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表明宗教改革前夕德国怎样的社会状况?出现这种状况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15 世纪末和16 世纪初,德国虽然仍是封建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但社会经济已较前有了很大发展。工业方面,冶金、造纸、印刷、武器制造、棉麻纺织业等都很发达。采矿业的发展,尤为显著,南部的萨尔茨堡和中部的萨克森地区是采矿业中心。在采矿业中已开始采用畜力牵引的水泵抽出矿井中的积水,可采掘更深的矿藏。德国的白银产量居世界首位,为当时全欧其他地方总产量的三倍半,从1460 年至1530 年之间,德国银矿的年产量增加了五倍。15 世纪末,德国总人口约有1200 万人至1500 万人,其中矿工人数竟达10 万人之多,而且是欧洲最熟练的矿工。在矿冶和纺织等部门中,分散型的甚至少数集中型的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日益增多。印刷和建筑业中已有10 名至20 名雇工的企业。在法兰克福、乌尔姆、斯特拉斯堡、海尔布琅、门明根以及科伦和奥格斯堡,“分散”型手工工场较为普遍。
德国的商业,特别是中介性贸易相当繁荣。德国地处欧洲中部,是西欧与东北欧、西欧与东方诸国国际贸易的中间地带。15 世纪末,新航路开辟以后,德国北部仍有不少面向波罗的海、北海的商业贸易城市。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是欧洲著名的中介贸易城市,该城专门设有卫兵,护送外国商队。德国南部的城市纽伦堡,几乎同西欧和中欧各国均有贸易往来。奥格斯堡主要经营意大利的丝织品、印度和东方各国的香料、商品,是东西方商品贸易的集散中心之一。在西班牙、葡萄牙等国,都有德国人的商栈。德国商人曾参与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活动,给殖民者提供资助,他们的势力也曾伸入美洲。16 世纪初,德国还出现了一些大银行家,如富格尔家族,不但是德皇和大诸侯的债权人,而且经营提罗尔银矿、匈牙利铜矿,控制中欧的经济,左右着德意志的政治。
德国工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一些农村,改良土壤,深耕细作,农作物品种增多,耕地面积扩大,提高了产量。有些农民,从事小商品生产,和市场发生密切联系。在一部分农村中,劳役地租已被代役租所代替。农民中两极分化渐趋明显。大量无地和少地的破产农民,因生活逼迫,成为雇佣工人。
上述情况表明,德国经济的发展已基本上处于当时各国的水平之间。具体说来:行会手工业和中介商业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这一方面德国超过了意大利、法国和英国。就15 世纪末和16 世纪初的德国经济看来,应当着重指出两点:第一,德国与同时期西欧比较先进的诸国,在经济上互有特点。德国境内的广大地区中,自然经济的统治状态与英国、尼德兰相比较为严重。德国的农业落在英国和尼德兰之后,工业远远落在意大利、佛兰德尔和英国之后,而在海外贸易中,英国人,尤其是荷兰人已经开始排挤德国人。但是,在金银开采方面,德国肯定是处于欧洲的首位的。第二,德国经济的主要缺陷是发展不平衡和分散性,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德国的许多大中城市主要在边境地区,以经营对外贸易为主,同国外的联系反而比同本国要密切的多。在德国境内,几乎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找到共同之点。南部有另外的贸易联系和销售市场,和北部完全不是一回事;东部和西部几乎没有什么往来。“当时英法两国工商业的成长促使整个国家中各种利益联成一气,因而促成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在德国,这个过程却只是环绕着一些地方中心按照省区归并成许多利益集团,因而只是促成政治上的分离。”
德国的政治分裂和天主教教会
