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是因为战略失误才被多尔衮打败的吗?
李自成的大军在山海关战败以后,带领残兵败将,迅速回到北京城。在北京匆匆登基,隔了一天时间是,他便带着搜刮来的金银珠宝仓皇逃窜到西安。
多尔衮在吴三桂的帮助下,将满清八旗军队直接开进了山海关,进而成功入主北京。这个时候多尔衮并没有放弃对李自成的追击。
李自成逃窜的这一路上,必须要经过山西地区,不过让人意外的是,他忙着往回逃窜,居然没有对山西地区做一个精密的部署,结果导致大面积官员投降多尔衮。
李自成战略错误一:仓皇逃往西安,没有布防山西。
当初李自成在攻打北京的路上,是从洛阳这边渡过黄河,北上途径山西,从而进攻北京。在山西地区,李自成遭到了非常猛烈的抵抗。
尤其是在代州和周遇吉的一战,打了十多天,大顺军死伤惨重。
一度让李自成失去了前进的信心。可就在李自成攻克宁武关、击败周遇吉以后,大同总兵姜瓖、宣府总兵王承胤先后递上了降表。
此后唐通、邱茂华等守将相继投降,李自成几乎是畅通无阻地进入了北京城。
因为山西地区的降将太多,所以李自成就地安排,依旧将这帮人安排在原来的位置上,帮助他镇守城池。
这一错误的安排,在李自成败退西安的时候,依旧没有得到改变
,甚至连最重要的太原城,都是交给降将陈永福来镇守的。试想一下,这帮人能够投降李自成,难道就不能投降多尔衮吗?
所以当李自成逃窜以后,山西境内的守将,要么弃城而走,要么就是投降满清,几乎没有为李自成战死殉国的。
太原守将刘永福被红衣大炮轰得不知所措,自此失踪。长治守将刘忠不战而逃,此后又想夺关却被清军再次击退。
贼至彰德,赵王降。丁亥,诏天下勤王。命廷臣上战守事宜。左都御史李邦华、右庶子李明睿请南迁及太子抚军江南,皆不许。戊子,陈演致仕。李自成陷宁武,周遇吉力战死之。三月庚寅,贼至大同,总兵官姜瑰降贼,代王遇害,巡抚都御史卫景瑗被执,自缢死。---《明史》
投降者是最多的,明朝那几个降将,基本都选择了投降。比如说大同总兵姜瓖、陕西总兵王钺、定西伯唐通等等,全部选择投降满清,帮着满清倒戈一击,给大顺治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李自成对山西的控制,在这种反叛局面之下,基本束手无策。最终只有靠近山西的边角料还在李自成的手里,其余领土几乎是伴随着李自成的撤退而相继失守。
李自成战略错误二:分兵防守清军,没有集中兵力守住潼关。
退回西安的同时,多尔衮的大军也已经掩杀了过来。多尔衮来的不简单,一方面让哥哥阿济格带兵在北方一路猛攻,一方面让弟弟多铎从南方北上,攻打潼关。
这两路人马有一个比较大的差别,那就是阿济格的战斗力,跟多铎不是一个档次的,完全比不上多铎的大军。
为此多铎才是这次战役的主力军才对,可是李自成在这个时候,却犯了糊涂。李自成手里有两路比较优秀的兵马。
顺治二年二月,我兵攻潼关,伪伯马世耀以六十万众迎战,败死。潼关破,自成遂弃西安,由龙驹寨走武冈,入襄阳,复走武昌。我兵两道追蹑,连蹙之邓州、承天、德安、武昌,穷追至贼老营,大破之者八。---《明史》
第一路就是刘宗敏的主力军,第二路则是李过那三万铁蹄。
在面对两路对手的时候,李自成没有分析对手的强弱,而是将这两路强大的兵马,分别派遣到两路去应付随后。
李过北上阻挡阿济格南下,刘宗敏则增员潼关,防止多铎打进来。李过阻挡阿济格是绰绰有余,可是刘宗敏对付多铎却有些吃力。
结果潼关终于被多铎攻破,西安城就此不保。而李过的人马远在榆林,根本没办法和李自成会合。
李自成临时决定放弃西安,转战南下。这个时候的李过却不能及时南下,只好往西北走,从汉中走水路,进而前往荆襄地区。
这么一来两路主力军就不在一起了,等到李过再次与李自成大军会合的时候,李自成已经葬身九宫山了。
李自成战略错误三:放弃荆襄根据地,丧生九宫山。
荆襄地区是李自成比较早开辟的一块根据地。早在崇祯16年,李自成带兵进攻三秦地区,而大将白旺被留在了荆襄,所以荆襄根据地已经经营了两年多时间。
这是一片比较成熟的根据地,这就好比三国时期刘备占据的荆州一样。如果李自成能够好好经营这里,以此地作为大本营,完全有资本东山再起。
可是这个时候李自成再次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他吩咐大军放弃荆襄根据地,向东征讨左良玉,继而夺取南京城。
当是时,左良玉东下,武昌虚无人。自成屯五十余日,贼众尚五十余万,改江夏曰瑞符县。寻为我兵所迫,部众多降,或逃散。自成走咸宁、蒲圻,至通城,窜于九宫山。秋九月,自成留李过守寨,自率二十骑略食山中,为村民所困、不能脱,遂缢死。---《明史》
当时南京已经建立了南明弘光政权,这一决定倒是把朱由崧给吓了一跳。不过只是有惊无险,因为李自成也不知道何去何从。
左良玉还没怎么跟李自成交手,就仓皇而逃。不过这并不能弥补李自成失去荆襄根据地的惨痛损失。
因为没有一块像样的根据地,使得李自成后期完全成为了流寇。进攻南京不是,转战南下也不是。这个时候的李自成只能在江西地区徘徊,最终死在了九宫山,从此大顺军失去了方向感。
多尔衮战略成就一:调多铎大军北上,合力围剿李自成。
多尔衮这边的战略部署那就实在是太优秀的,他手里的兵马并不多,但是降将并不少。降将几乎成为了多尔衮夺取天下的主力军。
