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早期教育有必要吗?该注意些什么?
孩子的早期教育有必要吗?面对动不动几万块的早教机构真的有必要上吗?这应该是很多家长都会面临的问题,早教是什么?早教教什么?早教有什么用?因为曾经的我也走入了这个误区,一心想着去带孩子上早教,还好看到了这本《儿童心理学》,对于婴幼儿的发展有了更多的认识。
孩子的早期教育有必要吗?答案是肯定是有必要的,但是仅仅单凭早教机构一个礼拜一周的课程可能意义本身不大。早期教育的意义究竟在哪里?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发现,婴儿出生后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不是等待着被灌输知识,相反,婴儿体内好像预设了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会驱使宝宝们自主的去探索世界,接受信息,建立起自己的认知。
而早教的意义就在于对儿童早期心智能力的开发,在儿童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他们会通过选择、解释、转化和改造经验以便适应他们以有的心理结构。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儿童把外部世界并入到他们已有的心理结构中,另一方面,他们也改变和扩展着他们的行为以适应环境。
所以,儿童早期智力的发展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是通过孩子不断与环境动态、持续的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不断的互动,建立起早期的认知,这些认知促进儿童大脑的发育,反过来儿童大脑的发育提高孩子的认知。所以早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龄前的孩子提高认知促进大脑发育。了解儿童大脑发育的过程0-2岁感觉运动阶段0-2岁被皮亚杰称为感觉运动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渠道就是通过感官去探索,比如用嘴巴去啃,用手去摸。通过这些感觉器官来刺激大脑的早期发育,让大脑神经元之间建立起突触。感觉运动并不是静止的,皮亚杰经过观察发现,感觉运动会经历三个阶段。从严格拘泥到灵活的模式。婴儿的活动从最早无条件反射到逐渐和事物建立起关联。
比如刚开始的婴儿只会吮吸母乳,几天之后孩子会开始吮吸一切能够放到嘴巴的东西,几个月后开到奶瓶和勺子,孩子会根据不同的事物决定嘴巴张开的大笑,皮亚杰把婴儿这种对环境的适应称为智力的开始。从单一到协调的动作模式。最开始婴儿只是看玩具,后来他会主动抓起来,但不会有意识放到眼前;再后来孩子会把玩具主动拿起来摇晃,甚至开始吃。在这个过程中,婴儿的手眼脑开始协调发展,能够做的动作也会越来越复杂。
从反应性到有目的性。儿童一开始的动作是没有目的和计划的,比如无意识碰到了婴儿床边的风铃,孩子并不会主动去重复,因为两者之间没有建立关联,等到1岁左右孩子开始建立联系,为了探寻他会重复这一动作。2-7岁的前运算阶段2-7岁被称为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儿童认知世界的视角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儿童不能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只能从自我的角度看待问题。儿童的大脑开始出现符号思维,这代表着儿童开始思考和想象。
前运算阶段思维有这些特点:以自我为中心,儿童不同从自己的角度移开;万物皆有灵,孩子会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有生命的,逐渐过渡到有只有动着的物体是或者的,知道最后会认为只有人类和动物有生命;刻板思维,告诉孩子3加上4等于7,问孩子7减去4等于几,这一阶段孩子不能理解逆向思维,所以教再多也不会。前逻辑运算,这个阶段的孩子没有归纳和演绎思维,孩子会在两个没有联系的事物之间建立一个联系,皮亚杰把这个称谓转换性思维,比如错过了午睡,孩子会认为自己没睡午觉,所以没有到下午。
如何做好早期教育?0-2岁的幼儿0-12个月多让婴儿去看对称的图案,可以多和婴儿交流让婴儿看人脸,因为有研究发现刚出生的宝宝最喜欢的图案就是成人的脸。多和孩子说话或者放之前放过的音乐。因为宝宝出生后对妈妈的声音明显更感兴趣,研究者认为这和胎教有关。多让婴儿去触摸不同材质的物品,不要阻止婴儿啃玩具,孩子的一系列活动都是在积极的探索这个世界。
1-2岁多做伴奏型父母。这个阶段婴儿的动作从无目的性到有目的性,任何东西都想要动一动,碰一碰。父母可以在孩子探索的过程中,帮助婴儿发现新大陆。想要孩子做什么,不要强迫孩子去做,自己主动在孩子面前做起来,婴儿自然开始学习,父母可以边做边自言自语,这就是孩子学习的最好方式。帮助孩子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
太烫不能动,帮助孩子建立烫的概念;拉着孩子的手感受一下水温。1-2岁的宝宝开始学说话,具有简单的思维,并不是所有联系都需要孩子来发现,我们也可以帮助孩子主动来建立事物的联系,让孩子自己来实践。不要阻止孩子的行为。太脏不能动,太危险不能动,太烫不能动,太多的阻挡会让孩子失去兴趣,一个喜欢动来动去的孩子远比喜欢安静的孩子更聪明。2-7岁培养孩子的情绪能力。儿童心理学家发现,情绪能力好的孩子他们的人际关系也会更好。
而影响儿童情绪能力的是,儿童在人生前几年里遇到的强烈的人生情绪经历使如何解决的,这种经验会影响到儿童情绪能力的高低。也就是父母需要在孩子生命早期告诉孩子如何来控制情绪。培养孩子的符号思维能力,当儿童可以熟练使用语言和图画时,代表着儿童已经开始使用符号,他们的直观思维开始变得抽象。所以父母应该尽量提高儿童对语言和画画这些能力的使用,比如陪孩子讲书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从而提高孩子对符号的熟练使用。
培养孩子的游戏能力,游戏能力的高低,代表了儿童抽象思维的高低,因为游戏的过程需要孩子具备高超的想象能力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儿童就是在这一遍一遍的游戏中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儿童心理学家提出了“脚手架父母”的概念,在儿童处理问题从需要成人帮助到独立解决问题,需要父母指导,父母要当“脚手架父母”,不能帮助太多,也不能不去帮忙,恰好的距离让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早期教育最容易走进的误区
误区一,早期教育就是学知识很多父母以为早期教育就是学知识,并非如此,早期教育指的是以幼儿的发展思维来提高孩子认识世界的能力。能不能教知识,可以,但是父母应该了解儿童发展规律,只有在5岁之后,孩子才具备学习的能力。过早的死记硬背,孩子忘记的也会越多。
误区二,早期教育是教孩子早期教育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来配合,孩子是主动探索世界的,但是如果父母有更好的引导可以让孩子事半功倍。相反,单纯的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而不给与帮助,不能快速且有效的提高孩子的能力,参考“脚手架父母”的概念。
误区三,早教只能专业人士来做早期教育应该是随时随地的,且长期坚持的,这应该是父母的一种教育理念。而不是只有早教机构、专业人士、每周一节的早教课,早教课有作用,但是如果父母愿意参与孩子的早期教育,对孩子意义更大。早教不是几节课或者几个游戏,早教应该是一种持续性的教育模式,不要盲目迷信早教机构,父母的作用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