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的设计者是谁、具体又是什么时候建设的。?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人民大会堂的设计者是赵冬日,张镈等,建设时间是1958年10月至1959年9月。
设计历程:
万人礼堂的设计,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启发。万人礼堂净高33米的超大室内空间,会让步入其中的人产生强烈的距离感。周恩来总理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灵感,认为人站在地上,并不觉得天有多高,站在海边也不觉得水有多远,提出穹顶形顶棚与墙身交接之处用弧形曲面连成一体,没有边缘,从而冲淡一般长、宽、高清晰同在而产生的生硬、庞大的印象。
大会堂建设中,曾有一段传为佳话的“柱廊搬家”的故事。大会堂主入口的廊柱浇筑完毕后,中部三开间柱距为9米,其余柱距均为7米,有人提出这不符合传统建筑明间、次间和梢间逐级变窄的规制。时任北京建院总建筑师张镈仔细考量了柱间尺寸,把中间两根柱子的外皮偏心外移稍许,就形成了中间柱距较宽、两侧柱距较小的格局,通过这样巧“搬家”,避免了大动干戈的结构返工。
人民大会堂面积超17万平方米,从1958年10月26日打基础到1959年8月,仅280天左右完成主体工程,高峰期现场工人超过1.5万人。于1959年9月3日竣工。
设计历程:
万人礼堂的设计,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启发。万人礼堂净高33米的超大室内空间,会让步入其中的人产生强烈的距离感。周恩来总理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灵感,认为人站在地上,并不觉得天有多高,站在海边也不觉得水有多远,提出穹顶形顶棚与墙身交接之处用弧形曲面连成一体,没有边缘,从而冲淡一般长、宽、高清晰同在而产生的生硬、庞大的印象。
大会堂建设中,曾有一段传为佳话的“柱廊搬家”的故事。大会堂主入口的廊柱浇筑完毕后,中部三开间柱距为9米,其余柱距均为7米,有人提出这不符合传统建筑明间、次间和梢间逐级变窄的规制。时任北京建院总建筑师张镈仔细考量了柱间尺寸,把中间两根柱子的外皮偏心外移稍许,就形成了中间柱距较宽、两侧柱距较小的格局,通过这样巧“搬家”,避免了大动干戈的结构返工。
人民大会堂面积超17万平方米,从1958年10月26日打基础到1959年8月,仅280天左右完成主体工程,高峰期现场工人超过1.5万人。于1959年9月3日竣工。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