德国经济上的分散性影响了政治上的发展。德国境内许多以对外贸易为主的地方性集团并不关心国家的统一集权,以致德国的分裂割据局面长期保持下来。16 世纪初,在德国除七大选侯外,还有十几个大诸侯,两百多个小诸侯,上千个帝国骑士。诸侯各有自己的政权、军队、法律、货币,彼此独立,成为德国内部的“国中之国”。诸侯向德皇分权,又在其领地内推行集权。诸侯、骑士和城市往往分别结成联盟,时而互相争战,时而又同皇帝对抗。德皇在境内皇权微弱,无力实行集权统治。国内关卡林立,从美因兹到科伦不足200 公里,就有关卡13 处之多,各地关税互不统一。德国的货币繁杂,达千种以上。德国长期的封建混战和政治分裂,反过来又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德国的天主教会拥有极其特殊的地位。教会不仅据有宗教特权,而且高级僧侣就是大封建主,德国的七大选侯有三个选侯是大主教。十分之二以上的高级僧侣本身就是有领地的诸侯。教会占有全德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教会利用宗教和“异端法庭”以维护封建统治。教会不仅征收贡赋,强制农奴执行各种封建义务,还征收什一税、彼得钱,出卖圣职,出售圣物、赎罪券,巧立各种名目,敲诈诱骗,榨取人民的血汗。在德国由于政治分裂和皇权软弱,使教会扩大了权势,也使罗马教皇能够肆意控制和剥削这个国家。罗马教廷穷奢极欲的挥霍,主要依靠来自德国教会的供给。据统计,16 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钱财多达30 万古尔登,这个数目比德皇的普通年收入要多好几倍,等于1497 年德皇所征国税的21倍。因之德国在当时有“教皇的乳牛”之称。所以,在宗教改革之前,官方的德国成了罗马最忠顺的奴隶。德国教会内部有着严格的教阶制度。由大主教、主教和修道院长等上层教士形成的僧侣贵族荒淫腐化,举凡准备召开宗教会议的城市,往往流氓、娼妓、骗子汇集,种种龌龊场面层出不穷。罗马教廷对德国的压榨是外来势力对德意志民族的剥削,教廷阻挠德国的统一。在罗马教廷操纵下德国教会的倒行逆施,使罗马教廷、德国教会同德国人民群众之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德国的教会引起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强烈痛恨。德国的教会问题已成为全国性社会问题的焦点。在德国,结束封建诸侯政治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重要障碍便是天主教会及其后台——罗马教皇。
阶级关系与阶级矛盾
16 世纪初,德国经济上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增长,使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复杂变化。在封建领主中,统治阶层是帝国的诸侯。他们在各地有司法、收税、铸币等特权,并拥有常备军,还有权独立宣战和媾和,在其领地内召集和操纵地方议会。他们本身还控制一些城市。僧侣诸侯之间以及和皇帝经常对抗。世俗诸侯想借宗教改革夺占教会土地,热衷于对外扩张。他们残酷压榨农民,反对任何社会改革。封建主中间的中等贵族已分化了。一部分发展为独立的小诸侯,大部分则降为小贵族——骑士阶层。
德国骑士的处境和要求独具特点。火药自中国传入欧洲后,枪炮的发明、军事技术的改进和步兵作用的扩大,骑士愈益失去其职业骑兵的意义。骑士军事上地位的降低,只靠少量领地,从依附农民处榨取所得的收入有限,已不能满足因商品货币关系发展而提高的需要,所以多数骑士入不敷出,濒于破产。他们想维持其奢侈和寄生的生活,除充任德皇或诸侯的佣兵外,则加重对属下农民的榨取,有些人不惜靠抢劫、勒索商旅以维持其日趋下降的生活。他们不满诸侯的专权跋扈,嫉羡教会的特权和富有,要求驱逐罗马教廷的势力,希望德国统一和皇权强大。正因如此,德国有些骑士一度投入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的行列。但是,骑士坚决维护农奴制,主张贵族民主,只依靠骑士统一德国,这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而只能是孤军奋战。
