实和思想感情的真实!只要同学们忠实于自己的心灵和生活,写出的文章就会与众不同。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课堂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写作的关键、多练是写作的秘诀
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树何尝不是这样?我们的生活里有成千上万的树,一棵一棵,一片一片,枝干、花朵、果实、树皮、树叶可有一模一样的?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世上可有两棵相同的树?没有的。
那次听报告,说作文高考阅卷时,老师们有时候会开玩笑问:“今天孩子们写死了多少父母?”其实生活中这样的惨痛是有的,但每天“大面积父母死亡”,甚至死亡的情节也彼此雷同就不正常了。生活千变万化的,每个人脚下都有一片鲜活的土地,为什么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自取其辱呢?
一群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在作文竞赛中竞相展示自己的“早熟”。面对命题作文《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这群十二三岁的孩子们大写婚恋、甚至是婚外恋,让身为考官的成年人大跌眼镜。
谢学军是省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成员、著名少年文学作家。不久前,他担任一个在汉国际作文竞赛的评审,负责评阅小学六年级的作文。在看过近400 篇小学生作文后,他惊湿了衣衫。“不得了,这些孩子太早熟了,他们似乎不屑写小孩子的事,专挑大人的隐私写。”谢学军说,不少小学生忘了自己的年龄,用成年人的口吻讲述一个个恋情故事,有的表述相当大胆。每每评阅到这样的作文,只有那略显稚嫩的字迹在提醒他:这是一个小学六年级孩子的作文。
谢学军称,最近两年,大量的“雷人”事件和人物充斥网络。为了出名、博得关注,有些人不择手段,以“出位”的办法博点击数。如今小学生普遍接触网络,以为这样做是一种时尚,于是纷纷效仿。
今年的评阅中,谢学军还遇到一件“怪事”,三十余篇作文写的是同一个情节:古代一名人通过时空穿越,来到现在的社会,遇到了许多让他匪夷所思的事……很明显,这些小学生是在背作文,好在考场上套用。
谢学军说,在他评阅的近400份作文中,绝大多数写的都是与小学生无关的内容,他认为这是学校作文灌输式教学产生的流毒,“现在的作文崇尚创新、标新立异,小学生们一拿到作文题,就开始不切实际地胡思乱想。”“我们呼吁小学生作文返璞归真!”谢学军道出了评委们的一致想法,小学生写作的素材绝对是丰富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都可以写,亲情、友情也可以写,但小学生们似乎瞧不上“童眼看世界”、“我手写我心”了。
高考作文照背照抄 学生称此是灵活运用
据发帖人柯晓军称,自己的一篇小短文《城市早行人》被抄袭,稍改为《触摸城市》出现在2008年浙江高考试卷上,并被评为满分作文,登载在《作文与考试&高中版》杂志2008年第15期(2008年高考优秀作文选登专期),并为教学论文《高考作文选题与立意》所引用(该文散见于“中国招生考试网”、“海淀语文教育资源网”、“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中学语文在线”等十多家教学网站及个人博客)。
据笔者了解,2008年浙江高考高考作文题目为:请以“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实感受,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城市早行人》的立意和内容恰恰符合这个题目的要求。
有一考生网友跟帖表示,“其实我们这些90后高考写作文,哪有几个是自己想写的,先给题目研究下,然后找自己看过的哪篇文章,凭记忆找对号的作品,搜寻所需要的段落和语句,我们写的作文全是这样,这个不能怪考生,怪这个体制,120分钟要做题要写作,你觉得我们能怎么样写,怎么样作,显然这也不叫抄袭,只能说是灵活运用。”
据笔者采访发现,很多在校的高中生都同意这种说法,现在广州某高中读高三的小谢告诉记者,“平时老师教我们写作文的技巧,就是多看和多背,也就是希望我们在考场上能灵活运用。虽然抄袭是不对的,但是能把一整篇文章背下来并用上去,这也很不容易了。”
而该校高三语文老师曾老师说,“我们鼓励学生多看好文章,多背好段落,但是并不鼓励他们抄袭,我们还是希望能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感悟生活的能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2-20
展开全部
《非常小男生和小女生》伍美珍的《同桌冤家》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童年·我的大学》高尔基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