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小知识 5

匿名用户
2013-02-23
展开全部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也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 


地震 

  • 按形成原因分类

1、构造地震 是由于地下岩层的快速破裂和错动所造成的地震,占全球地震总数的90%以上。宁夏所发生的地震,绝大多数属于此种类型。由于构造地震频度高、强度大、破坏重,因此是地震监测预报、防灾减灾的重点对象。 

2、火山地震 是由于火山作用引起的地震,占全球发生地震数的7%左右。火山地震都发生在活火山地区,一般震级不大。 

3、陷落地震 是由于地层陷落(如喀斯特地形、矿坑下塌等)引起的地震,占全球地震总数的3%左右,其破坏范围非常有限。 

4、诱发地震 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如陨石坠落、水库蓄水、深井注水)而引起的地震。

  • 按震源深度分类

1、浅源地震   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地震,也称正常深度地震,占总数的3%。宁夏地震都是浅源地震。

2、中源地震 震源深度在60公里至3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中源地震。

3、深源地震 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地震称为深源地震。已记录到的最深地震的震源深度约为700公里。

  • 按震中距分类

1、地方震 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

2、近震 震中距大于100公里、小于1000公里的地震;

3、远震 震中距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

  • 按震级分类

1、小震 4级以下的地震;

2、中强震 5-6级的地震;

3、强震 7级以上的地震,其中8级以上的地震又称为特大地震。

  • 按破坏程度分类

1、一般破坏性地震 造成数人至数十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一亿元以下(含一亿元)的地震;

2、中等破坏性地震 造成数十人至数百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一亿元以上(不含一亿元)、五亿元以下的地震;

3、严重破坏性地震 人口稠密地区发生的七级以上地震、大中城市发生的六级以上地震,或者造成数百至数千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五亿元以上、三十亿元以下的地震;

4、特大破坏性地震 大中城市发生的七级以上地震,或造成万人以上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三十亿元以上的地震。

 

地震 时间分布

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表现为在一定时间段内地震活动频繁,强度大,称为地震活跃期;而另一时间段内地震活动相对来讲频率少,强度小,称为地震平静期。


地理分布

地震的地理分布受一定的地质条件控制,具有一定的规律。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不稳定的部位,特别是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形成地震活动活跃的地震带。

  • 全世界主要有三个地震带: 

  • 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经台湾再到菲律宾转向东南直至新西兰,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本带是在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 二是欧亚地震带,大致从印度尼西亚西部,缅甸经中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达地中海及其沿岸。本带是在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 三是中洋脊地震带,包含延绵世界三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和北极海的中洋脊。中洋脊地震带仅含全球约5﹪的地震,此地震带的地震几乎都是浅层地震。 


地震 - 表现

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特征是明显的晃动。极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这是因为地震波从地内向地面传来,纵波首先到达的缘故。横波接着产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动,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1960年智利大地震时,最大的晃动持续了3分钟。地震造成的灾害首先是破坏房屋和建筑物,如1976年中国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惨重。地震对自然界景观也有很大影响。最主要的后果是地面出现断层和地震裂缝。大地震的地表断层常绵延几十至几百千米,往往具有较明显的垂直错距和水平错距,能反映出震源处的构造变动特征(见浓尾大地震,旧金山大地震)。但并不是所有的地表断裂都直接与震源的运动相联系,它们也可能是由于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响。特别是地表沉积层较厚的地区,坡地边缘、河岸和道路两旁常出现地裂缝,这往往是由于地形因素,在一侧没有依托的条件下晃动使表土松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动使表土下沉,浅层的地下水受挤压会沿地裂缝上升至地表,形成喷沙冒水现象。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观,或隆起,或沉降。使城乡道路坼裂、铁轨扭曲、桥梁折断。在现代化城市中,由于地下管道破裂和电缆被切断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煤气、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泄漏可导致火灾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在山区,地震还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时,神奈川县发生泥石流,顺山谷下滑,远达5千米。


地震 - 震级

地震震级是根据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大小而定的。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多,地震级别就越大。人类已有记录的震级最大的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智利发生的9.5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一颗1800万吨炸药量的氢弹,或者相当于一个100万千瓦的发电厂40年的发电量。

国际上一般采用美国地震学家查尔斯·弗朗西斯·芮希特和宾诺·古腾堡(Beno Gutenberg)于1935年共同提出的震级划分法,即通常所说的里氏地震规模。里氏规模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为底的对数,并选择距震中100千米的距离为标准。里氏规模每增强一级,释放的能量约增加32倍,相隔二级的震级其能量相差1000 (~ 32 x 32)倍。

小于里氏规模2.5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者是微震;里氏规模2.5-5.0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为有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十几万次;大于里氏规模5.0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为破坏性地震。里氏规模4.5以上的地震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监测到。有记录以来,历史上最大的地震是发生在1960年5月22日19时11分南美洲的智利,根据美国地质调查所,里氏规模竟达9.5。

1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2度:微有感-特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3度:少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4度:多有感-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5度:惊醒-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6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7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8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9度:建筑物普遍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10度:建筑物普遍摧毁-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11度: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12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响,天津市地震烈度为八度,北京市烈度为六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了。


