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推进专业的在读博士,来介绍我所了解的几位非常值得尊敬的领军人物吧~
陆士嘉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筹建者之一,中国著名的流体力学家和教育家。可能大家对她的名字并不熟悉,但她的外孙大家一定很熟悉,那就是高晓松。不过,虽然大家对她不熟悉,但她真的可以算是中国航空航天领域的泰斗级人物了。她师从空气动力学之父和现代流体力学之父普朗特教授,是普朗特教授的关门弟子,也是普朗特教授唯一的一位亚裔女弟子。就连大家所熟知的钱学森先生的老师冯·卡门,和陆士嘉教授也是师兄妹关系,要是论辈分的话,钱学森先生都得叫陆士嘉教授一声“师姑”了。当然,这只是开玩笑了,但是陆士嘉教授为中国航空领域做出的贡献却是实打实的。她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空气动力学专业,是北航第一任空气动力学教研室的主任,为中国航空工业培养了大批的科技人才。而她,却非常的淡泊名利。按理说,陆士嘉为我国航空事业做出了这么重大的贡献,她应该肯定是院士了,但是你翻遍两院院士的名单,也不会找到她的名字的。并不是她不够资格,而是她两次拒绝了中国科学院的提名。她说,为什么要提名我做院士,难道就因为我是普朗特的学生么,还是把机会留给年轻人吧。这样一位专注科研、不慕虚名的大家,怎能不让人尊敬。
陈懋章院士,航空发动机专家,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院士真的是非常热爱航空发动机事业,并且在航空发动机领域也卓有建树。但是在校园里看到他,你可能都想象不出这是一位为航空事业做出如此重大贡献的领军人物。一位83岁的老人,衣着普通,平平淡淡,却在这样的年龄,依然在指导着航空发动机的科研工作,在实验室,你依然能看到他的身影,这样兢兢业业的航空人,真的是我们所有航空工作者的榜样。
陈光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著名航空发动机专家。他常说,我国的航空发动机还存在很多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的突破创新,而老一代人终究要将接力棒交给下一代人,重中之重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而他也以身作则,89岁高龄,仍然走南闯北坚持工作在科普第一线。他的这种精神,不断的鼓舞着一代代的航空人。
来北航航空学院读研已经两年了,也了解到了一些航空航天领域的知名校友,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下
陆士嘉教授 中国著名流体力学家。世界流体力学权威普朗特教授唯一的亚裔女博士 。目前多了另外一个身份,高晓松的外婆。
陆士嘉教授是北京航空学院(现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筹建者之一,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空气动力学专业,为发展中国力学事业和培养航空工业的科技人才作出了贡献。除了学术上的成就以外,她淡泊名利。坚决辞去院士头衔成为一直流传在北航学生间的佳话。激励着每一届北航学子。
王永志院士 1994年5月,王永志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后因院系调整并入北航,北航校庆是1952年10月25日)。1992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1994年5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2004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关于王永志院士,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在刚毕业参加工作没多久的时候,他参加了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种中近程火箭的试验发射,这个项目是由钱学森主持的。当时关于火箭燃料和推进剂的剂量问题有争议,许多专家认为要加长箭体,增加燃料。但是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要从火箭体内泄出600千克燃料,这枚火箭就能命中目标。当时很多工作人员都对这个年轻人的看法不以为然,于是王永志只好去找技术总指挥钱学森。听完王永志的汇报后,钱学森当即决定按照王永志的办法进行操作。事后证明王永志的计算是正确的,三发火箭全部命中目标。 他的这种严谨治学的精神,为我们北航学子树立了榜样。
陈懋章院士 1999年,陈懋章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懋章,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航空发动机专家,1957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初见陈懋章院士的人,都觉得他看起来很严肃,但是只要学生有问题找他,他都会放下手中的活儿,哪怕是个计算公式,也会认真解答。很多人都想投奔在这位名师门下,可他的学生数量总是不多:每年最多招3人。他解释说我们的专业希望能做实验,又做理论计算,我的精力难以带更多的学生。如果我带学生,我就要对自己的学生负责。总之,在我们学生眼中,他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大师。
作为北航15级本科生来回答下这个问题~
北航作为当年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建立的第一所航空特色院校,尽管现已发展成一所综合性的大学,航空航天的特色依然未变。作为“国防七子”高校之一,北航为祖国输送了许多航空航天领域的领军人物。下面介绍几个较为典型的领军人物。
现任中国航空研究院院长——孙聪院士
孙聪院士自北航毕业后,长期奋战在战斗机设计和试制一线,长期从事飞机航空电子、隐身技术和飞机设计工作,先后担任了歼15舰载机等多种型号总设计师,相当厉害!
