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明明是外来猛兽,为什么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古时候的气候与今日拥有极大的区别。就算在河南都曾发生过大象的脚印,但狮子却自始至终未变成 神州的“原住民”。因此 中国古时候发生的狮子基本上都来源于海外,且主要是他国进贡。
中国与活狮子的触碰源起张骞连通塞北之途。据《汉书》记述,当古丝绸之路启用,“殊方脏东西四面而至”,小象,狮子,高加索犬,大雀之途迅速就亮相皇上的宫苑。加上进贡活狮比进贡狮子皮换得的盈利更高(明朝成化年间一头活狮可换来的赐予约是一张狮子皮的6.5倍),来朝的特使便更青睐于运输活狮。
因为路程悠长,为了更好地保证运载的通过率,也为了更好地赢得中国执政者的钟爱,特使们多挑选人力饲养的会完成一定狮子舞演出的猛兽。(相比于软毛繁茂的猛兽,母狮的观赏价值较弱。且母狮来华很有可能会消弱狮子的珍贵性,危害朝贡贸易。)也许她们考虑时带的或是小狮子,但待到达中原时小狮子也早已成长为了成年人狮子。因此 中国古代人基本上也没见过幼狮。
除此之外,狮子古时候除开有“狮子”之名,还称之为“师子”或“狻猊”。一开始,由于不曾见过狮子,大家将要其与身型,肉食性类似的老虎狮子并排,用代指老虎狮子大声喊叫的“虓”代指狮子。许慎即在《说文解字》里记述“虓,虎鸣也,一曰狮子”。
之后,大家又在《山海经》和《穆天子传》里得知了相近狮子的小动物,也就是食豺狼虎豹的“浅毛虎”狻猊。而由于狮子来源于西方国家,听说狻猊也生话在西方国家,因此 大家索性又将狮子相当于神话传说中的狻猊。