地震 - 预报

地震预报是针对破坏性地震而言的,是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前作出预报,使人们可以防备。地震预报要指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这就是地震预报的三要素。完整的地震预报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地震预报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在国内外都处于探索阶段,大约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开始进行研究。 中国地震预报的全面研究起步于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经过4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进展,曾经不同程度地预报过一些破坏性地震。但是实践表明,目前所观测到的各种可能与地震有关的现象,都呈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作出的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主要是经验性的。 地震预报按时间尺度可作如下划分:

长期预报 是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中期预报 是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

短期预报 是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临震预报 是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地震 - 发生前兆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可能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各种征兆称作地震前兆。观测小地震的活动要使用地震仪;观测其他地震微观前兆则须使用前兆观测仪器,其种类很多。如观测和记录地壳形变的仪器有倾斜仪、自记水管仪、伸缩仪、水准仪、激光测距仪等;观测和记录地磁场变化的有磁变仪、核旋仪、地磁经纬仪等。观测地电、地应力、重力、水氡、水位、水质成分及其他微观前兆现象,也都有相应的仪器。 大体有两类: 

1、微观前兆 人的感官不易觉察,须用仪器才能测量到的震前变化。例如,地面的变形,地球的磁场、重力场的变化,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小地震的活动等。 观测微观前兆是科学家的工作;而发现临近地震前的宏观前兆,则既要靠科学家,也要靠广大群众。由于宏观前兆往往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因此,了解它的特点,学会识别它们,对防震减灾有重要作用。 

2、宏观前兆 人的感官能觉察到的地震前兆。它们大多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如井水的升降、变浑,动物行为反常,地声、地光等。 


地震 - 逃生原则

要因地制宜,不要一定之规。震时,每个人的处境千差万别,避震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例如,是跑出室外还是在室内避震,就要看客观条件:住平房还是楼房,地震发生在白天还是晚上,房子是不是坚固,室内有没有避震空间,室外是否安全等等。 要行动果断,不要犹豫不决 避震能否成功,就在千钧一发之间,容不得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有的人跑出危房后又转身回去救人,结果自己也被埋压。记住,只有保存自己,才有可能救助别人。 在公共场所要听从指挥,不要擅自行动 擅自行动,盲目避震,只能遭致更大不幸。 要采取有利于避震的姿势:如趴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以利呼吸; ——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以防身体移位,暴露在坚实物体外而受伤。 保护身体的重要部位: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如枕头、被褥等顶在头上。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 保护口、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翌颖科技
2024-07-30 广告
防震实验台是我们公司实验室中的关键设备,专为模拟不同等级的震动环境而设计。它能够确保产品在各种震动条件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于提升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精确的控制系统和可靠的机械结构,防震实验台能够提供从微小震动到强烈震动的全面模拟,从...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翌颖科技提供
尼玛b4399
2013-12-15 · TA获得超过16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8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8.1万
展开全部
即使发生地震,最大的主震也会在一分钟之内停止,而且最强烈的震动时间通常不会超过15秒钟,因此地震发生时,最好不要往远处乱跑,倒不如就近寻找避难处。

  在街上遇到地震时

  在热闹的街头遇到地震时,最危险的是从高处掉下来的招牌或玻璃碎片,这时要利用背包或手提包等随身物品保护头部,而比较安全的地方则是大楼里面。当人们因为地震而站不稳时,常会很自然地抱住街灯或电线杆等,但这些东西看似坚固,其实反而最危险。

  大楼里遇到地震时

  在大楼里遇到地震时,为了避免被掉落的物体击中,必须迅速躲到坚固的桌子底下。如果没有桌子或可以躲避的地方,就尽量远离玻璃、玻璃窗、出入口或电灯等危险物品。

  在电梯里遇到地震时

  发生地震或火灾时,千万不可搭乘电梯。如果在电梯里遇上地震,就迅速按下所有楼层,等电梯一打开就立刻往外跑,然后赶快找安全的地方避难。

  在公共场所遇到地震时

  在百货公司、电影院等人潮拥挤的地方遇到地震时,最危险的就是发生混乱情况,因为陷入恐慌的人们会同时往狭窄的通道推挤,所以相当容易发生意外事故。虽然地下公共场所比较安全,但因停电等因素而造成恐慌的发生几率也相当高,因此要切记,即使停电也千万不要手忙脚乱。

  搭乘交通工具遇到地震时

  搭乘地下铁时如果遇上地震,就很可能发生极大的冲击力,为了确保安全,一定要握紧把手或柱子等固定物。虽然地下铁的车厢是比较安全的地方,但如果强行开门离开车厢的话,反而会造成高压电触电或遭到其他列车撞击的意外事故,因此务必按照车内的广播指示行动。地震发生时,行驶中的汽车可能会发生爆胎而无法正常行驶,请务必先停车,等地震停止后再继续行驶。

  在山上或海边遇到地震时

  在山上或陡峭的丘陵地带遇到地震时,要赶紧躲到安全的地方,以免遭遇崩塌等意外事故。在海边遇到地震时,务必注意海啸的发生,随时收听广播,如果发布了海啸警报,应尽快躲到安全的地方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方圆五胖
2019-11-13
知道答主
回答量:6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万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泰然且素朴丶mm1
高粉答主

2020-03-07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8万
采纳率:6%
帮助的人:5870万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