僧侣中已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集团。上层的高级僧侣是众矢之的。但僧侣中的平民集团,即城乡传教士,他们处于教会的封建教权阶层之外,这些低级教士多半是平民出身,收入微薄,生活贫苦。他们对教俗贵族的巧取豪夺甚为不满,同下层人民关系密切,其中许多人能积极参加农民和城市平民的反封建斗争,有的成为农民运动的理论家和领袖。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德国城市内的阶级关系变化甚大。城市内部的阶级结构大致分为三个阶层,即:城市贵族、中产阶级(市民)和城市平民。城市贵族仰仗雄厚的资财,掌握城市的经济命脉,经营银行高利贷业,在对外贸易及部分对内贸易上起着重要作用。他们把持城市政权,多与诸侯有联系、剥削和压榨城市居民以及附属于城市的农民。他们往往同诸侯、封建主勾结一起,共同镇压人民的反抗。中产阶级,即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包括新兴的手工工场主、富裕的商人和手工业主。他们反对诸侯的压迫、骑士的劫掠和城市贵族的专权,痛恨高级僧侣的奢侈腐化,要求消除封建割据、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主张实现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化,本身要求参加城市政权,建立“廉俭教会”。但由于他们经济上的分散性和政治上的软弱性,因而多数只关心地方性利益,他们对社会改革的态度是温和的、改良的,甚至是妥协的。城市平民阶层是城市居民的下层,成分较为复杂,其中有破产的行会师傅、贫困的小手工业者、日工、帮工以及脱离农奴制而逃亡城市的无业流浪者。他们不满自己的悲惨处境,痛恨一切剥削者,他们虽然积极参加了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但在当时还没有形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被压在社会最下层的是占德国人口80%的广大农民,其中大多数是依附农民,有的还是农奴。15 世纪后,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封建主享受的欲望扩大了,于是不断增加地租、赋税和劳役。仅地租就高达农民收获量的40%。教会仍向农民广征什一税及其他繁重的负担。由于对羊毛、亚麻等农牧产品需求量的增加,封建主任意扩大自己的领地并强占村社的附属地:池沼、草地、森林等。德国有些地区,尤其是在西南部,封建主把农民重新变成农奴。农民受尽残酷的压榨,稍有不满或反抗,封建主就施以割耳、割鼻、挖眼、截指断肢、车裂等各种酷刑。此外,农民还要受商人的剥削和高利贷的盘剥。农民受苦最深,他们迫切要求改变社会的现状。
15 世纪末和16 世纪初,德国的阶级关系和社会矛盾极其尖锐和复杂。在德国,反封建剥削、反罗马教廷、反抗天主教会特权统治,要求国家统一、摆脱贫困的悲惨处境的斗争是结合在一起的,主要矛盾集中表现为以广大农民为主体的包括城市平民和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内的人民群众同封建主阶级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反抗天主教会的斗争。
15 世纪末和16 世纪初的农民起义
早在德国宗教改革和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前,农民反封建的武装起义已此起彼伏。1476 年在法兰克尼亚的维尔茨堡主教领地内爆发了汉斯?6?1贝海姆起义。乡村的吹鼓手、牧人汉斯?6?1贝海姆向农民宣称:按圣母的指示,世间人人都应亲如兄弟,靠自己双手劳动为生,不应有贫富之别。一切息金、地租、徭役、赋税、杂税以及其他贡赋都应永远废止,各处森林、河流、牧场都应自由使用。还主张,“从今后不应再有皇帝,亦无教皇,亦无其他教会官厅或世俗官厅”。几万农民曾被发动起来。但起义前夕消息被泄露,汉斯被逮捕后焚死。起义群众也被主教用狡计镇压了。