神舟飞船第一任总设计师——戚发韧院士
戚发韧院士是当年北航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学生,1957年从北航飞机系毕业后参与火箭等的研究,取得了数不清的重大成就,中国的第一发导弹、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卫星、第一艘试验飞船的研究背后都有戚发韧院士辛劳工作的身影。
现任中航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刘大响院士
1960年毕业于北航的刘大响院士,于1986年起任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原624研究所)总工程师和第一总设计师。四十多年来,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设计和研究工作,曾任数项大型国防科技预研项目和国家重点工程的总工程师、第一总设计师或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为我国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王永志院士
王永志院士长期致力于中国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与研制工作,参加和主持了6个导弹型号、2个运载火箭型号和“神舟”系列飞船的设计研制工作,曾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帮助实现推动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一系列跨越式发展。
北航这方面的领军人物还有很多,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列举了,向大佬们学习!
北航本科、博士,十年土著。
本科和博士的专业都是航空,那么我就来列举一位从北航走出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歼15舰载机的总设计师——孙聪。
孙聪,1979年考入北京航空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无线电专业,1983年本科毕业到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工作;1999年12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设计专业硕士毕业;2006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飞行器设计专业博士学位。长期从事飞机航空电子、隐身技术和飞机设计工作。担任歼十五、鹘鹰等多个重点型号飞机总设计师。曾任中国航空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所长,现任中航工业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重大贡献奖”、“航母工程重大贡献奖”。曾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5次;荣获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青年专家、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高级管理人才和百名优秀博士、硕士,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集团公司劳动模范、优秀领导干部、辽宁省劳动模范、中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中航工业航空报国奖、创新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或荣誉,是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歼15是我国又一国之重器:
歼-15(英文:J-15,中文绰号:飞鲨“Fēishā”,英文:Flying Shark,北约代号:侧卫D型,英文:Flanker-D)是中国参考从乌克兰获得苏-33战斗机原型机T-10K-3以国产歼-11战斗机为基础进而研制和发展的单座双发舰载战斗机。歼-15研制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承担。歼-15在世代划分上属于第四代战斗机改进型,即第四代半战斗机。
歼-15在外形上与俄制苏-33非常相似,但歼-15融合了歼-11B的技术。在歼-11的基础上新增鸭翼、配装2台大推力发动机,实现了机翼折叠,全新设计了增升装置、起落装置和拦阻钩等系统,使得飞机在保持优良的作战使用性能条件下, 实现了着舰要求的飞行特性。
2015年12月24日,新一批歼-15舰载战斗机在海军辽宁舰渤海某海域进行舰机融合训练,飞行员驾机完成触舰复飞、阻拦着舰等多个课目训练。
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将要升学本校的北航四年本科来答~
北航作为一所专门为我们国家航空航天事业服务的专业型高校,自建校以来,确实为我国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罗阳,曾任歼15舰载机工程总指挥,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副书记。2012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1978年,他从武汉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读飞机制造系高空设备专业。在那个年代,高考刚刚恢复,能考上北航的人往往除了清华北大其他学校可以随便选择,而这些选择北航的人,都或多或少有着一个属于自己的航空梦,而正是从北航开始,他剩下的三十多年时光,都被用来追梦航空。
2012年11月25日12时48分执行任务时,罗阳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经抢救无效,在工作岗位上因公殉职,终年51岁。在罗阳参与舰载机起降试验训练期间,罗阳曾经感到身体不适,但是并没有下舰,而是坚持到完成实验。就在离舰登车后,他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
2014年,北航师生原创音乐剧《罗阳》作为《共和国脊梁》系列登上舞台,罗阳精神用另一种形式活在了人们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航空人追梦逐梦。
从1978年考入北航,到2012年倒在工作岗位上,罗阳用他最为绚烂的年华托起了中国第一代舰载机,托起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航空梦。
才见虹霓君已去,英雄谢幕海天间。北航人将永远缅怀罗阳,我们将会把 悲痛化为前进的动力,为祖国航空航天事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