他入主北京以后,一方面吩咐阿济格带领吴三桂、尚可喜等人,直奔山西追击西逃的李自成,另一方面让多铎带领孔有德、耿仲明等人直接南下,消灭南方小朝廷。
顺治元年,从入关,破李自成。复从豫亲王多铎徇陕西,克潼关,取西安。二年五月,移师定江南,复与固山额真恩格图、玛喇布等下宜兴、昆山诸县,进三等梅勒章京。---《清史稿》
这一部署本来是没什么错误的,可问题是李自成军队的实力很雄厚,阿济格一支军队是很难彻底消灭对方的。与此同时,南明这边以史可法、马士英为首的大臣却幻想着可以和满清平分天下,向他们提出了请和的要求。
多尔衮见南明小朝廷完全没有北上的可能,立刻命令多铎调转方向,直奔潼关而来。
这种反应速度,实在是让人不由得感佩。
要知道作战计划是早就制定好的,能够及时做出调整,可见多尔衮在战略方面的见识,
是很少有人比得上的,至少当时是没有人比得上的。
多铎调转枪口直奔潼关的决定,直接彻底改变了那一年的历史。
如果多铎不来,李自成完全可以击败阿济格,至少可以保住陕西地区的地盘。
再以此地作为根据地,说不定能够东山再起。可惜多铎大军的战斗力太强,使得李自成错失了这么一次巩固陕西防务的机会。
多尔衮战略成就二:与南明若即若离,争取了围剿李自成的时间。
多尔衮入主北京城以后,很多人都在猜南京地区的大臣们到底是什么心态。伴随着马士英和高杰、刘良佐等四镇军阀将朱由崧立为皇帝,多尔衮终于明白了他们的想法。
于是乎多铎大军便直奔南方而来,他们可不希望再出现第二个南宋,这次一定要一口气灭了南明小朝廷。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史可法和马士英却向多尔衮派遣了使者。使者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够和多尔衮达成和解,两家一起把李自成这个流寇给消灭了。
等到消灭李自成以后,他们两家可以平分天下。抱着这样的幻想,南明小朝廷压根就没打算与多尔衮开战,他们依旧把灭亡明朝的李自成当成头号大敌。
多尔衮得知以后,将计就计,既然南明持有这种态度,那就可以不急着消灭他们。刚建国就想着偏安一隅,以求和的方式寻找自保的办法。这种政权是不可能长久存在的。
多尔衮既没有正面答应这件事,也没有完全拒绝这件事。他策反了使臣当中的部分人,最终麻痹了整个南明朝廷。
多尔衮的这一招,为多铎北上与李自成决战,争取了很多时间。可以说在战略上,多尔衮绝对占据了上风。
多尔衮战略成就三:不给李自成喘息的机会,一举荡平李自成。
多尔衮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他进入北京城以后,直接就吩咐阿济格西进,必须要趁着李自成立足未稳的时候,将他消灭。
所以李自成逃到山西的时候,压根就来不及重新布防。当初留下这帮投降的明军将领,李自成是认为自己稳稳夺取天下了,没想到事情出现了巨大的转机。
山西眨眼之间,就成了多尔衮的地盘,李自成逃西安以后,还没来得及喘气。多尔衮已经再次追杀了过来,一边让阿济格攻打陕北,一边让多铎攻打潼关。
李自成以疲劳之师应对这两帮人,基本是掏空了自己的战斗力,很可惜的是,还是战败了。
李自成难逃以后,多尔衮也没有放弃追击李自成。多尔衮吩咐阿济格大军直奔荆襄而来,李自成吓得压根就不想保住荆襄,再次往东逃窜。
这一路追击下来,我们发现李自成根本就没有时间停下来休整。这对军队的损耗是相当大的,而且战斗力也是陡降。
最终李自成在九宫山被杀,其实不是当地民兵武装杀了李自成,而是多尔衮紧追不舍的那股劲儿,使得李自成的内心崩溃了。
和李自成相比,很显然多尔衮在战略上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因为李自成接二连三的失误,使得多尔衮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在整个战争期间,我们会发现,其实多尔衮的战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准备一场大战或许需要几个月的战略筹备期,可是及时调整战略思想,多尔衮却只需要一瞬间。
他可以在战争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只是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反观李自成,他的战略构想,其实在兵败山海关的时候,就已经彻底乱了套了。
可以说李自成压根就没打算成为天下之主,他只想着退守陕西,甚至连山西都不想要了。可是你陕西有什么可以作为防守呢?根本就没有。
南明好歹有个长江天堑,张献忠好歹有连绵的山川,陕西这边拿什么天然屏障去阻挡多尔衮呢?李自成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他只知道,陕西是他老家。
那东北还是多尔衮的老家呢!可是人家却敢于将顺治皇帝从沈阳接到北京来,确定自己问鼎天下的地位,这就是一种气魄。而这种气魄,是由高超的战略思想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