另一起农民起义,“鞋会”的斗争更为激烈而广泛。“鞋会”在1493年在阿尔萨斯发起,后来扩展到士瓦本一带,多次发动起义,斗争历时30年之久。1502 年在巴登北部斯拜尔主教辖区爆发起义,有7000 人参加。他们斗争纲领的主要内容有:破坏和废除所有官方机构,收回被领主霸占的渔、猎、林、牧场,归农民所有。还规定,不再向诸侯、贵族、僧侣缴纳任何捐税、什一税和杂税等,废止农奴制度;没收寺院及其他教会产业分给人民,除皇帝一人而外不承认任何其他君主。这是起义的德国农民第一次提出收回教产以造福人民和主张建立统一而不可分的德意志君主国的两条要求。从此时起,这两条要求经常在农民和平民进步集团中一再出现。1502 年“鞋会”起义失败后,在约斯?6?1弗里茨及其助手施托费尔等人的领导下,1512 年和1513年期间,“鞋会”斗争在莱茵河上游、黑森林地区、阿尔萨斯全境和美因河流域更加广泛地开展起来。斗争当中城市平民的作用日益扩大。在哈特马特山上的集会中还通过了“鞋会”纲领的14 条款。原定在1513 年夏末秋初举行武装起义,因事泄而被弗赖堡政府和巴登侯爵所镇压。“穷康拉德”或“康茨”的农民秘密组织约1503 年于符腾堡组成。这是本地贫苦农民与外来的“鞋会”会员们联合起来的起义组织。主要活动地区在斯图加特一带。自1514 年春起,“穷康拉德”组织在领袖盖斯彼得和汉斯?6?1福尔马等人领导下,发动武装起义。由于城市平民的支持,在同符腾堡公爵的斗争中一度获得胜利,后来在各地诸侯的联合镇压下,起义失败。这一时期内,城市也酝酿着斗争。纽伦堡等城的工匠和雇工们为了争取提高工资,不断建立秘密结社和组织罢工。各地先后掀起的自发的区域性斗争,预示着革命风暴即将来临。
德国的商业,特别是中介性贸易相当繁荣。德国地处欧洲中部,是西欧与东北欧、西欧与东方诸国国际贸易的中间地带。15 世纪末,新航路开辟以后,德国北部仍有不少面向波罗的海、北海的商业贸易城市。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是欧洲著名的中介贸易城市,该城专门设有卫兵,护送外国商队。德国南部的城市纽伦堡,几乎同西欧和中欧各国均有贸易往来。奥格斯堡主要经营意大利的丝织品、印度和东方各国的香料、商品,是东西方商品贸易的集散中心之一。在西班牙、葡萄牙等国,都有德国人的商栈。德国商人曾参与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活动,给殖民者提供资助,他们的势力也曾伸入美洲。16 世纪初,德国还出现了一些大银行家,如富格尔家族,不但是德皇和大诸侯的债权人,而且经营提罗尔银矿、匈牙利铜矿,控制中欧的经济,左右着德意志的政治。
德国工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一些农村,改良土壤,深耕细作,农作物品种增多,耕地面积扩大,提高了产量。有些农民,从事小商品生产,和市场发生密切联系。在一部分农村中,劳役地租已被代役租所代替。农民中两极分化渐趋明显。大量无地和少地的破产农民,因生活逼迫,成为雇佣工人。
上述情况表明,德国经济的发展已基本上处于当时各国的水平之间。具体说来:行会手工业和中介商业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这一方面德国超过了意大利、法国和英国。就15 世纪末和16 世纪初的德国经济看来,应当着重指出两点:第一,德国与同时期西欧比较先进的诸国,在经济上互有特点。德国境内的广大地区中,自然经济的统治状态与英国、尼德兰相比较为严重。德国的农业落在英国和尼德兰之后,工业远远落在意大利、佛兰德尔和英国之后,而在海外贸易中,英国人,尤其是荷兰人已经开始排挤德国人。但是,在金银开采方面,德国肯定是处于欧洲的首位的。第二,德国经济的主要缺陷是发展不平衡和分散性,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德国的许多大中城市主要在边境地区,以经营对外贸易为主,同国外的联系反而比同本国要密切的多。在德国境内,几乎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找到共同之点。南部有另外的贸易联系和销售市场,和北部完全不是一回事;东部和西部几乎没有什么往来。“当时英法两国工商业的成长促使整个国家中各种利益联成一气,因而促成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在德国,这个过程却只是环绕着一些地方中心按照省区归并成许多利益集团,因而只是促成政治上的分离。”
德国的政治分裂和天主教教会
