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去世,如果太上皇还在,太子能顺利继位吗?
历史上,皇上与太子的关系、太上皇与皇帝的关系,名为父子,实为政敌,经常处于博弈之中。这层窗户纸,大家都心知肚明,但在以孝治天下的时代,为了维护父子关系表面上的和谐,大家不会轻易捅破。
如果皇帝突然驾崩,太上皇与太子同时存在,理论上应该由太子继位,主要原因:
第一,太子就是国之储君,继位的合法性最强。
在古代,中原农耕文明中,继承制度一般是父死子继。什么叫太子?就是天子指定的继位人。皇帝在位时立太子,就是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能够在自己百年之后由太子顺利延续。这套制度,既是礼法也是惯例。
太上皇一般处于退休状态,更多的是一种身份上的尊荣,缺少复位的法理依据。
第二,人心向背。
中国古代舆论由儒家知识分子掌握,这个群体是传统礼法的坚定维护者与吹鼓手。在他们看来,周礼中早有规定,父死子继,太子上位是理所当然的事,谁要是逆天而行,谁就是千古罪人。
尤其在清朝以前,中国许多儒家知识分子有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情怀,看到太上皇抢太子的皇位,会有部分人站出来,即使舍生取义,也会据理力争,捍卫礼法。
不过到了实际的操作层面,不管是太上皇还是太子,谁的野心大、实力强、拳头硬,谁才能如愿以偿。
历史已经证明,皇位并不是稳定的。这种不稳定性,在皇帝去世出现权力真空时会达到高峰,此时的皇权争夺战,所有的感情、仁义都是浮云,实力才是王道。
朱祁钰如果太子是软柿子,太上皇实力强还想当皇帝,那大概率会复位。比如乾隆,嘉庆登基后要是先行一步,只怕老爷子会因群臣拥戴,“被迫”付出。
历史上,当太上皇的人原本就没几个,除了乾隆,其余人下场往往比较悲凉。比如李渊、李隆基,当太上皇后就成了没有牙的老虎,精神上与囚犯无异,没有任何复位的实力。
唯一一次不是太上皇的“太上皇”复位,还是明英宗朱祁镇。
朱祁镇是明朝的第八位皇帝,在“土木堡之变”中被蒙古俘虏。皇帝被抓到草原,朝中大臣就急了,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以于谦为首的大臣拥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
朱祁钰当皇帝后,遥尊被俘的哥哥朱祁镇为太上皇,同时,大力抗击蒙古,并拒绝蒙古以朱祁镇为筹码开出的条件。蒙古打不过明朝,无奈之下退回草原。
后来,蒙古人有谈和的诚意,发现朱祁镇又不能成为有价值的筹码,每天还要白养着,倒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将其放回大明。
回到大明后的朱祁镇,立刻被软禁,但朝廷还是有一帮支持他的力量。被软禁七年之后,朱祁镇的“铁杆”趁朱祁钰病重期间,发动“夺门之变”,赶紧拥戴“太上皇”朱祁镇复位。
皇权的交接问题,从秦始皇开始,就一直困扰着历朝历代的帝王。这既是皇帝的家事,也关乎王朝的根本,解决好了可以降低交接成本,解决不好就会地动山摇,甚至给后世留下无穷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