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不仅控制着生物的经度还是纬度?
纬度。
从D.恩格勒,L.迪尔斯以来,通行分为3级:界、区和省。界的主要特征是具有特有科和亚科,并且属和种的特有率非常高;区的特征是有很高的属和种特有现象;省之内属的特有现象不显著,而以种的特有现象为特征。D.恩格勒将全世界分成 4个陆地植物区系界、1个海洋界;将陆地植物区系界分为29个区、102个省。
近代较有代表的植物地理区域的划分,为英国植物学家R.古德和苏联植物学家。塔赫塔江所提出。古德将地球陆地植物区系分为6个界、37个区、120个省,塔赫塔江则分为6个界、34 个区、147个省。
可见在植物地理学中采用的界的划分数目不大,划分的结果也比较一致,普遍同意将陆地植物区系划分为 6个界──泛北极界、古热带界、新热带界、开普界、澳大利亚界和泛南极界。
扩展资料:
从A.R.华莱士以来公认的方案也是将地球陆地分为6个动物地理界,每一个或多或少包括一个主要大陆,并且互相间被海洋或山脉分开。它们是:古北界、新北界、新热界、非洲界、东洋界和澳洲界。
较新的一个动物地理划分方案是K.P.施密特1954年提出的,他区分出4个不同等级的单位:界、区、亚区和省。他一共划分出3个界(北界、新界、南界)、5个区(古热区、全北区、新热区、澳大利亚区、大洋区)、13个亚区和32个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物分布
纬度。
生物只能生存于一定的环境条件范围内。一般说来,气候和土壤是决定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条件;大多数动物以植物为食或以其为蔽所,因此动物的分布往往与植物的分布相合。从赤道到极地和从沿海到内陆的气候变化不仅伴随着植物分布地改变,而且也伴随着动物分布的改变。有时分布区的外形不决定于气候,而决定于基质。例如盐生植物的分布与盐渍土的分布相一致。
地形对于陆地栖居者来说也是重要的分布障碍,连续不断的山链(例如喜马拉雅山、秦岭、天山、祁连山)对于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种有如一堵不可通过的墙,因此山两边可以发现很多不同的种类。大型湖泊和河流有时也成为陆地栖居者通过的障碍。
扩展资料
随着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比如森林砍伐、植被破坏、滥捕乱猎等,世界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每天几十种的速度消失。这是地球资源的巨大损失,因为物种一旦消失,就永不再生。消失的物种不仅会使人类失去一种自然资源,还会通过食物链引起其他物种的消失。
如今,人类都在呼吁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为之付诸行动。2008年10月,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IUCN)公布了哺乳类动物种群的全球调查结果:“在不久的将来,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哺乳类动物会走向灭绝。”多项调查数据表明,地球上的动植物每天都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