德国经济上的分散性影响了政治上的发展。德国境内许多以对外贸易为主的地方性集团并不关心国家的统一集权,以致德国的分裂割据局面长期保持下来。16 世纪初,在德国除七大选侯外,还有十几个大诸侯,两百多个小诸侯,上千个帝国骑士。诸侯各有自己的政权、军队、法律、货币,彼此独立,成为德国内部的“国中之国”。诸侯向德皇分权,又在其领地内推行集权。诸侯、骑士和城市往往分别结成联盟,时而互相争战,时而又同皇帝对抗。德皇在境内皇权微弱,无力实行集权统治。国内关卡林立,从美因兹到科伦不足200 公里,就有关卡13 处之多,各地关税互不统一。德国的货币繁杂,达千种以上。德国长期的封建混战和政治分裂,反过来又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德国的天主教会拥有极其特殊的地位。教会不仅据有宗教特权,而且高级僧侣就是大封建主,德国的七大选侯有三个选侯是大主教。十分之二以上的高级僧侣本身就是有领地的诸侯。教会占有全德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教会利用宗教和“异端法庭”以维护封建统治。教会不仅征收贡赋,强制农奴执行各种封建义务,还征收什一税、彼得钱,出卖圣职,出售圣物、赎罪券,巧立各种名目,敲诈诱骗,榨取人民的血汗。在德国由于政治分裂和皇权软弱,使教会扩大了权势,也使罗马教皇能够肆意控制和剥削这个国家。罗马教廷穷奢极欲的挥霍,主要依靠来自德国教会的供给。据统计,16 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钱财多达30 万古尔登,这个数目比德皇的普通年收入要多好几倍,等于1497 年德皇所征国税的21倍。因之德国在当时有“教皇的乳牛”之称。所以,在宗教改革之前,官方的德国成了罗马最忠顺的奴隶。德国教会内部有着严格的教阶制度。由大主教、主教和修道院长等上层教士形成的僧侣贵族荒淫腐化,举凡准备召开宗教会议的城市,往往流氓、娼妓、骗子汇集,种种龌龊场面层出不穷。罗马教廷对德国的压榨是外来势力对德意志民族的剥削,教廷阻挠德国的统一。在罗马教廷操纵下德国教会的倒行逆施,使罗马教廷、德国教会同德国人民群众之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德国的教会引起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强烈痛恨。德国的教会问题已成为全国性社会问题的焦点。在德国,结束封建诸侯政治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重要障碍便是天主教会及其后台——罗马教皇。
阶级关系与阶级矛盾
16 世纪初,德国经济上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增长,使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复杂变化。在封建领主中,统治阶层是帝国的诸侯。他们在各地有司法、收税、铸币等特权,并拥有常备军,还有权独立宣战和媾和,在其领地内召集和操纵地方议会。他们本身还控制一些城市。僧侣诸侯之间以及和皇帝经常对抗。世俗诸侯想借宗教改革夺占教会土地,热衷于对外扩张。他们残酷压榨农民,反对任何社会改革。封建主中间的中等贵族已分化了。一部分发展为独立的小诸侯,大部分则降为小贵族——骑士阶层。
德国骑士的处境和要求独具特点。火药自中国传入欧洲后,枪炮的发明、军事技术的改进和步兵作用的扩大,骑士愈益失去其职业骑兵的意义。骑士军事上地位的降低,只靠少量领地,从依附农民处榨取所得的收入有限,已不能满足因商品货币关系发展而提高的需要,所以多数骑士入不敷出,濒于破产。他们想维持其奢侈和寄生的生活,除充任德皇或诸侯的佣兵外,则加重对属下农民的榨取,有些人不惜靠抢劫、勒索商旅以维持其日趋下降的生活。他们不满诸侯的专权跋扈,嫉羡教会的特权和富有,要求驱逐罗马教廷的势力,希望德国统一和皇权强大。正因如此,德国有些骑士一度投入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的行列。但是,骑士坚决维护农奴制,主张贵族民主,只依靠骑士统一德国,这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而只能是孤军奋战。
