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会废除宰相其实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历史发展的趋势就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因此在我看来,宰相的废除其实只是朱元璋增强皇权的一个方法罢了。
宰相从秦朝开始就是朝廷之上不可缺少的一个职位,一直都是为皇上解忧的好帮手。但是到了明代,特别是胡惟庸当上宰相之后,朱元璋终于忍无可忍,直接把宰相这个官职给废了。明初的时候宰相换了一个又一个,最后加上胡惟庸一共连续出任了四个宰相。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是能做到让朱元璋满意的,因此朱元璋就在等一个时机,想直接灭了宰相这个官职。
后来在胡惟庸当上宰相的时候,他不仅手握大权还非常独断,甚至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结党营私,收受贿赂。因此后来朱元璋就借着别人弹劾胡惟庸的这个好机会,把胡惟庸一党给直接拉下马了,并且就此废除宰相这个官职。后来的朱元璋设六部分别管理宰相原来的职责,直接听命于皇上。
其实明朝的时候,中央强化集权的趋势就越来越强。而朱元璋会废除宰相这个制度也不仅仅是因为他要防止宰相权力过大,还因为他要保住自己的皇权不被削弱。因此朱元璋其实从他设置的第一个宰相起就一直在等一个机会削弱相权,他会换宰相不仅是因为他们能力不足,还因为他们身上没有朱元璋想要的那种野心。
因此在我看来,朱元璋会废除宰相这个官职其实其背后的根本原因还是人性,因为他主要还是为了增强自己的皇权。而且朱元璋废除宰相的时候还能趁机拔除朝上不忠于自己的大臣,也还算是一举两得。
宰相制度自秦朝开始建立,到明朝废除,试分析宰相制度"立"与"废"各有何利弊
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因而形成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固然可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皇帝独操权柄,固然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加强统治,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是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社稷的兴衰维系于皇帝个人素质,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古代篡夺皇位的人,基本是当朝的权臣,重臣,如王莽,司马炎,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杨坚,朱温,赵匡胤等人.鉴于这些历史教训,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对功臣和权臣狠下毒手.在废相问题上有两次重要的行动,一次是诛杀胡惟庸案,另一次是诛杀李善长案.
胡惟庸案:朱元璋称帝后,先后任命过四员丞相.其中胡惟庸在中书省主政时间最长,权最重.再加上他和当时被朱元璋谴责的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密相往来,朝廷政治首脑和军事贵族结合在一起,使朱元璋有所警觉.而胡惟庸由于权势日盛,骄横跋扈,不知节制,这正好给朱元璋以把柄.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杀了胡惟庸,趁机取消了中书省,并立下法度,以后不许再设丞相一职.朱元璋还利用胡案,将凡是心怀积怨,行为跋扈,对皇家统治有危险的文武官员,大族地主,都陆续列为胡党,处死抄家.其中最为惨烈的就是洪武二十三年,处死已经退休多年,77岁高龄的太师,韩国公李善长及其家七十余人.因胡案被诛死或已死被追夺封爵的功臣共计有21侯,株连而死者共达3万余人.丞相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其实简单来说,就是老朱觉得,我辛辛苦苦打下的天下,凭什么让别人来指挥,最好就我一个人说了算。但是,讽刺的是,老朱死了之后,出现了“内阁”,那权力不得了,老朱地下有知,估计会气的活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