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今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意思是什么?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二双之的意思是什么?...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二双之的意思是什么? 展开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22-06-19
展开全部



《 赠刘景文 》

宋代: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

1、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2、擎:举,向上托。

3、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4、菊残:菊花凋谢。

5、犹:仍然。

6、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7、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8、须记:一定要记住。

9、正是:一作“最是”。

10、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

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

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

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

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

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

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

虽已青春流逝,

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

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

乐观向上、努力不懈,

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这首《赠刘景文》,

是苏轼在元祐五年 (1090)任杭州知州时作的。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

所咏却是深秋景物,

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

但实际上,

诗人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诗人看来,

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

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

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

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

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

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

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可是为什么

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

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

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

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

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

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

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

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

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南邕
2021-10-02 · TA获得超过29.2万个赞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6万
采纳率:90%
帮助的人:1.2亿
展开全部
出自宋代苏轼的《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作者说,虽然秋去冬来,荷尽菊残,但仍是橙黄橘绿的美好时光。诗中用“傲霜枝”作比,意在歌颂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菊残犹有傲霜枝”,后来有人借用它比喻坚贞不屈的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梁崖玟44

2022-06-20 · TA获得超过14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768
采纳率:10%
帮助的人:37.5万
展开全部
赠刘景文 / 冬景
【作者】苏轼 【朝代】宋
译文对照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标签:

勉励惜时古诗三百首小学古诗写景目的景色数字
译文 注释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最美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人。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记承天寺夜游》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