僧侣中已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集团。上层的高级僧侣是众矢之的。但僧侣中的平民集团,即城乡传教士,他们处于教会的封建教权阶层之外,这些低级教士多半是平民出身,收入微薄,生活贫苦。他们对教俗贵族的巧取豪夺甚为不满,同下层人民关系密切,其中许多人能积极参加农民和城市平民的反封建斗争,有的成为农民运动的理论家和领袖。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德国城市内的阶级关系变化甚大。城市内部的阶级结构大致分为三个阶层,即:城市贵族、中产阶级(市民)和城市平民。城市贵族仰仗雄厚的资财,掌握城市的经济命脉,经营银行高利贷业,在对外贸易及部分对内贸易上起着重要作用。他们把持城市政权,多与诸侯有联系、剥削和压榨城市居民以及附属于城市的农民。他们往往同诸侯、封建主勾结一起,共同镇压人民的反抗。中产阶级,即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包括新兴的手工工场主、富裕的商人和手工业主。他们反对诸侯的压迫、骑士的劫掠和城市贵族的专权,痛恨高级僧侣的奢侈腐化,要求消除封建割据、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主张实现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化,本身要求参加城市政权,建立“廉俭教会”。但由于他们经济上的分散性和政治上的软弱性,因而多数只关心地方性利益,他们对社会改革的态度是温和的、改良的,甚至是妥协的。城市平民阶层是城市居民的下层,成分较为复杂,其中有破产的行会师傅、贫困的小手工业者、日工、帮工以及脱离农奴制而逃亡城市的无业流浪者。他们不满自己的悲惨处境,痛恨一切剥削者,他们虽然积极参加了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但在当时还没有形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被压在社会最下层的是占德国人口80%的广大农民,其中大多数是依附农民,有的还是农奴。15 世纪后,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封建主享受的欲望扩大了,于是不断增加地租、赋税和劳役。仅地租就高达农民收获量的40%。教会仍向农民广征什一税及其他繁重的负担。由于对羊毛、亚麻等农牧产品需求量的增加,封建主任意扩大自己的领地并强占村社的附属地:池沼、草地、森林等。德国有些地区,尤其是在西南部,封建主把农民重新变成农奴。农民受尽残酷的压榨,稍有不满或反抗,封建主就施以割耳、割鼻、挖眼、截指断肢、车裂等各种酷刑。此外,农民还要受商人的剥削和高利贷的盘剥。农民受苦最深,他们迫切要求改变社会的现状。
15 世纪末和16 世纪初,德国的阶级关系和社会矛盾极其尖锐和复杂。在德国,反封建剥削、反罗马教廷、反抗天主教会特权统治,要求国家统一、摆脱贫困的悲惨处境的斗争是结合在一起的,主要矛盾集中表现为以广大农民为主体的包括城市平民和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内的人民群众同封建主阶级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反抗天主教会的斗争。
15 世纪末和16 世纪初的农民起义
早在德国宗教改革和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前,农民反封建的武装起义已此起彼伏。1476 年在法兰克尼亚的维尔茨堡主教领地内爆发了汉斯?6?1贝海姆起义。乡村的吹鼓手、牧人汉斯?6?1贝海姆向农民宣称:按圣母的指示,世间人人都应亲如兄弟,靠自己双手劳动为生,不应有贫富之别。一切息金、地租、徭役、赋税、杂税以及其他贡赋都应永远废止,各处森林、河流、牧场都应自由使用。还主张,“从今后不应再有皇帝,亦无教皇,亦无其他教会官厅或世俗官厅”。几万农民曾被发动起来。但起义前夕消息被泄露,汉斯被逮捕后焚死。起义群众也被主教用狡计镇压了。
另一起农民起义,“鞋会”的斗争更为激烈而广泛。“鞋会”在1493年在阿尔萨斯发起,后来扩展到士瓦本一带,多次发动起义,斗争历时30年之久。1502 年在巴登北部斯拜尔主教辖区爆发起义,有7000 人参加。他们斗争纲领的主要内容有:破坏和废除所有官方机构,收回被领主霸占的渔、猎、林、牧场,归农民所有。还规定,不再向诸侯、贵族、僧侣缴纳任何捐税、什一税和杂税等,废止农奴制度;没收寺院及其他教会产业分给人民,除皇帝一人而外不承认任何其他君主。这是起义的德国农民第一次提出收回教产以造福人民和主张建立统一而不可分的德意志君主国的两条要求。从此时起,这两条要求经常在农民和平民进步集团中一再出现。1502 年“鞋会”起义失败后,在约斯?6?1弗里茨及其助手施托费尔等人的领导下,1512 年和1513年期间,“鞋会”斗争在莱茵河上游、黑森林地区、阿尔萨斯全境和美因河流域更加广泛地开展起来。斗争当中城市平民的作用日益扩大。在哈特马特山上的集会中还通过了“鞋会”纲领的14 条款。原定在1513 年夏末秋初举行武装起义,因事泄而被弗赖堡政府和巴登侯爵所镇压。“穷康拉德”或“康茨”的农民秘密组织约1503 年于符腾堡组成。这是本地贫苦农民与外来的“鞋会”会员们联合起来的起义组织。主要活动地区在斯图加特一带。自1514 年春起,“穷康拉德”组织在领袖盖斯彼得和汉斯?6?1福尔马等人领导下,发动武装起义。由于城市平民的支持,在同符腾堡公爵的斗争中一度获得胜利,后来在各地诸侯的联合镇压下,起义失败。这一时期内,城市也酝酿着斗争。纽伦堡等城的工匠和雇工们为了争取提高工资,不断建立秘密结社和组织罢工。各地先后掀起的自发的区域性斗争,预示着革命风暴即将来临。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教皇、教会太虚伪腐败,尢其是赎罪券的兜售,成为宗教改革的导火索。路德主张直指人心,尽心尽性即可成道。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德国和瑞士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的时候。神圣罗马帝国的分裂向前,数以百计的小国并存。不喜欢英国人和法国人抗衡的罗马教会,导致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因此,已经运行了罗马教会的影响力,但它不是稳定的。
前夕的改革,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教会是在瑞士,德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宗教改革在一开始席卷全国。
英国牧师一直独立于大陆的牧师,罗马教会的影响是非常小的岛,已经是独立的倾向时,英国牧师想借此新教独立的教会,新教的传播是没??有办法。
法国天主教大女儿叫巴比伦软禁后,法王一直在控制宗教,精心维护的天主教,但法国人在内战期间,或在南北战争之后的加尔文主义蔓延的机会,多1/10转换为加尔文主义,包括1/3的中产阶层。包括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古老的教堂。
意大利的罗??马教皇的控制下,传入新教困难。特别是在宗教裁判所,建立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衰退后,教堂里的步骤专制。
前夕的改革,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教会是在瑞士,德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宗教改革在一开始席卷全国。
英国牧师一直独立于大陆的牧师,罗马教会的影响是非常小的岛,已经是独立的倾向时,英国牧师想借此新教独立的教会,新教的传播是没??有办法。
法国天主教大女儿叫巴比伦软禁后,法王一直在控制宗教,精心维护的天主教,但法国人在内战期间,或在南北战争之后的加尔文主义蔓延的机会,多1/10转换为加尔文主义,包括1/3的中产阶层。包括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古老的教堂。
意大利的罗??马教皇的控制下,传入新教困难。特别是在宗教裁判所,建立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衰退后,教堂里的步骤专制。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